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然而,到了清朝后期,它的发展却渐渐放缓,以至于到了几乎止步不前的地步。
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外部世界,封建统治者自诩天朝上国,严格限制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最终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整个中国的近代史都成为了一部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但是闭关锁国真的是片板不许下海吗?那么我们熟知的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为何还能称霸南洋,甚至远赴日本做生意呢?
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由来
闭关锁国,顾名思义就是关闭来往的通商口岸,限制自己国家与外部国家的交流与通商,清王朝从18 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开始实行这个政策。
这个政策的涵盖面很广,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包含政治、军事、包含生活方面的内容。
在经济方面,封建统治者始终保持着骄傲的态度,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他们对中外通商的态度,还受着“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支配。
许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虽然当时的中国基本可以做到仅靠国家内部就能发展与循环,但是早在明代的东南沿海地区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当地由于背靠南洋,商业氛围浓厚。
由于封建统治者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采取了海禁的政策来限制当地的商业发展。
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也有私心,因为这个政策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让人民继续被统治。
一切都为了统治稳定而服务,如何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性呢?
答案就是实行愚民政策,在愚民政策之下,百姓们如行尸走肉一般被麻木的统治着,几乎不会对封建统治产生任何威胁。
而实行愚民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世隔绝,彻底断绝外来事物的影响,让广大民众始终处于民智未开的状态,而盲目排外的闭关政策就是罪啊后的选择。
除了这些,清王朝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满洲贵族是中原的异族,被统治者是汉族。
汉族人多,满族则只有一小部分,这就会导致双方之间有矛盾,有利益冲突。
明末清初,汉族民众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反清运动,尤其是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一支极强的抗清力量。
担心自己的统治会被推翻,于是实行了海禁,彻底切断了陆上民众和抗清势力的往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有很多的原因,但最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清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在明朝的实际统治过程中,社会政治环境时时刻刻在变化,因此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也就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那么实际上清代的海洋政策是如何的呢?
清代的海禁政策与对外交往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不能继续下去了。起初,它们是主动不愿意放开,到了后来它们只能被迫放开。
在清朝,为了统治者的利益,早在1655年就开始“禁海”了。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严格的全面海禁是不可能长久的实行的。
虽然名义上实行海禁,但是并没有彻底的封锁所有的出海港口,所以清代的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是对开海的部分限制。
显然,清代对外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
因此,我们用闭关锁国来形容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可能不太贴切,这样显得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出于被动反应。
而“自主限关”这种说法则更合适一些,能体现出清政府对外政策的主动性。
既然清政府采取的是限关的对外政策,那么清政府相应的就可以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以我们熟知的中日贸易为例。
在当时的年代,即使是在实行“海禁”政策,但中国与邻国日本之间,民间的贸易往来还是十分频繁的。
在1683年的时候,施琅打败郑氏家族,将台湾收复,与此同时,清廷也将三藩之乱平定。
于是乎开放海禁被提上了日程,许多大臣都主张开海贸易,康熙皇帝立即审时度势开放海禁并指出: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 民生有益若此二者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之下,无论民间还是官方与海外都是有着频繁的交流的。
但这种交流也只是处于严格限制下的交流,并没有为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清代对外经济贸易海禁政策,给中国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早在16 世纪中叶,我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当时的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还不算十分落后。
然而,国内并没有提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环境。
资本的天性就注定了他是一定要对外扩张的,仅仅只有国内的市场是无法满足资本发展的需要的,只有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才能实现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西方各国都大力扶持资本向外扩展,并以政府为主导,而清政府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严格限制外贸。
这使我国企业无法进入国外市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阻碍了中西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交流。16 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还处于领先的水平。
然而到了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先后迎来了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了。
当时西方的先进技术也曾传入中国,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将一些科学技术传播到了中国,但却遭受到了清政府的严格限制。
因此,这些来自国外的技术或者是科学等内容,仅在清政府上层作为消遣的奇闻异事而已,而在民间却严格限制传播。
直至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船坚炮利,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大门被巨炮轰开,而清政府依然固步自封,自视甚高,以傲慢的姿态俯视着西方。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曾经的那个繁荣富裕的国家已经走向了下坡路,而这些统治者依旧还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清王朝的衰败是必然的,落后就要挨打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结语
有人假想如果清朝政府放开海外贸易,积极参加世界上的“活动”,后来又会怎样?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异常富强?中国会不会称霸世界?
然而,一切都只能是假想罢了。我们只能珍惜眼下,大力推动对外开放,让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日子永远成为历史。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闭关锁国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种具有阶段性发展变化的制度, 决定了评价问题的动态参照系。
不同时期或阶段的对外政策又各具特点,评价它的确不是用“ 闭关” 与“ 开放” 这样一些简单化的词语所能做得到的。
各家又未能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角度, 站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立场上作出动态评价。
参考文献:
《清实录》
《粤海关志》
《日本华侨志》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