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秦国灭亡原因之一,推行愚民新规
商鞅变法时期,“民弱国强”观念根植在后续历代秦国统治者的内心深处。每一任秦国国君,都认为只有保证民智未开,地方才能够发展强大。在战争时期,该新规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在统一天下以后,六国的文化交融、新的政治时局,都意味着该新规应当有所革新。
[var1]
二:官员失去对王朝信任
秦亡于二世,秦二世胡亥在登基以后,是否又做出一些残酷的行为激怒了天下百姓呢?我们都知道,始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并非胡亥而是公子扶苏,可胡亥及赵高伪造秦始皇口谕,不仅命驻守边疆的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离去,同时还夺了皇帝的
胡亥的心里清楚,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朝廷内部的群臣自然也都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胡亥刚一继位便“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戮伤咸阳市,十公主矺伤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在宫廷内部搞了一场涉及家族、群臣的血腥屠杀,最终导致人人自危、偷合苟容。
[var1]
三:民众反抗心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改分封为郡县,在当下看来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创举。然而,为何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又将分封与郡县共同向下施行呢?这是因为,任何一项涉及全国的新规颁布,其带来的影响往往都是巨大的。
全国所有领土被分为大小不一的若干个郡县,这一政治结构的根本目的在于维系皇帝的统治。可是,地方上没有了爵位与旧贵族,又应当如何管理他们呢?秦王朝延续了秦国时期的做法,即鼓励民众互相检举、告密。
[var1]
秦朝建立以后,百姓之间“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种制度实行下来,导致民众时刻面临连坐风险,即担心没有发现邻里的违法行为,同时也害怕自己因他人诬告而获罪,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
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一旦出现突破口就会如惊涛骇浪般爆发出强大的反抗声音。这也是为何,自陈胜吴广率先起义以后,各地民众几乎都是群起而应之,一时间反抗秦王朝的农民起义运动如燎原星火般在中原大地蔓延开来,并最终彻底结束了秦的统治。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