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权时代濒临崩溃,诸侯开始争霸,为何是齐国打响了霸权第一枪?

王权时代濒临崩溃,诸侯开始争霸,为何是齐国打响了霸权第一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989 更新时间:2024/1/19 1:44:43

但在周平王东迁后形势却发生了变化,由于其天子之位乃是其外公申侯拥立的,因此周平王就间接背负“弑君杀父”的恶名,自然也就没有得到诸侯王的认可。

当时的周王室能够立足,其重要原因在于能够长期有效地抵御蛮夷,然而此时的周平王能力欠佳,导致天子权威松动。

真正让这权威彻底“崩塌”的,便是与周王室同根的诸侯国郑国以及后来的郑周之战,自那以后,诸侯国开始争霸,且出现了一代“霸主”:齐国,不夺其政却掌其权。

郑周对立,王权覆灭

诸侯国不服周王室最显著的表现便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放弃了对其进贡和朝觐。

自然,对于周王朝选出的国君,诸侯国也是略有微词。周桓王在继位后,郑国国君郑庄公“不服之意”表现得更为明显。

实际上,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乃是周王朝第11位天子周宣王的弟弟,是要比其他因功臣受封的诸侯国更亲近的一脉。

不过,亲缘关系越是紧密,对东周不够名正言顺的继位,内心排斥感自然也就越强。

加之郑庄公小时候经历过母亲武姜偏心,想让次子公孙段顶替他这个嫡子获得王位的“黑暗回忆”,与他同时期的第14位周王朝天子周桓王,周平王的孙子,便成了他的针对对象。

尽管当时的周王朝仍旧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却没将其放在眼里,比如郑庄公就侵犯了周王室的地盘,抢了周王室土地里的庄稼。

矛盾也由此开始,后来郑庄公好心去见已经被诸侯国冷落许久的周桓王,周桓王却因此前抢庄稼之事,心有余悸,便没有对郑庄公以礼相待,郑庄公心中便更加不满。

矛盾持续了许久,郑庄公在两年后与鲁国交换许地的田地——周天子祭祀泰山专用地,这下子梁子结得更大了。

因为泰山在古代寓意着王权,这下周天子祭祀泰山竟然需要征得郑国的同意,明摆着是与周王朝进行对峙。

矛盾急剧加深,连年的粮食歉收,加之齐、楚、晋等诸侯国国力的迅速增强,这对周王室的冲击愈加猛烈,利益争夺逐渐成为趋势和主流。

[var1]

周桓王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大约在公元前718年,他便以对郑国的“修整”为由,企图发动“长葛之战”,目的一是解决对峙双方的矛盾,二是想借此重新立威。

可让周桓王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战役不仅令自己损失惨重,最终还落得个颜面尽失的下场。

周桓王起初号召几个还可差遣的小国,陈、蔡、虢、卫,连同周军一起对付郑国,没想到郑庄公在第一场较量时便获得胜利。

第二局时周桓王勉强扳回一局,双方各自一胜一负,战势持平。

到了第三局决胜局,郑庄公挥动三军全线出击,分别由左右两翼实施向心合围,集中力量压制周桓王。

最终还是郑国大夫祝聃从远处瞄准周桓王,射中其右肩,天子中箭,军队急于撤退,边退边打,其狼狈令各诸侯国所耻笑。

自此,周天子被诸侯认为是“外干中间也干”,此时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光环彻底不再。

各诸侯国之间终于开始争夺实际意义上的“霸主”地位,春秋时期到来,诸侯国中的大国谁领风骚还未可知。

齐国一举称霸,力克大国

众所周知,最终群雄角逐的结果,是秦国实现了大一统。然而在争霸前期,“秦穆公偏远,不与中国会盟”,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国国力衰微,与中原地区距离甚远,因此我们不必考虑在内。

而这时抢占先机的,便是国力旺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齐国。齐国当时之强大,通过其军队规模就能看出,早在诸侯国有意争霸之时,齐国便迅速建立起了一支超过3万人的军队。

要知道,周天子的军队规模也才35000人左右,而且周朝明确规定,诸侯国军队规模不得超过7500人。

齐国的公开违逆,不难看出此时的诸侯国对周王朝的臣服度已接近底线。

有了这样的军队规模,齐国却并非做出“弑君”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诸侯国任何一方对周王朝讨伐,终将获得“乱臣贼子”的骂名,齐桓公这样精明之人,想搞“霸权主义”,却也不会如此鲁莽。

加之他的身边有管仲这样的谋臣,二人合力制定的策略,足以让这天下,虽“不姓姜”(齐国乃功臣姜太公封地),却能让诸国臣服于自己。

软硬皆施,举措高明

起初,齐桓公便表明了自身的态度,他虽要“称霸”,但却“尊王”,齐桓公在保证自身国家不会受到外部舆论的前提下,对内在面对周王朝时,却是施足了压力。

周惠王想要立少子(王子带)时,齐国却率诸侯拥立世子,最终世子立,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齐国便是以此种方式对周王室施压,表明其已然可以左右周室。

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率”诸侯,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诸侯国,且均有争霸的意愿,为何他们最终却愿受齐国差遣?

不得不说,这与齐国此前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齐桓公在意欲“从事于诸侯”时,曾问过管仲可否。管仲说:“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亲邻国”的建议,便向南退还了鲁国的侵地棠、潜,向西退还了卫国的侵地台、原、姑、漆里,向北退还了燕的侵地柴夫、吠狗,于是“四邻大亲”。

良好的邻国关系让齐国拥有了最初的信服度,为日后打开局面提供了“群众”基础。

不过,“亲邻国”只能作为“示好”,想要获取诸侯国的承认,还需要替周王室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攘外夷。

而这“攘”的过程自然不能像本就拥有统领权的周王室一样,勒令诸侯国均听命于自己,受自己差遣。

齐桓公采用“救火”的方式出现的援助他国。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燕主动“告于齐”,齐国才进行出兵帮助;狄人灭邢、卫两国,齐桓公皆兴兵救之。

只会做不会说,别人容易不念恩情。这时管仲便提出著名口号“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瞬间将各诸侯国变成了“自己人”。

这样有担当的“大国”,匹配此前良好的群众基础,霸权地位逐步得到了“国际”范围内的承认。

不过,有所付出必然也是求回报的,成为了“大哥”,自然除了保护身边的“弟弟”,还需要让他们听命于自己。

其中最有难度的也当属一些和自己实力足以抗衡的大国,比如说楚国,想要获得其承认,兵戎相见是少不了的。

[var1]

公元前656年,齐国便以“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为由,联合鲁、宋、郑、曹、邾等国进行伐楚,最终两方结盟于召陵,楚国暂停向北扩张,等于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软硬兼施,先让弱国承认了齐国“领头羊”的地位,后让强国不敢随意造次,最终齐国的“霸权主义”得以实现。

解决了外部环境,管仲对国内定国策略同样有着周密考量——采用“军政一体”的管理方法。

对于国内百姓,以“士农工商”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国都中安排“士工商”进行居住,郊野居住着农民。

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身份记录,严禁进行混住,这也就是“户籍制度”最早的雏形。

这样安排的优势是,在国家有战事时,同一职业的人可以马上集结起来,尤其是军队,不会造成调兵遣将带来的时机消耗。

其他人员也可以迅速听从指令,比如筹集粮草等物资,及时运送至战场地带。

最终覆灭,仍值得敬佩

对于齐国的后代来说,先辈打下了坚实的江山,若是能够始终凝聚在一起,保持霸主地位将不会太过困难。

要知道,秦国的崛起在战国时期开始前半段都并不明显,秦朝还曾受到齐国后续分裂成的魏国的压制,可想而知,齐国当时有多强大。

不过,“合久必分”这样的魔咒,齐国最终也没有逃掉,因为缺乏外部势力的威胁,因此齐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内乱”。

一家独大导致其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且并未出现有效的解决方法,大大消耗了国家力量,使得在极盛一时之后,开始衰弱,直至分裂。

虽然齐国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但齐桓公在霸权时期所采取的外交战略及大国政策,依旧给我们带来了可借鉴的价值,大国之所以能够服众绝不止是国力足够强盛即可,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除此以外,齐国霸权实力的覆灭,同样也是一种警醒。如何能在获得领先地位以后,持续保持自身强大的地位,是我们需要从齐国理政上获取的宝贵经验。

更多文章

  • 九头鸟本是楚国的神鸟,为何人们常常将其和湖北人联系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国图腾神鸟图片,揭秘湖北九头鸟的来历,九头鸟最新预测

    [var1][var1][var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九头鸟?可以肯定的是,九头鸟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类,其出处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经》中。《山海经》是我国有名的志怪古籍,一般被认为战国中后期到汉初的楚国人所作。在神话体系里,关于九头鸟,一般有两层意思。[var1][var1]其一,九头鸟是不祥

  • 民国的学者士人精神:翩翩风骨耀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文人风骨气节,民国风骨的故事,民国先生风骨图片

    士人精神往往都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要求必须要把天下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才有可能会做到。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这样的人出现,并且在中国的民国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带有学者身份的士人,那么,民国时期的学子士人精神究竟是怎样的? 一、民国的学人士子精神并不是凭空而来的1、士子精

  • 春秋战国时期,下场比较惨的三位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战国四大名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春秋战国最杰出的三个军事将领

    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其父伍奢原为楚太子建的太傅。[var1]当时,秦国为与楚国结盟,将宗室女嫁给公子建为妻,却被其父楚平王强纳,导致父子失和。后由于费无忌的挑拨,太子建迁居城父,费无忌后又诬告太子建连晋反楚,导致太子建出逃他国。而伍奢也因此被连累,与长子武尚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愤而逃往吴国

  • 朱元璋要把孟子逐出文庙,官员破口大骂!朱元璋:把孟子迎回来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相关资料,孟子以及孟子浩子的资料,朱元璋评价孟子

    钱唐,象山丹城人(今浙江宁波),盛产文人雅士的地方。早年间,钱唐就以“博学敦行”誉满江南。博学多才的钱唐虽名声在外,可他对功名利禄却丝毫不看在眼里,反而一心专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半耕半读。[var1] 看着如此清贫过日的钱唐,好友心生不忍,就劝他,考取功名即可改头换面。钱唐拒绝道:“元朝昏暗,倘若我

  • 靠胡服骑射运动改写战国历史的明君,为何会被儿子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时期十大明君排名,战国第一明君活了多久,穿胡服学骑射

    [var1]事件背景,赵武灵王脑袋一热玩起了禅让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国国君的女儿,在生下太子赵章后便不幸去世。后来,赵武灵王又娶了一个美女吴娃,其相貌端庄,性格温柔,深得武灵王宠爱,后来吴娃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赵何。[var1]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武灵王突发奇想,想要将王位提前传给

  • 都说“仁者无敌”,那么在战国推行仁政,是否也会无敌于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时期谁提出仁政,战国时期谁主张施行仁政,为何战国没有采用仁政

    [var1]“仁政”是什么?仁政是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而来的,其思想住址就是“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在统治层面,它所表现出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var1]1、轻徭赋税:也就是说,国君要关爱百姓,不能过度使用民力,加重百姓负担。孟子认为,国家想

  • 赵武灵王曾制定了一套灭秦计划,如果应用于长平之战能否扭转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武灵王灭秦路线图,赵武灵王有可能灭秦一统吗,赵武灵王灭秦战略视频

    [var1]赵武灵王制定灭秦方略,可惜未曾实施便命丧沙丘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在列国中率先组建了强大的骑兵,军事实力大为提升。强大起来的赵国,内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名相良将,国力稳步提升;外则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var1]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崛起

  •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秦国重臣,谁最后的下场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仪与范雎谁更厉害,商鞅张仪范雎排列顺序,张仪和范雎谁的结局好

    第四名,张仪:武王嬴荡即位后失宠,最终病逝于魏国相位张仪本为魏国安邑人,早年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后游历列国后入秦,受秦惠文王嬴驷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连横”破“合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避免了秦国因列国合纵而陷入连绵战争,因功受封武信君。[var1]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

  • 战国时期的魏国,被称为人才输送基地,它给六国输送了多少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战国风云纪录片魏国,魏国和哪六国合作

    春秋无义战,大小诸侯之间连年发生战争,陆续出现了春秋五霸,他们表面上是尊王攘夷,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霸主之位。其中晋国也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晋文公称霸,晋国也是当时的大国,然后随后晋国也慢慢的走向了衰落,最终晋国的大权落入卿大夫手中,其中主要有四家,韩赵魏和智氏,最终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成功的把持大权

  • 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犯了什么错?赵国到底因何而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国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输在哪里,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

    从战争爆发到换帅赵括,秦赵两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导致韩国上党郡成为飞地,韩桓惠王无奈之下意图割让上党乞和,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而是意图将上党献给赵国,促使赵国与韩国联合对抗秦国。[var1]赵孝成王接见冯亭使者之后,先后与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和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