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国都两度被攻破但均未灭国虽与自身实力有关但国际形势更重要

楚国国都两度被攻破但均未灭国虽与自身实力有关但国际形势更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841 更新时间:2024/1/4 17:22:59

柏举之战:吴国后院起火,盟友秦国来援

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愈演愈烈,而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秦楚结盟共同抗晋,晋国则拉拢扶助吴国牵制楚国。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任用齐人孙武为将军,吴国国力日强,而楚国则在楚昭王即位后国势日衰,再加上与唐、蔡等国不和,局势变得日益危险。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春,蔡国与晋、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十八个诸侯国在召陵会盟伐楚,并于同年四月攻灭楚国附庸沈国,楚国则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

就在楚国与蔡国交战之际,吴国君臣认为攻楚时机已到,遂以救援蔡国为名,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攻楚。在孙武的指挥之下,吴军于淮汭舍舟登陆,一路杀奔汉水东岸,直逼郢都。

之后,由于楚军指挥失误,吴军在柏举大败楚军,并追击楚国溃兵一路杀奔楚国郢都,楚昭王则连夜带着亲信逃出郢都,楚王出逃后,楚军全线崩溃,吴军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攻破郢都。

[var1]

柏举之战形势图

然而,吴军虽然在“柏举之战”中大获全胜,甚至攻破了楚国都城,但却并未能就此灭亡楚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吴军所为不得人心。吴军攻占郢都后烧杀抢掠不止,而伍子胥因为父亲和兄长皆被楚平王所杀,虽然此时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还是下令掘开楚平王之墓,开棺鞭尸三百。吴军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楚人的极大仇恨。

2、吴王阖闾后院起火。为了对五年前吴军攻打越国进行报复,越王允常也趁着吴军主力在楚国的机会,趁机偷袭吴国,而这也是越国历史上对吴国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争,虽然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巨大,越国此战并未取得多大战果,但其带来的威胁,吴王阖闾却不能不重视。

3、盟友秦国出兵助战。楚都被攻破后,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在申包胥的苦苦哀求之下,秦哀公于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派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入楚助战,并于沂邑击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而聚集起来的楚国残兵也在军祥击败吴军。

当时,秦师纵横于方城内外,楚师出没于汉水南北,楚人则支援秦师和楚师而阻扰吴师,深入楚国境内的吴军疲于应对,根本无法继续扩大战果,反倒是吴国的附庸唐国被秦军和楚军合力攻灭。吴王阖闾见前方大势已去,而越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无奈之下只得撤军,楚昭王这才得以返回郢都。

[var1]

楚昭王

此战虽然没能灭亡楚国,却也导致楚国实力大损,吴国更是于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再度大败楚国水军,俘虏了潘子臣、小惟子和七个大夫。为了避免楚都再度沦陷,再加上郢都已经被吴军破坏的残破不堪,楚昭王最终选择了迁都鄀地。

鄢郢之战:灭国难度太大,不符合秦国利益

战国后期,由于秦国势力太强,虽然楚怀王被秦昭王所骗最终客死秦国,但楚国非但无法为其报仇,甚至还得与秦国交好。直到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楚襄王这才派使者与其他诸侯国联络,意图重新合纵伐秦,秦国得知消息后,则决定先发制人。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兵自陇西郡出发,攻占楚国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让上庸和汉江以北给秦国。然而,此举并未换来和平,为了彻底瓦解楚国的威胁,秦昭襄王次年又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

周赧王三十六年(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而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粮草补给,出其不意突入楚境,秦军入楚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激发决死一战的勇气,楚军则步步败退。之后,白起引夷水灌城,楚国别都鄢城百姓被淹死数十万。之后,又攻破西陵,切断了郢都与巫郡的联系。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再度出兵攻楚,攻陷楚都郢都,烧毁其先王陵墓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襄王在兵败后,向东北方溃逃至陈,被迫迁都于此以自保。次年,秦国再度出兵夺取楚国巫郡和黔中郡。

[var1]

春申君

秦国在夺取楚国汉江平原大片土地后,便停止了对楚国的持续进攻,最终在春申君的调解下,与楚国结盟休战。那么秦国为何不趁机灭楚呢?原因同样有三点:

1、灭国难度实在太大。诚然,“鄢郢之战”中楚国遭遇重创,可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拥有无法比拟的战略纵深,最为重要的便是粮草补给问题。因此,秦国想要一举将其攻灭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不是短期内能够办到的。

2、其他诸侯国的态度。虽说兼并战争从春秋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但作为中原大地上仅存的几个大国,战国七雄之间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兼并战争,毕竟大家实力虽有强弱,但谁也无法完全凌驾于其余各国之上。更何况,齐国的历史教训就摆在那里,灭了个宋国便招致各国合攻,如果秦国要灭楚国,其他列国岂能坐视不管。

3、灭楚不符合秦国利益。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已经严重衰弱,这使得自战国初期衰弱后的魏国觅得了难得的拓展空间,此时魏国对东南方向的兼并已经无人能够阻挡,如果秦国真的对楚国起了灭国决心,哪怕是彻底将楚国打垮,都会导致魏国不受牵制的大肆扩张,这显然不符合秦国的利益。

如上,秦国虽然在“鄢郢之战”中重创楚国,但由于灭国难度太大,再加上秦国出于本国的战略考量,以及不得不考虑的列国态度,秦国最终选择了见好就收,这才使得楚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综上所述,楚国都城两次被他国攻破,之所以没有遭至灭国,虽然与楚国自身实力有关,但更为主要的则是当时的列国形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国后期疆土虽广但机制逐步枯萎,贵族耽于享乐,被灭也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楚人本来也有宏大的气魄,但已今不如昔。楚国自从成为第一大国,君臣就心满意足了。一百年的大好时光,在怠忽中付诸流水。六百年的艰苦奋斗传统,与之俱亡。这时的楚国,有如在惊风急雨中颤栗的秋叶随时可能被雨打风吹去。是它人口不多吗?不是。是它财富不足吗?不是。楚国的衰败,说到底,是自身的机制在逐渐枯萎中,由此

  • 楚国变法失败导致最终灭亡,但因地盘庞大而在国都被占后仍能支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国家,连首都都被敌国彻底攻占,似乎也就离灭亡不远了。但有趣的是,楚国国都被攻占之后,非但没有灭亡,反倒过得十分滋润。二十年之后,楚国国力恢复了许多,随后灭掉了鲁国。三十多年之后,楚国更是被尊为盟主,统领六国,差点把秦国给打趴下了。直到五十多年以后,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楚国大将项燕之后,传承数百年的

  • 木雕“孔子传道”笔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就曾记载: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唐宋

  • 从上古巫书《山海经》看人文初祖黄帝的谱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黄帝采自明王圻《三才图会》(资料图)按《史记·五帝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

  • 春秋早期时周王室不断向列国求援,王子朝之乱后愈发不可收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左传·隐公三年》载:“天王崩……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周平王崩,周室大臣武氏子千里迢迢去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堂堂周王室居然连天子的丧葬费也花不起了,只能求助于礼仪之邦的鲁国。但我们都知道,鲁国本也是个小国,周王室居然连这样一个小国都不如了。《左传·隐公六年》载: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得益于文化下移和私学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处于这个文化的轴心时代之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开始爆发,一下子诞生了许多在人类思想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他们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他们并称为孔孟之道,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家的第二号人物、道家思想的集大成

  • 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刺客,后世多对其持批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乱世。它的特殊,不单单在于持续数百年的攻伐纵横,更在于思想、阶级层面的大冲撞、大洗牌。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时代,不同的人都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既有帝王将相、豪门勋贵,也有起于底层,在后世将会毫不起眼、难以被官方史家留意的小人物,比如那些游走在规则

  • 春秋战国时社会出现剧烈解组产生了著名的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思想1、儒家学派。儒学最初是关于礼仪的学问,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学强调礼治、德治和人治:礼治就是强调社会的差别,对待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约束机制;德治强调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只要通过道德教化任何人都是可造之材,其强调的重心在教化的程序;人治就是强调人的特殊

  • 春秋大国争霸时小国作为缓冲区往往成为大国交兵的战场而惨不忍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中期的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在卫国的城濮,楚、陈、蔡三国联军与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爆发了大战,最终前者落败。此战带来了三大后果:“蛮夷”楚国挺进中原的势头遭受重挫;晋文公重耳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国的百年霸业由此开启;持续近百年的晋楚争霸全面拉开帷幕。第三点尤其重要。名义上是两强相争,

  • 春秋和战国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变化导致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的变化导致战争的规模如参战人数、斩杀人数、兵器使用、持续时间、奖惩制度的不同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战国时期的兵源也来源更广,郡县征兵制的建立和推广,使广大普通百姓也可以当兵。战国时期的兵源远远多于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自然就会更大,春秋时期,几万的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