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技击、魏国武卒、秦之锐士,谁才是战国第一特种部队

齐国技击、魏国武卒、秦之锐士,谁才是战国第一特种部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62 更新时间:2024/2/9 4:30:36

[var1]

首先说的是雇佣兵始祖齐国的齐技击, 齐国组建技击之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源于齐庄公“螳臂当车”的典故,螳螂用双臂阻挡马车可以说是自不量力,而齐庄公是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齐庄公认为:“如果挡车的螳螂换做是人的情况,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勇士。”,齐庄公此举传开后,人们得知齐庄公敬爱勇士,便有很多勇敢的武士慕名前来投奔齐庄公。

齐庄公为了激励他们奋勇杀敌,便加大了对勇士的赞赏,只要勇士在战场上不畏生死、奋勇杀敌,便可以得到爵位和金钱。加上齐国本就民风彪悍,推崇武术,所以在民间不乏有一些武功高强的能人和游侠。

[var1]

在爵位和金钱的诱惑下,齐国在民间招募了一大批勇士,这也是技击之士的入门要求,可以说只有勇士才能加入这支特殊部队。齐国组建技击之士后,一举打败了晋国的入侵。之后时间发展到战争频繁且更加残酷的战国时期,齐国的技击之士更是大展拳脚,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重创魏军、齐国也凭借战斗力强大的技击之士称霸天下,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

但是对于这种因为利益而成立的部队,其士兵很多都有投机成分,因为只有活下来的人才有拿到雇佣金的可能。这样一支部队缺乏政治思想基础,若是没有严格的军事纪律约束的话,很可能就会因为利益问题引起哗变。“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亡国之兵也。”也正是说明这个问题,以利相聚,是亡国的士兵才做的事。

加上技击之士大多来源于齐国民间的游侠、武功高强的能人等,所以这支部队也有骜不驯的缺点,被历代齐国君主心存猜忌,齐湣王即位后,和技击之士的统帅田文爆发内斗,引来了五国伐齐、最终技击之士在五国伐齐后元气大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比齐技击之士,魏国在吴起变法下所建立的魏武卒制度就要完善的多,武卒部队有价值观、有政治基础,是一支完全可以效忠于君主的部队。

[var1]

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代军神武器、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能把秦国的虎狼之师打成这样,足以说明魏武卒的精锐和彪悍。

魏武卒强的地方有三个原因、首先魏武卒选拔标准上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可看出来,能入选魏武卒的人非常给力,这些战士不但武装精良,而且身体素质肯定要出色,不然他们也不可能成强者。

其次在待遇上入选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国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还奖田宅房产。

[var1]

其三就是吴起治军手段高超,魏武卒中最小的军事单位是五人一组,队长号为伍长,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这个军事理念和现在部队中最小编制以班作为单位,其次是排、连、营、旅等编制,五人一组这就对单人的军事素养有极高的要求,这也就是其他诸侯国无法模仿的原因、部队的纪律也是十分严格的,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并且根据不同的军功给予不同奖励。对立有大功的不仅升职提拔,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予以重赏,“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想法应该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通俗地讲,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严格的军队纪律、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势必就把武卒锻造成了一支利剑,斩断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念想、若不是只有区区五万人,若不是后来魏国逼走吴起,只怕是没有了之后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而亡诸侯”的功绩了。

吴起变法引起魏国贵族不满而出走,魏国国力在上升的过程中戛然而止,旧的利益集团再次腐蚀魏国还不健康的躯体。而魏武卒在吴起离开以后慢慢走了下坡路,先是在马陵之战被孙膑所败元气大伤、后又遇见杀神白起, 魏武卒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就是秦之锐士。

[var1]

秦锐士源自于魏武卒,秦国在阴晋之战大败后,自知军队上的不足。秦孝公即位后重用商鞅,在秦国内推行变法改革,在农业上鼓励生产,在军事上推行“军功爵制”,秦国自此日渐增强。

秦之锐士便是在商鞅变法增强军事后,秦国新军在魏武卒的基础上挑选更加严格,训练也更加严格,并且还要熟悉各种技能比拼,步战、骑战等各种都要会,十八般武器样样要精通,装备也全部是铁制兵器,正因为体能和武艺都要求很高,所以,“十万秦卒出三千锐士”,秦国新军二十万,也就是说只有一千六百人能脱颖而出,成为秦锐士、由此可见,秦锐士绝对是古代军队中的特种部队,还是特种部队中的王牌军队

[var1]

那么,秦之锐士的战力如何?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平巴蜀之战、鄢郢之战等等。总之一句话,秦锐士在秦国灭东方六国,兼并天下中功不可没,可谓横扫天下无敌手。

《苟子》中曾对与其说是荀子在评价齐国、魏国、秦国三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当然任何精锐部队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强大的军队都需要对国家的国力有较大要求,魏国因吴起变法中断内部斗争开始走下坡路,魏武卒也一蹶不振,秦国因商鞅变法国力增加,这才有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丰功伟绩,当然战争需要实力,并非武力可决定完全,比如岳家军实力强悍,遇上完颜九妹这样的君主也是白搭。

更多文章

  • 刘邦和项羽,究竟谁是流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许多人肯定会说,当然是刘邦,这还用问? 长期以来,网络键盘历史爱好者们都认为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流氓。 在这里我们先确定一下什么叫“流氓”。 按照我们的理解,“流氓”指的是调戏非礼妇女的不法之徒。 但其实流氓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本指无业游民,后用以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 二是指用下流手段、放刁撒泼

  • 长平之战前,赵括的母亲做了一件事情,后来因此保全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长平之战赵括母亲下场,长平大决战赵括完整版,长平县赵括照片

    [var1]本来赵国是派遣廉颇去抵御秦国,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做法,廉颇久经沙场,对秦国十分了解,也知道秦国目前的实力,所以他想要去一点点消磨他们的斗志,所以他一直避而不战。结果秦国的范雎看到之后,就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之所以不打,是因为他已经被收买,赵王相信了,就想要换掉廉颇。[var1]赵王看

  • 这位名将力挽狂澜,几乎再造大秦,结果却遇到更厉害的两个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笔者认为有一位,完全可以提名这个最倒霉的名将。他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就遭遇了两个BUG级别的对手,还有开创历史的猪队友。这运气堪称霉运爆棚,千古难遇。这个家伙就是差点挽救大秦帝国,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秦末名将章邯。《楚汉传奇》中的章邯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会有点陌生,很正常,这位仁兄在太史公的《史记》中

  • 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这3件东西,或许不该出现在2000多年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是嬴政,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秦始皇。他励精图治,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秦国。之后又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将中国彻底统一起来。不过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段历史,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个疑问:秦始皇究竟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呢?[var1]秦国之后的君主却一直沿用着商鞅主持制定的律法。正是因为不同于其他

  • 魏国风雨之挣扎求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面对强势的秦国,魏国与赵国等国家时常会盟。然而,这种会盟往往是并不牢靠的。待到秦军真得来攻魏国,赵国等盟友往往会为了一己之利而袖手旁观。随着魏国的实力逐渐衰弱,这些曾经的盟友甚至还会一窝蜂地近乎同一时间段对魏国发起进攻。公元前274年,在秦国的白起、胡阳等将领的进攻下,魏国惨败于华阳,魏国

  • 17岁一战成神,22岁统帅天下兵马,他让关羽二字黯然失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霍去病做到的不仅是名震华夏,他和匈奴畏惧的“飞将军”李广也不一样,霍去病根本不给敌人闻风丧胆的机会,他是一支箭,不是号风穿云的鹰兽,箭身是血的红,箭头是冷的目,劲马如弓,踏敌如草,没有匈奴见到他还会后怕,都只是死前的惊恐。我想见识见识匈奴元朔六年,十七的霍去病向汉武帝请求“让我跟着舅舅去见识见识匈奴

  • 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天下,从《隆中对》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曾经在哪些事上立下了大功,赞颂诸葛亮身居隆中的五言诗,新三国诸葛亮隆中决策

    历朝历代,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在各类文学作品的描绘下,他如同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论能力,诸葛亮军政全能,是一个全才,这在古今中外是罕见的。论人品,诸葛亮是道德的楷模,他选贤举能,以身作则,忠心耿耿。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身上的使命是匡扶汉室,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然而,就是诸葛亮这样一位能力全面的大

  • 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斩关羽气死张飞熬死刘备的吴国最后为何被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即“曹魏”,次年刘备在成都为延续汉朝称帝,史称“蜀汉”。223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维持蜀汉的安全与吴再次合作,而吴在229年孙权称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孙吴”。在此后的数年里,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但是始终都没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263年,已经基本被司马氏

  • 理想甚美,现实很酷—王莽的改革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对“王莽篡位”这一说法争议很大,甚至在历史上都不承认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尽管新朝只维持了14年。西汉史学家班固将王莽定性为篡汉的奸臣,是乱臣贼子,然后被后世史学一直沿用,不愿称其为新朝,而称新莽。直到近2000年后,人们才重新审视这位新朝皇帝。胡适和其他近代学者,开始认同王莽改革中的王田制

  • 问答:长平之战的中赵国为何不能选择退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问: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一直被认为是秦国崛起、彻底凌驾于其他六国的标志性事件。因而备受后世关注,不断复盘他们的战略战术决策,并视之为非常正确的案例范本。作为配角的赵国就很难引起足够重视,基本都拘泥于廉颇的严防死守和赵括的轻敌冒进,以及国君的用人失误。 那么,倘若赵国坚持执行廉颇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