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05年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仅55字,揭开李世民对兄弟的真实心

2005年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仅55字,揭开李世民对兄弟的真实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592 更新时间:2024/1/17 5:14:17

如果没有李世民的付出”,就没有唐朝一百年的繁荣昌盛。

作为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可以说是十分的多。

但最引人深思的,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可以说经此一仗,李世民从摇身一变为皇帝。

成王败寇,帝王之间的争斗最为薄情,李世民成为皇帝后李建成的情况就销声匿迹了。

但这一切可以从李建成的墓志中就能找到答案。

在考古人员,对西安李建成墓进行考古挖掘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墓志仅有55字 。

那么这55字究竟说了什么?李世民对李建成究竟是什么情感?

李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能文能武,从小就受到李渊的疼爱。

因此,李建成也养成了一身的好本领,从小就随着父亲南征北战,为父亲解忧。

当时隋朝已经是大乱,隋炀帝杨广昏庸,天下十分的动乱。而此时的李渊手握兵权。

这时的李渊已经有了起义的想法,于是便暗中联系其它军队,打算打进长安。

李渊等一家人十分的有勇有谋,李建成与李世民都是一直在南征北战,帮助父亲夺取天下。

李建成为了拉进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便和将士们一起同甘共苦,和将士们吃一样的饭菜,并制定了严苛的制度,严格管制士兵。

这样的士兵也是训练有素,因此李建成的队伍十分的壮大。随后,李建成随李渊征战,并派李建成阻挡隋军的追击。

李建成审时度势,根据地形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并斩杀了隋军,让隋军大败。

十月,李建成与父亲李渊成功会晤,而此时的李家的战斗力已经是分得强盛,士兵高达几十万。

隋炀帝被李家军队在江都杀死后,隋的军队实力就已经基本溃败,随后又拜李渊为相国。

手握兵权后,李渊正式建立唐朝,成为开国皇帝。而李建成也被封为太子。

李建成成为太子后,励精图治,朝廷大臣对于李建成也十分的赞赏,但这样却因为李世民的不满而被打破。

宣武门之变

此时的秦王李世民为了唐朝的稳定四处征战,身上也是战功赫赫,并且掌握了军队实权。

聪慧的李世民自然是有些不满,对于立李建成为太子十分的不满,因此便有了谋划,打算发动战乱。

为了削弱李建成的实力,李世民制造了“杨文干事件”,诬陷李建成要谋反,而李渊也为此罢黜了李建成的幕僚。

李建成与李渊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争斗也随之越来越多。随后李建成又建议李渊对李世民的幕僚进行罢黜。

二者之间的斗争随之加大,为了加快进度,李世民设下埋伏,设计了玄武门之变,诬陷李建成逼宫,以此来谋夺太子之位。

李世民假意引导李建成进攻,实际上是为了困住李建成,成功刺杀他。因此李世民在玄武门设计,引李建成中计。

为了防止李建成的部下谋反,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谋划,随后李世民成为皇太子。

李建成为了李渊的基业付出了许多,而李建成本人也是十分的有勇有谋,他招募贤才,机智聪慧,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李世民继承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天下盛世,百姓生活安定富庶,安居乐业。

可以说李世民为之后唐朝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善用贤才,此外李世民还完善了相应的法律制度。

由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平定了边关动乱,经济也十分发达,减缓了因为暴政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而唐朝也随着李世民的谋略而十分繁盛,外交军事也十分强盛。

虽然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但他争夺皇位的事情毕竟不光彩,而且李世民也对李建成及其几个孩子处死。

因此后来李世民恢复了李建成等人的爵位,并厚葬了李建成。

对于李世民对李建成的态度,历史上是众说纷纭,有着许许多多的说法,但自从李建成的墓被考古挖掘后,一切都真相大白。

在考古人员对李建成墓进行考古挖掘的时候,李建成的墓志引起了众人的猜想。

与其他墓志不同的是,李建成的墓志仅有55字,除了对李建成生平进行简单介绍之外,一个字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在墓志上,一个“隐”字,充分表达了李世民的个人情感。

一个“隐”字,表达了李世民对于李建成最后的态度,那就是大隐隐于世,不再搅进皇家的斗争中。

这里面也突出了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复杂心理,为了政权,李世民亲自射杀了李建成,这是十分不光彩的事情。

因此射杀李建成对于李世民来说一直是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

因此,一个“隐”字表现了李世民的愧疚之情,希望这场斗争不再发生。

而由“隐”字改成的,是一个“灵”字。

这里面也表现了李世民对李建成有勇有谋聪慧的赞赏,认为李建成是一个钟灵毓秀之人。

尽管墓志有55字,但这其中包含了李世民对李建成复杂的心理,为了政权,李世民被迫射杀了李建成。

对于李建成,李世民是十分的尊重,同时也十分的愧疚和遗憾。

自古皇家最是无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在政权面前一文不值。

李世民争夺皇位的不光彩,也让李世民一心想磨灭这场战乱,毕竟是李世民亲自射杀了李建成,才有了如今的丰功伟绩。

历史上对于李世民的评价有好有坏,有的人认为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了唐朝开创了百年盛世。

但有的人也因为李世民这段历史而指责,为了政权不择手段。

但无论如何,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故事流传百世,令世人讨论。

更多文章

  • 小小的村庄里多次发生盗墓事件,被盗的墓原来是一位明朝首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世纪60年代,元朝世袭万户侯焦义因不满蒙古人忽必烈的残暴统治,辞官隐居,携带全家从河南省陕县迁至泌阳县中官铺,即今天的高店乡。从此,开始在那里繁衍生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神农氏的嫡系后裔被封于焦,建立了焦国,世人称他为焦伯。如今的河南省陕县就是古焦国故

  • 崇祯皇帝铲除奸臣魏忠贤,励精图治,为什么明朝还在他手上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下传来了一个落魄男子的哀叹声。这个男子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他深知明朝灭亡的局势已经难以挽回,他心里面想不明白,怎么自己就成了亡国之君了呢?崇祯帝哀怨不已,回想自己一心励精图治,锐意图强,铲除奸臣魏忠贤,放手选任贤能,我苦苦付出,到头来落

  • 马嵬驿之变:杨贵妃惨死,唐玄宗受辱,最大的幕后黑手竟是太子李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简介,唐玄宗李亨简介,剑三马嵬驿太子李亨位置图

    唐隆元年,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起了宫廷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之后,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只得退位,李旦复辟史称“唐睿宗”,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 李隆基继位登基后,武氏已经出落得美艳动人,加之早年的宫廷教育和礼仪熏陶,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贵族气质。从此以后,她逐渐成为了玄宗皇

  • 朱元璋遇险,徐达舍身相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不久,孙德崖因为缺粮带着大队兵马来和州求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让他们进了城。在濠州时,郭子兴曾被孙德崖囚禁,差点儿遇害,郭子兴听说死对头到了自己的地盘,顿时火冒三丈,连夜赶到和州,兴师问罪。朱元璋连忙向岳父解释,而孙德崖听说郭子兴到了和州,担心自己的安危,立刻起身告辞。为了避免生乱,二人约定,朱元璋

  • 1960年武则天孙女陵墓被挖开,墓志铭上有四个字,揭露了人性丑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孙子墓地宫入口,武则天的墓前16个无头石人,武则天嫡长子之墓

    1958年冬天,经过乾陵的西兰公路需要石料修复,于是乾陵附近的村民便到乾陵所在的梁山上炸石头取石料。谁也没想到,这一炸竟然把乾陵的墓道发现了。很快专家来到乾陵墓道发现现场实地调查,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乾陵墓道,“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很快,郭沫若等人起草的《乾陵发掘计划》送

  • 部编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太上皇”李渊下场,究竟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样一位传奇帝王也有着他人生的污点,那就是他登上皇位并不是通过当时合规的方式实现的,而是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最后逼迫他的父亲,也就是唐高祖李渊退位,这才登上了唐朝皇帝的宝座,那话说在这次兵变之后,被奉为太上皇的李渊退位之后他的下场是怎样的呢?其结局真的是很凄惨。差别待遇,导致玄

  • 明朝灭亡时,皇室成员高达20万人,清朝灭亡时皇族人口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元璋登基后把20多个儿子分封全国,这些龙子龙孙历经两百年的开枝散叶,到了万历朝中后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几乎把大明朝吃垮掉。大明皇室人员待遇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亲王的一年俸禄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等。亲

  • 从宋朝开始,为何不在关中定都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上千年时间里,中国总体围绕关中和中原两个中心形成文明区域,稍微例外一点的是江淮和四川,前者承载着荆楚文明,后者则孕育了古蜀文明,不过这两个地区的影响力要弱一些。从部落到国家,再到并天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关中是一片足以问鼎天下的王业之地,相比其他地区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 受秦

  • 北宋为什么放弃长安洛阳,定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长安洛阳等此前已担任过都城,并自带山川护甲的险要之地,北宋君臣却选择了位于平原地带的开封,这一决定直接导致166年后,金兵长驱直入攻破汴梁,酿成两宋难以启齿的“靖康之乱”。后人习惯用结果导向思维评判赵匡胤当时的决定,但事实却是在北宋初年,帝国境内确实找不到比开封更为合适的选项。从盛唐衰败到五代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