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总被贬谪,是因为他耍小聪明且刻薄吗?读懂苏东坡并不容易

苏轼总被贬谪,是因为他耍小聪明且刻薄吗?读懂苏东坡并不容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131 更新时间:2023/12/26 20:57:25

东坡先生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文采出众。他那种乐天派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更是让他成为后世楷模的重要原因。

不过很多人觉得苏轼之所以各种被贬谪,那是因为他常常耍小聪明,而且说话实在是太刻薄了,那么真相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苏东坡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呢?其实是我们误解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他直言不讳的性格,才显得他更加可爱。

01苏轼得罪王安石,是认为他变法过于极端。

北宋最大的一件事,那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了。当时宋神宗非常看好王安石,面对北宋贫困积弱的局面,他希望王安石能够像商鞅一样,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王安石成为首相以后,将自己对变法的所有理解,一股脑地全部付诸实践。一个人的想法总归是有局限性的,就算是一个团队,如果独自掌管朝政,也不免会有缺漏。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宋史》

可是王安石看不到这一点,他认为要想变法,就得彻底。为此他颁布了很多法令,一次性全部实行了下去。

这可把北宋百姓给吓傻了,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巨变。一时间民间根本适应不了。而且执法者也不知道分寸,所以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对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变法的确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变法的条例,其实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股脑全部实行。而且变法的这些法则当中,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应该在群臣商讨过后,才能逐一实行。如果贸然在民间实行,绝对是适得其反的。苏轼的建议十分中肯,可是已经位极人臣的王安石,对此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苏轼这个人迂腐沉闷,留在朝中不仅对变法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会阻碍变法大业。所以王安石出面,将苏轼给打发到外地去了。因为王安石的一意孤行,最终他得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手下人吕惠卿等人背叛了王安石,变法大业付之东流。

可以说如果王安石能够放慢脚步,任用苏轼这种理智型的人才,变法大业或许能够得到实行。一旦变法成功,北宋的未来简直不可限量。

02苏轼得罪司马光,是因为司马光彻底废除变法。

贬谪在外的苏轼,其实也过了不少逍遥自在的日子。他在地方上的政绩,足以证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大文豪,他更是一位懂得治理地方的父母官。

他在杭州做通判的日子里,通过对六井的疏通工作,疏浚了西湖。在密州做知州的时候,曾写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诗篇。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曾经帮助徐州百姓共同抵挡住了水患,并且上书朝廷建造堤坝,使得徐州来年再也没有水患。调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在地方上实行比较折中的新法,因地制宜,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便民法则,赢得了当地人的一片赞誉。结果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丢了性命。等到司马光这些守旧派上台以后,苏轼重新得到了重用,他从黄州团练副使,一路升迁,一直做到了翰林学士知制诰。

很显然司马光是比较看重苏轼的才华的,当年司马光和欧阳修都非常欣赏苏轼。这回苏轼按道理是要飞黄腾达了。

轼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之卒。自尔以来,民不知兵,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宋史》

可是苏轼又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了,那就是怼。当时司马光是守旧派领袖,他们认为变法就是有违天道,应该要遵循老祖宗的所有规则,所以就将变法的所有法则都给废除了。

这等于说王安石变法彻底宣告失败,当时是宋哲宗年间。这一段时间,苏轼上奏司马光,认为他这么做太极端了,变法虽然有过分的地方,但是也有好的地方。

苏轼认为应该取长补短,将变法中好的部分保留下来,这么一刀切的做法,绝对不适合当时的北宋。

苏轼的这番建议,遭到了司马光的强烈谴责,他认为苏轼已经成为了王安石一党,所以司马光将苏轼再次贬谪出去。

03苏轼得罪宋哲宗,是因为名气太大了。

得罪司马光还算是好的,毕竟司马光也算是君子。被贬外出的苏轼还能成为杭州太守,属于封疆大吏了。

可是司马光去世以后,新党人重新执掌朝政,他们对苏轼可就没有那么手下留情了。他们将苏轼从杭州一路贬谪,相继贬谪到惠州、儋州等地。

苏轼在路上虽然比较辛苦,也相继失去了亲人。不过他乐天派的性格,却支撑着他始终坚持着。在历史上,但凡遭受如此贬谪的人,一般早就死了,可是苏轼却不是这么脆弱的人。苏轼在路上写下了各种豪放派诗篇,所以他的官职是越做越小,可是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大到宋哲宗都认为苏轼应该回来了。所以62岁的苏轼被贬谪儋州之后,宋哲宗一度想让苏轼回来。可是苏轼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一直有人在传唱苏轼回来以后,一定会成为朝廷的首相。为此蔡京等一批奸臣担心苏轼抢了他们的风头,所以也在宋哲宗耳畔煽风点火,说苏轼的名气太大,大家认为他肯定要做首相。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时国事将变,轼不得入辞。既行,上书言:"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陛下临御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宋史》

这么一来宋哲宗可就不高兴了,官员的任职那是皇帝的权力,哪里轮得到这帮人说三道四的?所以苏轼就没有被派遣回来。

后来宋哲宗去世以后,宋徽宗上台大赦天下,苏轼这才有了重返中原的机会。可怜苏轼漂泊半生,只愿在常州终老,结果船刚到常州,他就病死了,享年65岁。

总结:苏轼的人生观中,吃是不可以讲究的。

不管走到哪里,苏轼都很乐观,为什么如此乐观呢?其实离不开一件事,那就是吃。苏轼对吃的研究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他被贬谪到黄州时,自觉无聊,就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不要小瞧这件事,当时的北宋人不怎么吃猪肉,因为不会做。结果苏轼却找到了制作东坡肉的做法,因为猪肉价格便宜,所以他吃了个大腹便便。他被贬谪到惠州的时候,每天都能吃三百多颗荔枝,真不知道杨贵妃如果知道了,会不会十分嫉妒。在惠州他还发现了羊蝎子的吃法,为此在这儿足足吃了4年羊蝎子。就算是被贬谪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都没有忘记吃的这一项技能。他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好吃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生蚝。为此他还特地写信给自己的大儿子苏迈,表示生蚝太好吃,不要告诉别人。可见苏轼被贬谪的这一路上,其实他并不寂寞。各种美食伴随在身旁,就算人生遭逢艰险,他也能够挺过来。

参考资料:《宋史》

更多文章

  • 张居正的豪言壮语,反应出了朱元璋构建的权力体系被打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张居正简介,张居正和朱元璋是一个时代的人吗,张居正评价朱元璋

    当然了,张居正这个人虽然治国才能一流,但他的人设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生活作风上,还是有诸多让后世史学家门诟病的地方,但是,他在私德方面的欠缺依然掩盖不了他治国理政方面的熠熠光辉。除此之外,张居正这个人在性格上还有他狂妄的一面,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吾非相,乃摄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居正认为他

  • 明宣宗朱瞻基设立的一个机构,为大明王朝后期的乱政埋下了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宣宗朱瞻基简介,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的忠臣,明宣宗朱瞻基不仁慈的一面

    虽说宦官实质上也是官,但当宦官的代价有点大,除了要割掉点玩意之外,还被人看不起,因此,一般当宦官的都是一些生活窘迫的地痞无赖(比如魏忠贤之流),他们大都是一些知识水平很低的人,甚至于是文盲居多,高级知识分子早就考科举当官去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朝廷的地方也就有内斗,这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光荣传统”

  • 清官衣锦回乡,却没有回家的路费,小小路费被朱元璋处以极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大臣们,能够数得上是清官的。一般在人们的心中,自然能数出来的,一个是包青天包拯,一个是抬着棺材跟皇帝叫板的海瑞。这两个人因为都曾出现在了历史课本中,甚至是电视剧当中,所以笔者对这个也是十分的清晰。 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物,同样是明朝的清官。只不过是在明朝刚刚建立那会的清官。他的名字就叫

  • 深度解析明英宗被俘虏之后,为什么大臣要拥立朱祁钰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祁钰个人简介,穿越成朱祁钰刺死朱祁镇的小说,朱祁钰是汉王的儿子吗

    明朝建立起了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政权,着力恢复经济建设从而不断壮大国力,但是来自北边游牧民族的骚扰也是让历代的明朝统治者一筹莫展。被赶往北边的元朝残余势力在经过多年的运筹帷幄之后逐渐成为鞑靼和瓦剌两个厉兵秣马的部落,对南边的大好河山磨刀霍霍企图卷土重来。明英宗期间,瓦剌更是率领大军大举入侵,攻势迅猛。

  • 少年被判杀头,不仅不哭还非常高兴,获朱元璋欣赏免罪封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像别的皇帝一样骄奢淫逸,他开始考虑国家如何治理。这时候他的军师刘伯温给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朱元璋虽然暴躁,但是很识时务。他经刘伯温一提醒,方才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律法是当务之急。《大明律》是一项非常严明的律法,

  • 王磐虽是汉人,为何得到忽必烈的看重?后来官至宰相,十分风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别看王磐后来那么风光,其实他一开始在朝廷上也只是一个小透明,直到囚犯事件才开始崭露头角。原来,当时因为律令严苛,因此囚犯很多。皇帝一看,这样不行啊,囚犯太多,监狱不够了,因此他就下令,让这些囚犯除了犯死罪的,都回到家去休养一段时间,明年秋天再到京城里接受审判。当时许多人都觉得皇帝这是异想天开,囚犯被

  • 洪承畴临危降清,让明朝子民成满清奴才,难怪乾隆将其列入贰臣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洪承畴简介,美人计劝降洪承畴,皇太极收服洪承畴

    所以洪承畴在被抓了的时候,心底早就有了投降的想法。但是他要表现的大义凛然,当然是坚持不投降,而且为此还绝食。这场戏算是演的十分出色了,一直等到了范文臣来到他身边,两个聪明人没有多说什么话,就明白了彼此的心思。范文臣放心地告诉皇太极,洪承畴一定是可以投降了,他连自己身上的衣服都那么爱惜,怎么可能不爱

  • 在明朝,海瑞名声很大,却为何得不到重用?其实这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海瑞为什么被重用,海瑞清廉在明朝的地位,明朝海瑞为什么没有死

    要说古代官场的生存准则,不外乎这几个词:“圆滑、变通、左右逢源”,当然了,这几个词照现在看来,似乎都不是什么褒义词,但在法治极度不健全的古代官场,要想在官场混下去,这些可以说是必备的技能,我们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官吏,大都是身怀“圆滑、变通、左右逢源”“绝技”者,唯一的区别:有些将“

  • 大明王朝党争时代的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了,嘉靖皇帝也没亏待张璁等人,在大礼议事件之争后,就对张璁、桂萼等干将委以重任,张璁也得偿所愿,在杨一清的帮助之下,顺利进入内阁,之后再进一步,将首辅杨一清挤出内阁,成为内阁首辅,最终登上权力巅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璁新的挑战也开始出现,首先是和老盟友桂萼关系破裂,紧接着分道扬镳。随后就是来自

  • 这位南宋名将名气不大,但中国人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宋十大名将名单,历史上真实南宋名将,南宋名将杜杲

    大浪淘沙,总有些英雄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说起南宋,人们似乎只记住了岳飞,然而南宋的天下不是岳飞一个人守护住的,还有很多的英雄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今天要讲的人,名叫余玠,似乎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但是,中国人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少年时的余玠,是个十足的穷小子和疯小子,他老爸老妈砸锅卖铁把他送进了白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