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什么?对当时有什么影响?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什么?对当时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70 更新时间:2024/2/6 23:10:27

明朝中后期皇族宗室数量已经十分庞大,他们不事生产,奢靡成风,渐渐成为国家蛀虫。加上东南沿海倭寇入侵,明朝在军费上开支浩大,朝廷财政常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时任顺天府巡抚欧阳铎和苏州知府仪针对税收问题提出了“以田为母,以户为子”的收税办法。之后又有官员相继提出“钢银”的征收办法,即将整个县所需缴纳的徭役分为正杂两个部分,以“丁四粮六”的比例进行征收。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串铃”的办法。在海瑞等官员的大力推广下,这两个办法在南方地区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内阁首辅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主要包含三条内容:一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二是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三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一条鞭法”的实施结果

这次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史料记载,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年)295. 7116万两,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23万两,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435. 94万两,天年间327万两。

一条鞭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给处于下坡路的明王朝一线曙光。

“一条鞭法”的影响

在改革之前,哪怕同是农民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赋税,因此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一条鞭法”则调节了赋税中存在的轻重不同的现象,缓和了社会中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一条鞭法”同时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化的赋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货币的重要性,较多的农村产品被投入到市场,虽然对原有的小农经济有一定冲击,但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外由官府直接把赋役清单发给各户,之后再由各户直接把赋役交给官府,降低了征税成本,也防止了里长、粮长等官员的徇私舞弊、耗损公粮的行为。

但说到底“一条鞭法”终究是封建社会的改革,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所以难免会存在弊端。

首先“一条鞭法”本是在江南地区发展起来的,如今不顾地域环境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官员维护本地区及本阶层利益而进行阻挠等因素,直接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势必会引发南北地域矛盾,损害农民利益。

其次很多官府在“一条鞭法”的要求之外还要增加徭役赋税,加重百姓负担。而且税法规定只收银两,百姓自然没有那么多整银,都需要将碎银重铸,那么在银两熔铸过程中产生的“火耗”就需要百姓自己承担,这成为了官员的灰色收入。

政府统一征收白银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银贵谷贱,百姓在交税之前需要将手中的粮食换成银两,这兑换汇率则由商人说了算,经常会有黑心商人趁机哄抬银价,导致百姓手中的粮食不值钱,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

总的来说,“一条鞭法”有他的可取性,也是封建社会时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是明朝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必然产物,只是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一条鞭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变形,最终又产生了新的弊端。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建文后代,建文帝朱允炆后代,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

    据老人说,当年靖难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带着皇太子朱文奎,逃出皇宫,逃进了深山老林,之后就没有再离开。皇太子朱文奎与当地的苗族姑娘成亲,生下了孩子。老人自己,就是朱文奎的后代。这枚印章,就是朱允炆留下来的。印章上用九叠文篆书雕刻着9个字: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所谓“大仃国”,意思是国家遭难,皇帝流离失所。

  • 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原来竹竿也是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戚继光抗倭寇武器,戚继光在哪里打败倭寇,戚继光用了多少年消灭倭寇

    说到戚继光,人人都知道他是抗倭名将,也知道他是一个英雄,但很少人知道,他和他麾下的戚家军,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在戚继光所处的十六世纪,戚家军属于是名副其实的“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去看下戚继光以及他所率领的戚家军打下的辉煌战绩,就知道这个“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的称

  • 清军打不败明军,李自成打败了明军,为何李自成打不过清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自成打不过明军,明军和清军联合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和明军谁更强

    然而,随后与清军作战时,李自成却每战皆败,几乎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从战无不胜到战无不败,这个转折大得惊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起义军的战力本就与清军有相当差距其实,李自成能发展壮大,并最终攻取北京,还得感谢八旗。李自成自参加起义以来,多次遭遇挫折。甚至一度被打得只剩下十八骑,被迫蛰伏商洛山。李自成之

  • 有人说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的长陵用多少根金丝楠木,朱棣墓里有多少根金丝楠木柱,朱棣墓里的金丝楠木

    永乐五年,朱棣皇后徐氏在南京病故,并没有下葬,而是放置在皇宫内。同年,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ɡònɡ)、钦天监、江西的风水大师廖均卿等六人,前去北京郊区选陵区。廖均卿先祖廖三传师从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人称“杨救贫”)和卜则巍。选择皇陵也是机密大事,所以这事也仅在廖氏族谱上有记载。廖均卿到北京后,勘

  • 明朝的“红丸案”是什么情况?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明朝的红丸案,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下,红丸案简介

    《起居注》是一本记录皇帝言行的册子,其中特别详细地记录了皇帝何时何地临幸了哪位女子。王氏又拿出万历帝临幸后赠给她的饰物。万历帝虽然嫌弃王氏身份卑贱,百般不情愿,却也不得不认下了王氏腹中的孩子。可是,经此一事,万历帝对王氏更为嫌恶,一眼也不想看到她。虽然提升了她的位份,却将她打发得远远的。1582年,

  • 明朝“红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明朝的红丸案,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下,红丸案是明朝哪位皇帝

    而他的死,源自于八个美女。由于在此之前的万历将近三十年不上场,群臣早就对新君翘首以盼,巴不得万历早点死。而作为新君的明光宗也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上位就做了三件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第一件、将辽东以及北方各个军区的欠饷补齐,杜绝了发生兵变的可能;第二件、召回万历用来敛财,而引起官愤民怨的矿税太监;第三件

  •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朱祁镇锦衣卫,土木堡之变锦衣卫战死

    在明朝的所有政治系统中,“锦衣卫”是最为神秘的,就算是东西厂,明朝的史料都对其职能有着明确的记载,对其主要组成群体有着记载,可是锦衣卫,从朱元璋建立起,一直到明朝灭亡,关于他们“啥事都做”的传闻不绝如缕。正因为众说纷纭,这才让锦衣卫显得神秘,所以才有了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一直有“三百锦衣卫”保护着

  • 展昭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包拯为何却忍痛处死展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包拯死后展昭去哪了,包拯斩展昭完整版,展昭怎么决定跟随包拯的

    展昭去了哪里?包拯又为何要将展昭处死?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梳理展昭和包拯之间的关系。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三侠五义》

  • 西辽、金和西夏被蒙古按在地上摩擦,而南宋为何坚持这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国,1252年蒙古灭吐蕃,1253年蒙古灭大理,1279年蒙古灭南宋。南宋估计就打得过大理,那么为什么南宋能够坚持这么久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南宋占了地利优势纵观蒙古灭国之战,似乎是先北后南的。北边的金和西夏,西边的西辽吐蕃,南边的大理

  • 少妇骂街,圣人王阳明该怎么对付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好吧,要我介绍一下王阳明?明朝人,小时候被人脱了裤子打过屁股,憋出了内伤,从此病怏怏。专心于“格物致知”,每天没事对着竹子瞪眼,结果瞪出病来。后来成了伟大而多病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个从小被人公开打过屁股的少年,成就了儒家最大的中国梦:立德,立言,立功。在文化上,他在日本的影响,貌似比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