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想出兵灭日本,刘伯温摇头制止,他的话现在还值得我们深思

朱元璋想出兵灭日本,刘伯温摇头制止,他的话现在还值得我们深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01 更新时间:2024/1/29 23:06:37

时间的车轮推着想要停息的人们前行,转瞬之间,已是千年。

封建朝更迭不息,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一切都好似还在昨天,只是无论过往多么清晰,我们都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但品读历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正所谓:读史可以增加自信,读史可以更明事理,读史甚至可以预见未来。

历史上下数千年,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终究模糊一片,封建王朝的更替,在文字的记录下,则变得清晰无比。

而在这些封建王朝的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一位最有故事的帝王,他出身草根,他当过和尚,他甚至还讨过饭,可谓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员。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创造了一个奇迹,强势逆袭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俯视众生。

当我们去研究朱元璋的生平事迹时,便能发现,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皇帝,他的成功之路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每逢走投无路,他都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究其根本,是朱元璋能听得进别人说的话,尤其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为他提出的建议,他几乎全盘接纳,这也让刘伯温有了“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美誉。

等到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对刘伯温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对他的封赏也是众多功臣中最低的,不过即便如此,刘伯温的话,朱元璋还是会认真听,毕竟刘伯温的智慧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

朱元璋将北元政权灭掉之后,内心豪情万丈,恰巧日本国触了朱元璋的龙鳞,他便想要出兵灭了此国,这时候,刘伯温站了出来摇头制止了这一行为,他所说的话现在还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的不朝贡行为

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弹丸之地的日本,都是我们的附庸国,他们学习我们的科学技术,时常派使者前来瞻仰荣光,恭恭敬敬当着小弟。

日本地理位置毕竟特殊,当中原战乱不断的时候,也很少能波及到日本,这使得他们可以趁机发展,但他们的生产力毕竟无法与中原王朝相比,这也使得他们在很长时间里都只能仰望我们。

但是日本人实在是太可恶了,当中原王朝对他们放任不管时,他们却得寸进尺,往往犯我边境,这使得不少有作为的帝王,总想着将日本给踏平。

不说离明朝远的朝代,就拿元朝的忽必烈来说,就曾两次出兵攻打日本,只是两次兴兵尽皆以失败告终,这倒不是元朝打不过日本,而是元朝制造海上战舰质量实在是太差了,有些战舰还没到日本本土,便被海浪给打散了。

当然正是由于元朝出兵打击的不给力,让日本人觉得他们有神风保佑,于是更加不理睬中原王朝对他们的要求。

等到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虽然日本国的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个国家依然是弹丸之地,而他们时常犯我东南沿海,让朱元璋很气愤。

所以他便派出使者带着赐给日本国王的玺书,要求日本立即前来朝贡,并责令他们立即解决扰边的倭寇问题。

可是当使者到达日本递上了玺书之后,日本人不仅没有来朝贡,反而要了使者的命,之后继续纵容本国倭寇,侵扰大明东南沿海。

朱元璋想着兴兵灭国

自从朱元璋从老岳父手中接管了兵权之后,他纵横捭阖,还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窝囊气,得知日本国的这般做法后,朱元璋再一次派出使者拿着手谕去日本。

这次朱元璋没有给日本客气,直接给他们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日本国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不然就要承受明廷的打击,用武力灭他们的国家。

朱元璋派出使者之后,立即也在朝中放出了要灭日本的消息,一时间朝野沸腾。

朝臣尽皆知晓朱元璋是个说一不二的帝王,胆敢忤逆他的意愿,下场会很惨,朱元璋对待功臣的血腥暴力,足以震慑他们不敢犯颜劝谏,所以即便他们知晓灭日本实非明智之举,但也只能私下议论。

不过对于刘伯温来说,他就没有这种顾虑,毕竟他辅佐了朱元璋一辈子,知道该劝谏的时候一定要劝谏,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刘伯温仔细分析了明初面临的问题和出兵灭日本的弊端后,决定劝谏朱元璋兴兵。

他对朱元璋说:

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匮乏,即使占领了日本,也得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再加上日本远离大明本土,灭掉了日本,在管理上也有鞭长莫及之忧患。

分析了日本的情况后,刘伯温又转向了大明的国情,继续说:

大明刚取代元廷而立,百业待兴,百姓好不容易得到了片刻喘息,如果再兴战乱,势必让百姓再次跌入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趁着攻伐日本之际,元人再度卷土重来,那么大明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困境。

刘伯温摇头制止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话之后,沉默不语,刘伯温看着他如此,自然知晓他能明白自己的话语在理。

最后刘伯温则搬出了元军多次征讨日本无功而返的血淋淋的教训(即:元军覆溺之患),对朱元璋兴兵一事摇头制止。

朱元璋是个很为百姓着想的帝王,对于刘伯温的话,他听进去了,想要灭他人之国,必定自身要足够实力,而且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此举实在不利于大明的统治。

最终,灭日本国的计划被取消,刘伯温长舒一口气。

朱元璋对于这件事也想了很久,他觉得如果自己不能灭掉日本,那么他的子孙后人也没有必要去承担这个风险,于是针对对外政策,他立下了祖训,曰:

四方诸夷,皆隔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为了让子孙不要盲目轻伐,他分析了周边的国家之后,列出了十余个不征之国,分别是:

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

回头想想刘伯温的话,其实在现在也值得我们深思,战争会破坏和平,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只有和平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一时贪功,着实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殊域周咨录》等。

(图网,侵删)

更多文章

  • 宋朝危亡之际 20万骑兵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战败是兵散了还是死了,宋朝20万骑兵去哪了,宋朝骑兵之殇简介

    在宋朝的前期,宋朝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战马。到了宋仁宗时期,在账面上,宋朝拥有20万骑兵。请注意,这里记载的是拥有20万骑兵,不是20万匹战马。有的骑兵在名义上是骑兵,实际上根本没有战马,没有战马的骑兵只能依据步兵的方式作战。据了解,当时宋朝有马的骑兵大约在10万人左右。再反观宋朝的主要对手辽国,辽

  • 此国大臣扬言80人可踏平大明朝,国王经过仔细思考表示:需四千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打得过大英帝国吗,真实的明朝国王,明朝国王有多厉害

    不过腓力二世的胃口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群岛可以装下的,他甚至对东亚的大明帝国产生了想法,其手下的大臣更是狂妄的表示,只要腓力二世开心,他愿意带领西班牙士兵80人,就可以凭借无敌舰队将明朝推平。西班牙想要攻打明朝,其实还是看上了明朝丰富的物产资源,这是一个殖民者最关心的点,而腓力二世也不是空口说大话,他在

  • 大明一代重臣杨士奇,从小命运坎坷,成功全靠人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明宰相杨士奇世系,大明杨士奇是什么人物,大明风华杨士奇陈文荣

    元至正二十五年,杨士奇出生,这时正是朱元璋和元朝打架的时候,各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和母亲没有时间悲伤,他们需要逃命。上天对杨士奇还算仁慈,他的母亲对他要求严格,逃命路上,一本《大学》一直陪伴着杨士奇。但是因为家里没钱,杨士奇接受不了良好的教育。洪武四年,杨士奇

  • 看看这个宋朝平凡的老婆婆,是如何念佛往生净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代往生净土居士的故事,十五天往生净土之真实例证,梦见老婆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崔婆72岁了,忽然有一天,她开始闹肚子了,闹的特别厉害,人都下不了床,在这样一个状态中,她还是在念阿弥陀佛,越来越坚定。过了一会儿,这人忽然就没事儿了,好像恢复正常了。此时,她唱了一首偈子:“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著鞋袜,脚踏莲花步步生。”她是念不绝

  • 宋江用70个好汉换来的安抚使,等于如今多大的官?难怪蔡京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真实宋江的36个兄弟都有谁,宋江最痛恨的五位梁山好汉,宋江和其他108好汉的人物关系

    封建帝制能在我国持续千余年自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其稳定性让世人惊叹。这种制度极其强调君权的力量,这也就使得百姓们敬畏官府,不敢反抗。古代的老百姓是非常淳朴的,他们的要求只有吃饱穿暖,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选择与官相争。但他们骨子里的血性没有消失,在王朝进入末期,百姓们衣食难继,官员们又肆意欺压他们,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能活多久,道士:比我多一天,朱元璋:斩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反朱元璋了吗,陈宝国的朱元璋和胡军的朱元璋,历史的朱元璋和小说的朱元璋

    人们常说:天机不可泄露,否则的话可能就会给自己招来祸患。只是在古代,人们还是很相信天机、玄学、算卦等等,关于算卦,历史上还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接下来说的这个就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算卦的故事,在算卦的时候,朱元璋问道士:我能活多久,道士直言道:你能比我多活一天。谁知朱元璋转头就对侍卫说:斩了他。

  • 他本是明朝重臣却降了清朝,其妻劝其跳水殉节,他却说:水太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被孝庄劝降的明朝将领,被清朝王妃劝降了的明朝将领,明朝重臣降清后誓死效力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明万历三十八年探花,更为重要的是钱谦益是当时最大文人团体——东林党的领袖之一,他曾一度官至礼部侍郎,可谓是风光一时。说起钱谦益的仕途也算是一波三折。他考中探花的那年被授翰林院编修,但不巧的是,当年他的父亲钱世杨去世,按照明朝的官场制度他不得不回乡为父亲守孝

  •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什么?对当时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张居正的故事,历史上张居正的鞭法,明朝首辅和张居正的关系

    明朝中后期皇族宗室数量已经十分庞大,他们不事生产,奢靡成风,渐渐成为国家蛀虫。加上东南沿海倭寇入侵,明朝在军费上开支浩大,朝廷财政常常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制度迫切需要改革。“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时任顺天府巡抚欧阳铎和苏州知府王仪针对税收问题提出了“以田为母,以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建文后代,建文帝朱允炆后代,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

    据老人说,当年靖难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带着皇太子朱文奎,逃出皇宫,逃进了深山老林,之后就没有再离开。皇太子朱文奎与当地的苗族姑娘成亲,生下了孩子。老人自己,就是朱文奎的后代。这枚印章,就是朱允炆留下来的。印章上用九叠文篆书雕刻着9个字: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所谓“大仃国”,意思是国家遭难,皇帝流离失所。

  • 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原来竹竿也是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戚继光抗倭寇武器,戚继光在哪里打败倭寇,戚继光用了多少年消灭倭寇

    说到戚继光,人人都知道他是抗倭名将,也知道他是一个英雄,但很少人知道,他和他麾下的戚家军,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在戚继光所处的十六世纪,戚家军属于是名副其实的“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去看下戚继光以及他所率领的戚家军打下的辉煌战绩,就知道这个“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