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后期疆土虽广但机制逐步枯萎,贵族耽于享乐,被灭也是必然

楚国后期疆土虽广但机制逐步枯萎,贵族耽于享乐,被灭也是必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04 更新时间:2023/12/23 17:15:54

楚人本来也有宏大的气魄,但已今不如昔。楚国自从成为第一大国,君臣就心满意足了。一百年的大好时光,在怠忽中付诸流水。六百年的艰苦奋斗传统,与之俱亡。这时的楚国,有如在惊风急雨中颤栗的秋叶随时可能被雨打风吹去。

是它人口不多吗?不是。是它财富不足吗?不是。楚国的衰败,说到底,是自身的机制在逐渐枯萎中,由此,先前使它睥睨列国的苦志、锐气、豪情已销磨一空了。

尽管疆土日削月朘,这时的楚国还是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大国,绝长续短,仍有方圆约三千里的江山。

铜和铁的产量,还是楚国的最多。

安徽寿县李三古堆有一座大型楚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两次遭盗掘,出土青铜器甚多,已知有铭者近60件。这些青铜器铸造时操作严格,工艺精熟。虽不见繁密细巧的纹饰和镂空透雕的部件,而鼎体雄伟,且鼎足粗壮犹存大国气象。

鼎侈口有流,斜壁平底,附耳外卷近平,蹄足既高又壮,造型颇具新意。铸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90厘米,重约400公斤,是当之无愧的鼎中之王。

[var1]

这时的兵器也有装饰异常考究的,如1974年洛阳市出土的一件铜剑,铭为红铜嵌错的“繁阳之金”四字,作“蚊脚书”。此剑出土时,有从大到小共12颗珍珠排列在剑茎前,应为剑首垂饰。其鞘为象牙所制,上叶近口处有双钩浮雕变形兽面纹。经洛阳市博物馆鉴定,此剑为战国晚期楚剑。

金和银的产量,也是楚国的最多。这时楚国铸造了大量金币和少量银币,其他国家则仍然只有铜币。楚国的金币有版形、饼形两种。金版即爰币,其钤印以“郢爰”为最多,也有“陈爰”、“卢金”等。金饼较少见,无印文。小而扁的金饼,可加铃印为金版。大而鼓的金饼、可改铸成金版。也有把金饼切割而为“马蹄金”的,但不多。

每方钤印的爰币重量为10克左右至25克左右整块金版约重250克。

金的产地有多处:其一如《韩非子·内储说》所记,“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既在“荆南”则“丽水”似即澧水;其二,如《管子·轻重篇》所记“楚有汝、汉之黄金”,但这时汝、汉已非楚域;其三,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豫章出黄金”,这时豫章仍为楚国所有。银币虽有而罕见,已知实物仅1974年河南扶沟县出土18件布币。

从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有多件天平和多套砝码出土。这些天平和砝码,无疑是专门用来称量贵金属的。楚国金币的大量涌现,似与纾解财政危机有关。《韩非子·内储说》讲到楚国禁止私人采金违者置以重刑,可见金的生产是官方垄断的。

这时楚国的铜币,仍以铜贝为主,但已有背文为“十货”或“当舒”的布币,以及面文或背文为“四朱”的圜钱和方钱。此外,在黄石一带,还发现了战国晚期其状如长舌而面文为“当金×朱”的铜币,似为财政危机的产物。

[var1]

楚国形势图

成群的贵族随着王室来到淮水中游,大兴土木,这时,板瓦、筒瓦,半瓦当、圆瓦当、空心砖和大方砖已一应俱全。圆瓦当多饰云纹或凤纹,比先前素面的精致了。空心砖长60到70厘米,宽约30厘米,厚15到20厘米,饰四叶纹、云纹和几何形纹。

80年代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寿县柏家台子发掘了一处战国晚期的建筑基址,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出土的砖瓦形体大而花纹美,表明这个遗址可能是楚宫的废墟。寿郢故城遗址在今寿县城东南,倚山绕水,周长20.90公里,面积26.35平方公里,规模比栽郢大得多,在列国都城中仅亚于燕下都。

安徽境内战国晚期的楚墓出土玉器较多,其中长丰县楚墓出土尤多。这些玉器出自中小型墓然而雕琢精细,花纹华丽。与北方各国同期的玉器相比,毫不逊色。寿县出土的一件龙形玉佩,造型和雕工也都是上乘的。春秋末期的楚人王孙圉曾对晋人说,玉饰乃“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可是殊世异风,战国晚期的楚国贵族已陶醉在哗嚣之美中了。自从栽郢弃守,楚文化就进入了滞缓期。它受到严重的干扰和摧残,没有明显的进展,前程忧多于喜。

这就是楚国亡国最可惜之处了。而楚国被灭是肯定的,不是王翦消灭,就是其他秦国将领消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国变法失败导致最终灭亡,但因地盘庞大而在国都被占后仍能支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国家,连首都都被敌国彻底攻占,似乎也就离灭亡不远了。但有趣的是,楚国国都被攻占之后,非但没有灭亡,反倒过得十分滋润。二十年之后,楚国国力恢复了许多,随后灭掉了鲁国。三十多年之后,楚国更是被尊为盟主,统领六国,差点把秦国给打趴下了。直到五十多年以后,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楚国大将项燕之后,传承数百年的

  • 木雕“孔子传道”笔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就曾记载: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唐宋

  • 从上古巫书《山海经》看人文初祖黄帝的谱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黄帝采自明王圻《三才图会》(资料图)按《史记·五帝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

  • 春秋早期时周王室不断向列国求援,王子朝之乱后愈发不可收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左传·隐公三年》载:“天王崩……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周平王崩,周室大臣武氏子千里迢迢去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堂堂周王室居然连天子的丧葬费也花不起了,只能求助于礼仪之邦的鲁国。但我们都知道,鲁国本也是个小国,周王室居然连这样一个小国都不如了。《左传·隐公六年》载: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得益于文化下移和私学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处于这个文化的轴心时代之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开始爆发,一下子诞生了许多在人类思想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他们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他们并称为孔孟之道,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家的第二号人物、道家思想的集大成

  • 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刺客,后世多对其持批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乱世。它的特殊,不单单在于持续数百年的攻伐纵横,更在于思想、阶级层面的大冲撞、大洗牌。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时代,不同的人都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既有帝王将相、豪门勋贵,也有起于底层,在后世将会毫不起眼、难以被官方史家留意的小人物,比如那些游走在规则

  • 春秋战国时社会出现剧烈解组产生了著名的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思想1、儒家学派。儒学最初是关于礼仪的学问,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学强调礼治、德治和人治:礼治就是强调社会的差别,对待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约束机制;德治强调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只要通过道德教化任何人都是可造之材,其强调的重心在教化的程序;人治就是强调人的特殊

  • 春秋大国争霸时小国作为缓冲区往往成为大国交兵的战场而惨不忍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中期的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在卫国的城濮,楚、陈、蔡三国联军与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爆发了大战,最终前者落败。此战带来了三大后果:“蛮夷”楚国挺进中原的势头遭受重挫;晋文公重耳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国的百年霸业由此开启;持续近百年的晋楚争霸全面拉开帷幕。第三点尤其重要。名义上是两强相争,

  • 春秋和战国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变化导致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的变化导致战争的规模如参战人数、斩杀人数、兵器使用、持续时间、奖惩制度的不同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战国时期的兵源也来源更广,郡县征兵制的建立和推广,使广大普通百姓也可以当兵。战国时期的兵源远远多于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自然就会更大,春秋时期,几万的参战

  • 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的裂变,战国时建立新秩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春秋与战国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社会政治内核发生了“质变”。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事件加以体会。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公认的战国开端。周威烈王任命三个晋国大夫为诸侯,这种看似温和平静的政治动作,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