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治重编《姓氏录》,天下从此再无高门大阀,都开始为皇帝打工?

李治重编《姓氏录》,天下从此再无高门大阀,都开始为皇帝打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636 更新时间:2023/12/13 1:55:58

不久,李义府再次回到朝堂,老实了很多的他见到武媚娘就跪,拜谢她的提拔之恩。

在初唐,“卖官鬻爵、谋逆”等罪行几乎没有可赦免的空间。但是,武媚娘用一番话却打动了李治,最终决定让李义府回来帮皇后实现心愿。

在众多史书中,都没提到武媚娘的心愿是什么?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再到霸凌天下,若说这样的人没心愿、没目标,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个个清晰的、更高的人生目标,没有人有足够的动力一直走上巅峰。

武媚娘对李义府是这样吩咐的:

“两年前你向陛下进言三个方略,以'军功'立大唐之威、以'铲除顽旧贵族'立圣上之威,现在是时候施行第三方略了。你且说来,让本宫听听是如何一个章程?”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义府尽管被贬黜剑南道,但和国公府的联系从没中断。特别是他的儿子李津,手也巧,嘴也甜,对钱财毫不吝啬,经常探视国公府,深得皇后之母杨夫人的喜爱。

杨夫人念念不忘的是自己过去多年遭受的白眼:那种出身高门大阀却嫁给寒门之后的憋屈、以及被杨、武两家人视同陌路的冷漠。

她的亡夫武士彟生前多般钻营,终于博得一个应国公的爵位,可始终得不到高门大阀的认可,始终被他们排斥在圈子之外。昔年,李世民命大臣们编造《氏族志》,武士彟花费了大量钱财,也没能把武家抬进去,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其实,不说武士彟,即便是大唐之主李世民也很恼火!

因为,那些编百家姓的大臣,一开始竟把“李姓”排到了第三位,山东大族“高氏”则是第一位。李世民习惯了霸道主张,哪能容忍其他家族凌驾其上?当即让这些大臣重修《氏族志》,并给出了“皇族第一、外戚第二、其他门阀第三”的指导性建议!

大臣们虽然不敢违背,但内心却还是看不起李氏家族,山东的几个高门大阀竟然拒绝和皇家结亲。

婚姻这种事李世民也不好强求,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把女儿们嫁给其他名门,以提高“李氏”在百家姓中的实际地位。同时,他还积极扶持关陇贵族对抗山东的高门大阀,并形成了压倒性优势,直到关陇贵族被李治彻底扳倒。

由此可见,家族出身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有多重要!

李义府早就通过儿子之口得知了杨夫人的心愿,这也是武士彟、武皇后的心愿。早已有了方略的他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回禀皇后,微臣以为先帝所制《氏族志》已时过境迁,与现实相悖。山东高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如今皆已式微,却依旧占据百家之姓的榜首位置,令天下有识之士不齿。按微臣和众同僚的查勘研调,认为应以爵位、官职和传承三者并重,重排姓氏。”

在李世民之前,中国的姓氏排名权掌握在士族名门手中。

这些士族自汉魏以来,长期在某郡某州诗书传家、出将入相,掌控了教育、政治、军事乃至赋税大权,可谓是”举全郡之力肥一家之私“。

经过隋唐两代的农民战争,这些士族名门的实力大大削弱,再也不可能出现那种“富可敌国”的家族势力。但是,长期的优越感和贵族思维一直影响着后来人,在很多人血脉中形成高低贵贱的阶层意识,对封建君王的统治极其不利。

如今,李义府决定打破“血统制”,建立以“爵位、官职和传承”为主导的姓氏体系,无疑是非常大的进步。

须知,尽管李勣、程咬金苏定方薛仁贵等功臣为大唐打下大片江山,但就因为他们的出身是庶族(寒门),所以才在大唐的朝堂中枢没有存在感。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之所以能名闻天下,皆因他们出身的是士族名门。

李世民的《氏族志》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士族和新兴贵族势力的矛盾,但并不彻底,只是出于“拉拢士族打击士族”的目的编制的,也算是一种妥协。

如果李义府的设想成真,且能推行实施,天下子民将不再士族,不再被限制读书、求官的权利。他们将会为了光宗耀祖,为了爵位官职,倾其有、施其才,天下人才也尽入李唐彀中。

作为既得利益的武媚娘,于私,能实现父母和自己的心愿,不再会被长孙无忌那样的名门羞辱;于公,能帮李唐笼络天下之才,打造更专制的封建皇权!

从此之后,将再无任何势力可以钳制皇权,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也是武媚娘用枕头风说服李治放过李义府的根本原因。

在李义府的鼓捣下,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新编的《氏族志》就完成了,且更名为《姓氏录》。

这部高宗时期的《姓氏录》共收录天下235个姓氏、主干分支合计2287家。

其中,李氏皇族依旧是遥遥领先领跑“榜首”,武皇后及其他几位娘娘、朝堂三公、宰相等姓氏为第一等,二品、三品官员的姓氏为第二等......以此类推。

至于那些士族名门,有不少家族拒绝入朝为官,就被这部《姓氏录》剔除在外,完全被边缘化。这正是李义府编这部《姓氏录》的目的之一,让天下人逐渐忘记这群旧贵族,为所有人树立起“功名”至上的榜样!

从此以后,天下所有人都要为皇帝“打工”了。

公元659年秋,李义府把《姓氏录姓氏》初稿送给李治、武媚娘后,两人阅后很惊喜,暗赞用对了人。可就在此时,突然有八百里加急文书自西域传来:友邦吐蕃进攻大唐吐谷浑部!

-连载【天下】35-

更多文章

  • 唐朝奇女子,六岁作一诗,其父看后大呼:留下是祸害,送她出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奇女子真实故事,唐朝七岁能写诗的女诗人,唐朝哪位皇帝出家修佛

    女冠是什么意思呢?道教是唐代的国教,而在道教中也是有许多的道士的,这些道士有男有女,甚至还有后妃公主进入道观修行,因为女道士都是头戴黄缎道冠,所以称为”女冠“。李季兰从小天资聪颖,根据《唐才子记》记载,在李季兰小时,对着院子里的蔷薇花,张口便来了一首《咏蔷薇》,这本来就是一首带着孩童烂漫的小诗,但是

  • 武则天当皇帝后杀了很多大臣,为何唯独不敢杀程咬金?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不敢杀程咬金吗,程咬金武则天完整版,程咬金武则天荣耀典藏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杀起人来毫不手软。根据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的记载,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如果算上被株连的亲属,以及大臣的手下等,几万人都是打底的。武则天杀了那么多人,为何不敢杀程咬金呢?简单地

  • 为什么古代人很重视嫡子?浅析唐代“嫡庶”之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时间的发展,嫡庶观念于东汉的迹象愈发明显,只是到魏晋时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再到南朝时已经不顾庶孽。历史的浪潮永远是波动的,从永嘉之乱到北朝时,再次出现反转,嫡庶观念尤其鲜明,嫡庶之别如天与地,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等方面嫡庶之别深刻鲜明。然而,到了唐朝时,这种嫡庶之别又开始逐渐缓和。一、统治者

  • 两个帝国的碰撞,大唐王朝与阿拔斯王朝,怛罗斯之战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唐王朝退出中亚的开端—恒罗斯之战有关恒罗斯的具体位置至今尚有一丝争议,一说怛罗斯是在今天的江布尔地区,有些人信誓旦旦的宣称怛罗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地区。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恒罗斯应该位于今天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地带的塔拉兹或者塔拉斯附近,当时玄奘三藏根据其发音将其译为怛罗斯,如果没有错的话应该

  • 南宋“中兴四将”,后两位入选有点勉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金军北撤前后,遇到宋军将士的奋力抵抗。而南宋初年四支大军的主帅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被称为“中兴四将”。其中岳飞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其部队纪律严明,深受民众爱戴。公元1134年,岳飞出兵北上,一举收复六州,使金兵畏惧,但最终还是落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公元1130年,金兵主力北撤,韩世忠率8000

  • 明朝最有气节的3位皇帝:第1位,完爆清朝所有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杰出的五位皇帝,明朝最伟大的三个皇帝是谁,明朝时期最有能耐的四位皇帝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见多识广,从一个小兵奋斗到开国皇帝,自然具备一个统帅应有的气节。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时,曾经被陈友谅大将张定边围困,朱元璋为保存实力,决定自刎于船头,但被其部下韩成阻止并代替朱元璋自杀。都说开国皇帝或初期皇帝往往决定了一个王朝的气象,比如汉高祖刘邦决定了汉以孝治天下

  • 明朝时期,山东六府之东三府、西三府,你属于哪个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时期的山东省东三府与西三府,三府十七县,东三府与西三府

    建省之初,山东下辖六府,分别是济南府、东昌府、济宁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降济宁为州,兖州升为兖州府,仍为六府,其中,济南、东昌、兖州为西三府,青州、莱州、登州为东三府。济南府府治历城县,且为山东布政使司衙门所在地,下辖4州及15直隶县,4州为泰安州(新泰、莱芜)、德

  • 明朝冷知识,老朱家的想象力我们想象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老朱家的那些事,老朱的八个姨太太,明朝知识问答

    神吐槽:真要这么规定估计一半人都得关起来,比方说评论区应该就有应该判刑的。2.明代朱元璋规定严禁普通百姓畜奴,但是明朝到了中晚期这种问题其实十分严重,他们很多名义上不是奴隶,是义子身份。但是收义子的手续和收奴隶是一样的。神吐槽:这就是所谓的上有对策下有对策,老朱这么多规矩,没几样后代遵守。3.海瑞是

  • 所谓的永乐大阅兵真的存在吗?帖木儿是否真的向明朝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伯颜帖木儿后代今何在,帖木儿和明朝的战斗,帖木儿大帝完整版

    这个所谓“阅兵说”的完整版大约是这样:帖木儿不知天高地厚,死在了征讨明朝的途中。若干年后,永乐皇帝在北京举行大阅兵,邀请了包括撒马尔罕在内的西亚二十个国家的使节参观。因为阅兵场面震撼,充分展示了明朝的强大,撒马尔罕的使者被震惊到了,然后就是所谓的使者将帖木儿生前的战马送给朱棣,帖木儿的副史盖苏耶丁在

  •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故事司马光在哪砸的缸,司马光砸水缸救人视频,司马光砸缸民国课本

    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君子的定义,其中《诗经》上最有名的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君子当学问精深品德高尚,显然,司马光正是这样一位君子,学问方面从《资治通鉴》中可见一斑,至于品德要数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司马光砸缸"了。为着突出机智勇敢忽略了知恩图报偌大的庭院在盛夏里散着热气,一群孩子玩耍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