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简述夏朝471年的历史。

简述夏朝471年的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53 更新时间:2024/1/24 1:50:03

夏朝疆域。

从考古发掘的角度来说,夏王朝依旧是一个神秘的朝代。但如果从史学的角度来说,夏王朝的帝王世系以及主要的历史事件还是清楚的,这主要归功于司马迁的《史记》。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夏王朝的开国君主是大禹,但实际上大禹的统治时期并不能完全划入夏王朝,真正建立夏王朝的是大禹的儿子(姓氏是姒)。在大禹(姒文命)行将就木之际,他依旧遵从旧制将自己的王位传给更为"贤德"的人――益,但是此时大禹的儿子启的势力已经急剧强大,各地的方国诸侯于是都去朝拜启,启于是自称天子,并且在甘之战之中打败了反对自己的有扈氏,建立了夏王朝。

身穿冕服的大禹。

治水的大禹。

启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儿子太康继位,在太康统治的后期,夏朝社会危机四伏,加之太康年老昏聩,他逐渐被权臣羿架空,最后抑郁而终,后羿又立其弟仲康,后来他也忧愤而死,到了仲康之子相继位,他最后干脆就被羿轰出了斟鄩,跑到了帝丘。羿在篡夺了夏朝中央政权之后,也开始沉迷享乐,最后他的养子寒浞推翻,后羿本人被寒浞捉住烹杀,有穷氏几乎被斩尽杀绝。寒浞在消灭有穷氏后,派自己的儿子寒浇进攻夏朝残余势力,先灭掉两个忠于夏朝天子的小国――斟灌氏和斟鄩氏,最后攻破帝丘,弑杀了夏后相(仲康之子),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怀孕,从城墙的排水沟中逃出,跑到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在那里生下了少康。长大后,为了逃脱浇的追杀,少康又逃到有虞(今虞城)。有虞国国君虞思,任他为庖正,把两个姚姓的女子送给他为妻,还封给纶邑。在纶邑,少康积极训练军队,召集那些依旧逃亡在外的夏朝旧臣,逐渐积累起了复国的力量,而寒浞的统治却是越来越腐朽,最终少康的复国大军直捣斟鄩,寒浞战败被杀,残余的有穷氏势力被全部消灭,夏朝复国,但是自太康失国以来的各方国混战依旧在持续,一直到夏后少康的儿子杼继位之后,消灭了寒浞的儿子浇,夏朝的统治才算是再次稳定下来。

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

杼在位十七年死去,芬继承了他的帝位,芬在位时间达到了四十四年,他死后,芒又继承了他的帝位,芒在位五十八年,其子泄继承了帝位。在泄在位的第12年,商侯的儿子亥到了有易,结果被有易国国君杀害,商人随即借来河伯之师征伐有易,灭亡了它。到了夏朝君主不降继位的第35年,商人又灭掉了皮国,从此(殷)商人开始强大起来。不降总共在位59年,在他在位期间,夏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后代人评价他说:"三代之世内禅,唯不降实有圣德。"不降传位于弟弟扃,此后夏朝又经历了廑的短暂统治,国势强盛。但是到了孔甲统治的时期,由于孔甲做事混乱,行为乖张,夏朝中央政权开始混乱起来,依附于夏朝的小国纷纷反叛,夏朝开始走向衰落。

龙。

这位夏朝天子孔甲的行为很奇怪,用今天的画来说,他的"迷惑行为"有很多。比如他曾经在东阳萯山一带打猎,天忽然刮起大风,这位天子就和随从一起到民居躲避,一会儿天就晴了,恰巧此时主人家的孩子正在吃奶,于是孔甲就认为这是吉兆,把主人家的孩子据为己有,有人担心这个孩子会带来灾祸,孔甲居然生气地说:“这是我的孩子,又有谁能来害他呢?”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就被杀死了。他还曾经命令人去养龙,至于这个所谓的"龙"究竟是什么动物,谁也不清楚。只知道孔甲饲养的所谓的"龙"有雌雄各一条,雄的受伤死了,饲养者于是把它做成肉酱奉献给孔甲,孔甲吃了连连赞赏,又命人去索要肉酱,但饲养者害怕孔甲知道"龙"死了一条,于是逃走了。当然这位孔甲最擅长的还是自己扮演鬼神,整日闹腾,折腾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宁,夏朝有这么一个主儿当政,想要重现大禹,启,少康时期的盛况无异于天方夜谭了。

孔甲死了之后,夏朝又经历了昊、发两位君主的统治,二人虽然曾励精图治,但是却也无法挽救夏朝日益衰败的颓势,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癸继位了,这位夏代帝王有一个更为现代中国人熟知的名字――夏

商汤

商汤。

商代青铜矛。

夏桀继位三年,大肆修筑倾宫,诸侯纷纷叛变,而夏桀还对外大肆用兵,对内宠信妹喜等妃嫔,夏桀曾经自比为太阳,百姓愤恨地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和你一块儿灭亡!”夏朝朝政更加混乱,夏王朝的倾覆已经不可避免。此时商人的势力日益强大先后消灭有洛、荆、温、顾、葛等忠于夏朝的势力。夏桀曾经扣押了商汤,但最后还是又放了他,这点与后来的周文王颇为相似,不管怎么说,夏桀失去了最后一个机会。在夏桀统治的第31年,商王朝的大军直捣夏邑,商汤的军队先在昆吾击败夏军,又在鸣条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逃跑到三朡,商军紧追不舍,又在郕击败了夏桀的军队,把他们全部消灭,在焦门捉住了夏桀,商汤并没有杀死这位昔日的天子,而是把他放逐到南巢,后来夏桀就死在那里。

荒淫无度的夏桀。

夏桀。

后代的史学家说:夏朝之所以灭亡,商汤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夏桀的不修德行,而商汤则行德政。但事实上呢?夏亡商兴,不过是因为夏朝过于衰弱,而商朝势力发展迅速所致啊!所以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古代王朝的兴盛与衰败,也都是这个道理。

夏商时期的战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承秦制”,刘邦为何还保留了商周时期的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秦国丞相王绾等人认为诸侯各国刚被灭亡不久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尤其以燕、齐、楚三国因为距离秦国较远更难对这三国实行管理,于是王绾就建议秦始皇将诸侯各国的土地分封给秦国的

  • 封神中,姜子牙前妻马氏为何能被封神?其实她功劳也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破酒戒,是因为宋异人对他说:“酒乃瑶池玉液,洞府琼浆,就是神仙也赴蟠桃会,酒吃些儿无妨。”听闻此言,姜子牙心想连神仙都喝酒,我喝些又何妨呢?于是便默默地端起酒杯陪宋异人喝了起来。姜子牙破色戒,是因为宋异人对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时已经七十三岁的姜子牙才想起自己学道不成,以后所要面对的将

  • 从伯邑考名字的来历出发,看这个悲剧角色背后不为人知的周朝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除了上述的这些故事情节外,对于伯邑考的来历小说却很少提及。除了知道他是姬昌的长子外,小说中并没有更多的内容。在小说之外商周历史的文献典籍之中,伯邑考仍旧缺乏详实的资料,就连姓名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那么伯邑考到底是谁?他的人生经历是再怎样的?他真正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小说中情节是否是以历史原型展开的

  • 周公旦是为侄子摄政还是“称王篡位”?出土金文见端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武王发自克商以来,寝不安席,天天想着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周人对天下的统治,甚至还向以前的敌人箕子讨教“洪范九畴”。故宫乾隆御笔“建极绥猷”隐含何种治国思想?虽然几年间武王总结了很多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老天却不再给他实施的时间。在武王问箕子“洪范九畴”这一年,也就是文王受命第十三年

  • 周幽王出兵汉中,娶褒姒,为何引发秦人的灭顶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秦人自宗主秦其向周宣王借兵七千,赶走入侵的犬戎以来,一直得西周王朝照应,他们多次配合西周大军讨伐各路西戎,打出去的秦人自己领地秦邑也获得了几十年的安宁。周宣王时期的文治武功,让一直在走下坡路的西周王朝触底反弹,史称“宣王中兴”,依附于周朝的秦人在这一中兴时期也沾了光。不过西周王朝的衰败,却不是一个周

  • 周朝的分封制是如何走向终结的,梳理从礼乐崩坏到变法图强的脉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宗法制度、分封制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井田制的执行,使得周朝建立了一整套社会礼法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周朝所确立的这套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迹象,并最终走向了终结。中国古代这场从周朝分封礼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向秦朝大一统郡县制社会模式转型的变化,被称为周秦之变。那么

  • 商汤周武之仁值得怀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启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者之军,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青铜钲荀子侃侃而谈道:将军以金(即钲,一种敲击乐器,一般在战场上用于下达撤退命令)鼓号令三军,至死不弃金鼓;御者驾车冲锋,宁死不松缰绳;百官各司其职,至死不擅离职守;士大夫浴血奋战,死于战阵之中。众人协调一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要把服从命令看得比建功立业更重要。不

  • 殷商时期有着政教合一的鲜明特征,宗教观念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居于统治地位地王及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才“管得天下的事情,把群神的命令集中起来,传达下来,此外无论何巫全不得升天,妄传群神的命令。”大禹对各氏族说明征伐三苗的理由:“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墨子•兼爱下》引《禹誓》)他讨伐三苗不是横行作乱,

  • 殷商时期,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他们通过对“帝”、祖先神的信仰将各方国、部落紧密地团结在了一切,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殷商末期,周人逐渐强盛,为了给自己扩张势力、争夺权力找寻合理性解释,为政权提供合法性来源,打破殷商长久以来凭借宗教形式对周人自身实力增长的禁锢,并在

  • 西周八个公爵诸侯国,都没成为春秋大国,原因可归纳为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周王室的子弟日益增多,诸侯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春秋初期竟然有千百八国的说法。虽然这些诸侯国的地位平等,都直属周王室管辖,但是国君的爵位却有高有低,周王朝将诸侯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在如此多的诸侯国里面,只有八个公爵诸侯国,分别是炎帝后裔的焦国、黄帝后裔的蓟国、唐尧后裔的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