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律法只“针对”罪犯,元朝为何开创烧埋银制度,安抚家属?

古代律法只“针对”罪犯,元朝为何开创烧埋银制度,安抚家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77 更新时间:2024/1/25 12:18:53

在严惩犯罪者的责任的同时,要求给予一定的赔偿款给受害人家属用于埋葬死者。这是非常先进和人性化的法条,是中国历史上法律的一个质的飞跃。让我们第一次从古代法律上感受到威严的同时,体会到国家对于百姓的关爱。

一、蒙古族人特有的风俗习惯

1、“烧饭”是蒙古族人最古老的礼仪活动与烧埋银的“烧”不谋而合。

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之前一直沿袭的传统都是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人死了也要留个全尸。而烧埋银制度里的说法却是赔偿要烧埋死者所需的银两,这让人们大为惊奇。在之前的朝代也从未有过类似的法律献记载,所以这根源就在蒙古族人本身的风俗习惯“烧饭”上了。

此“烧饭”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火做饭,而是一种非常古老传统的祭祀形式。古籍上记载,“烧饭”是指死者埋葬后,每当到了特定的日期时焚烧酒食的祭祀礼仪。

虽然它并不是焚烧死者尸体,但是它也是通过烧牲畜和酒肉来表达沟通阴阳的作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希望通过烧逝者喜欢的东西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蒙古族的“烧饭礼”是烧埋银制度一种形式上的延伸。

2、蒙古族用钱抵命的命价银传统是烧埋银最初的根源所在。

既然“烧饭礼”不能真正表达烧埋银制度的根源,那这项法律到底源自于哪里呢?我们翻遍历史,在蒙古族的习俗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命价银。

命价银又叫赔命价,它是解决血亲复仇纠纷的和平手段。指的是杀人者按照被害者身份和价格,支付给死者家属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予以赔偿。而被害者家属既然收了钱财,就要放弃复仇。

这种做法也是比较原始的注重财物赔偿来处理命案的法律,虽然当时主要应用在同态和血亲复仇的案件中,更是被有钱和地位的人用来作为杀了人的护身符。但是从内容上看是和烧埋银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而且作为元朝的主体民族,蒙古族延续之前的传统和法律也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命价银不再仅仅是赔偿那么简单,最后演变成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同罚的烧埋银制度。

3、民间流行的“私和”行为,更是烧埋银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除了蒙古族的习俗外,烧埋银制度也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在古代民间长期存在私和的习惯,虽然政府对于命案都是很重视的,但是当命案发生时,加害者往往会主动地要求和解,并给予受害方财物已达成双方私了不报官的协议。

当加害方实力强大,受害方又可预计的不能把加害方绳之以法时,往往会接受这种私和的方式。尽管政府大力禁止,但是因为社会背景和阶级制度等原因,这种行为在民间一直都被广为流传。

“私和”行为的内容和烧埋银制度的赔偿内容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为什么烧埋银制度会被大力推广的原因。有一定民间基础的法律制度,自然更容易被百姓们所接受和认可。

二、烧埋银——元朝流行丧葬形式的代言人

1、元朝流行的不是土葬而是火葬,“烧埋”即是火葬的意思。

在宋代的时候火葬就大为流行了,当时的统治者是加以禁止的。尽管火葬与我国的传统观念相悖,但由于火葬本身的优势和佛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元代时候是非常盛行火葬的。

一是当时的土地非常昂贵,土葬成本太高难以大范围使用。二是佛家认为火葬对于死者是非常崇高的一种葬礼,我们所熟知的高僧死去后圆寂成舍利子就是佛家的大成之道。

当时的文献中就有记载烧埋本身的含义就是火葬,《元曲释词》中指出“元代行火葬,人死了即行烧化和埋葬,因称‘烧埋’,或简称‘烧’”。可见烧埋就是火葬,更贴切地说烧埋是一种复合葬法,先用火焚烧尸体,然后过几天再拾取骨灰,用土掩埋。

这和我们现在的火化是非常相似的,应该是最节约资源和符合社会环境的做法。而作为一条法例适应民生是最为重要的,火葬在当时宋代的汉人中尤为流行,这也为了烧埋制度在元代这个充满汉人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存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元代对于逝者采取的是厚葬,习俗非常符合“银”字。

在元代的中原和江南地区都有厚葬的习俗,各地还流行用纸做成房子等物随葬。通过燃烧这些死者生活必备品来,安抚死者受伤的灵魂。

当时的公文中就指出“江南流俗,以奢靡为孝。凡有葬者,大其棺椁,厚其衣襟,广其宅兆,备存珍宝、偶人、马车制器,亦有将宝钞籍尸敛葬,习以成风。”可见当时厚葬是多么为人们所热衷,致使这种习俗大为盛。

但是政府官员认为这种做法有失古制更太过奢靡,朝廷就颁布了有关规定,规定除了纸钱外,其他纸做的东西都禁止焚烧。但是即便如此,厚葬的风俗依然深得民间百姓的心意,毕竟这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思念之情。

一直到元朝七年仍然在使用中统钞,而且按照当时的银钞兑价,烧的纸钱数额钞两锭折合成白银刚好是五十两,刚好是烧埋银的法定数额。可见,厚葬的费用为烧埋银的数额确定了实际依据。

三、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成就烧埋银制度

1、忽必烈继治国思想中包括承蒙古习俗的“祖述”思想,命价银的习俗才得以保存。

烧埋银制度毕竟是国家的一项法律制度,没有统治者的认可是无法产生和推行的。元代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可以算得上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在治国上忽必烈很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祖述变通”是忽必烈治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继承祖宗的陈规,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情况产生一定的变通,最后变成可实行的治国方案。

而这一思想在烧埋银制度上也充分的体现出来了,前面我们就有谈到烧埋银制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蒙古族的传统习惯,而这个元朝的统治阶级就是蒙古族。在蒙古族中,杀人者是要被判处死刑的,但是成吉思汗也规定可以赔偿明家的方式解决刑事纠纷。

而赔偿金往往是以丧葬费的形式表现出来,赔偿价一方面可以使死者入土为安,让死者的家属得到物质上的补偿和精神上的安慰,另一方面也是对犯罪人的一种惩罚。正因为蒙古族的赔命价有着这些优点,所以忽必烈把这种习俗沿袭下来了。

2、在“祖述”的基础上,忽必烈更是进行了有效的“变通”,使得命价银升级成为烧埋银。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来统治汉人的泱泱大国,忽必烈也是耗费了不少心思。虽然赔命价有许多的优点,但是蒙古族的习俗用于统治汉人,还是有一些生硬。烧埋银的形成得益于“已国朝之成法”,忽必烈虽然主张“附会汉法”,并且尽力的保护蒙古族文化,但作为议和蒙古大汗和中国皇帝。

他必须要在统治中国的生活文明和保存蒙古文化特色及其价值观念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于是忽必烈又参考了宋代的法律制度,在“祖述”的基础上作出了“变通”。

宋代的“赎铜入杀伤之家”之中说,在伤杀案件中要求行为人给受害人或家属经济赔偿。就是判刑的同时也要赔偿经济损失,不同于蒙古族的判刑或赔偿损失的办法。并且还对于补偿苦主财产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使得,烧埋银制度在蒙人统治的汉人天下中,更容易被百姓接受和认可了。

总结;

自古一个成功法律制度的形成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或统治者凭空想象而来的,它一定是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考量的。烧埋银制度的产生不管起源于蒙古族人的习惯还是前朝的律法,它们都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忽必烈的结合国情和体恤百姓使得这条律法更好的在元朝站住脚跟,这也是贤明的君主的必然表现。

在历史上烧埋银制度绝对是我国法律迈先进的又一表现,它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于阶级制度,人人平等新的认知,对于每一位百姓生命的尊重。表现了国家的人文关怀和法律的严肃不可侵犯,开了历史法律制度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元史》《元典章》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要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为啥要杀李善长,朱元璋对李善长死死记住的一件事,朱元璋处理李善长

    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这人刻薄寡恩,猜忌心非常重,心眼儿非常小,手段非常毒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为了扼杀一切反叛于萌芽状态,为了使他的子子孙孙都能坐稳江山,不惜杀掉任何一位有功之臣。对于这一点,李善长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激流勇退,在朱元璋刚刚当上皇帝的第四年,在老朱还没有露出獠牙的时候,就主动请求退休

  • 天上掉下皇位砸中头顶,却被逼着换爹,嘉靖:不带这样欺负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嘉靖死后把皇位传给谁,嘉靖道号,海瑞嘉靖对话完整版

    嘉靖:天上掉下皇位砸头上,却被逼着换爹,奇葩的明朝“大礼仪”公元1521年,即明正德16年。这一天嗨了16年的明武宗朱厚照终于玩脱了。前一秒众大臣还在庆幸终于可以不受荒唐皇帝折磨,但内阁首辅杨廷和却是个明眼人:他倒走的潇洒,留下谁继承皇位?这大明江山可怎么办?明武宗朱厚照一生无儿无女。而自己又是个独

  • 朱元璋想杀沈万三,询问猪蹄如何做的?沈秀回答四字保全了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沈万三怎么被朱元璋杀的,朱元璋如何夺取沈万三,朱元璋派人去杀沈万三

    这是《明史》中对明朝富商沈秀的记载。提到沈秀,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而提到他的别名沈万三,就有很多人知道了。沈秀拥有着庞大的商业帝国,号称富可敌国,引起了朱元璋的芥蒂。朱元璋三番两次想要处死沈秀,都没有找到借口,准备借着宴会上的猪蹄发作。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商人属于不入流的职业,社会地位很低。而历朝历

  • 三品官向朱元璋请假六天,第七天回来,朱元璋下令:给我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宝国的朱元璋和胡军的朱元璋,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传奇朱元璋与寡妇故事

    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这就是朱元璋出生时候的情形,朱元璋的父母就是一个贫苦的老百姓,朱元璋当过和尚,乞丐,曾亲眼看到过自己的哥哥和父母离开了人世,自己连料理他们后事都没有能力。少年时期的痛苦深深地刻印在朱元

  • 朱棣脾气有多火爆?被骗一回,暴打此国10多次,差点成明朝一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最远打到了哪里,朱棣打仗的能力,明朝朱棣军事能力如何

    公正的说,“安南”自古在中原人眼中都不是什么好地方,一是气候不好,潮湿瘴气重,第二民风粗野,治安很不好,因此自古就有记载,大凡获罪发配的囚人,罪轻的的就发配到较近的湖南、广东,罪大恶极的基本都是发配到“安南”的交州、爱州等;从这里不难看出,自古中原王朝对“安南”爱搭不理的态度,这就直接促使其自立野心

  • 苏东坡嘲笑王安石不懂菊花,被贬黄州一年后悔悟:并非公报私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安石试探苏东坡,谈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小故事,王安石苏东坡隐藏的秘密

    于是苏东坡一时兴起,就提起笔来,按照原来诗词的韵律补充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等到王安石睡醒之后,听说苏东坡来访,就来到书房之中,结果看到这篇诗稿已经被苏东坡续完,并且在被续写的诗句之中对自己颇有讥讽的意思在里面。他想到苏东坡在京城之外当了三年地方官,老脾气却总是改不了,自己孤陋

  • 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划掉名字,主考:这是在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居正考试成绩第几名,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

    公元1537年也即明朝嘉靖十六年,主持湖北武昌乡试的湖广巡抚顾对一个考生进行了“特别关照”:他故意将那个优秀考生的优秀试卷从录取的最高名次上划掉,让他落榜。奇怪的是,两人此前没有仇怨,甚至还是忘年交,相当赏识那个考生的学识与谈吐,那为什么他还要亲自出手让考生落榜?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

  •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最天才的走得最早,最笨的却最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三大才子排名,明朝的湖北才子,江西吉安的明朝才子

    明朝年间江南有四个小孩,第一个5岁就过目不忘能读写,9岁能诗被称“神童”;第二个才华横溢,16岁高中解元;第三个天赋异禀,家中无藏书却自幼无所不通;第四个2岁不会说话走路、6岁站立不稳、9岁还口齿不清,一生9次乡试次次落榜而归。第一个祝枝山长大后书法一绝;第二个唐伯虎诗画一绝;第三个徐祯卿号称“诗冠

  • 朱元璋严刑峻法都治不了贪官,雍正想出3招,一举肃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铁腕治贪结果,朱元璋治贪的雷霆手段,雍正皇帝和朱元璋的共同点

    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时期,只要所贪污的白银数量超过60两,该官员就会遭到最严酷的惩罚:斩首示众,剥皮实草。而且朱元璋也允许百姓到京城去告状。洪武年间,凡是确定了贪污罪的官员,基本上没有人能活着从监狱里出来。朱元璋共执政31年,前前后后他共杀了5万多名贪官。但是,在如此令人胆寒的惩罚面前,朱元璋真的做

  • 袁崇焕:给我五千狼兵,三年收复辽东!为什么广西狼兵这么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袁崇焕狼兵,袁崇焕辽东战略,袁崇焕杀了辽东总兵

    那么,狼兵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狼兵,最早源于明朝中期,多存在于广西一带,一般为壮族的部族头目,也就是土司效力。为什么这些人被称为狼兵呢?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壮族人被叫做“俍人”,后来人们慢慢地就把“俍兵”称为了“狼兵”。不过,大多数人的看法还是,这伙人打仗太猛了,如狼似虎,故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