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只是萧何的原因,更多是因韩信与刘邦的关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只是萧何的原因,更多是因韩信与刘邦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73 更新时间:2024/2/10 6:50:17

萧何当初对韩信的看重是真心的,说他是韩信的伯乐一点都为过,像韩信那样的人,一没有出身,二没有战功,除非经过数年的战场拼命厮杀,否则是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能力的,他要想脱颖而出是很难的。他之前的经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他先是跑到项梁的军中,希望被委以重任,但项梁压根注意不到这个人,项梁死了之后,他又跟着项羽,同样没有在短时间内引起项羽的注意和重视,他不得不离开项羽又跑到刘邦那里,刘邦同样没有重用他。

他自认胸中有万千韬略,却无法发挥出来,倒是在刘邦手下的时候和萧何有了接触,两人一来二去之间就对彼此有了很深的了解和认识。萧何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时间长了,看人的本事不小,经过和韩信的数日相处,他认为只要给韩信机会,他必定能创造奇迹,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萧何

所以萧何数次在刘邦面前提到韩信,试图说服刘邦用用他,但刘邦始终不松口,韩信左等右等,等不来刘邦的重用,因此再次选择离开,他趁夜逃亡,萧何知道后来不及将这件事报告给刘邦,直接牵了一匹马去追了,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而萧何这近似疯狂的举动,显然震撼到了刘邦,刘邦本以为萧何这个智囊也逃走了,原来却只是去追韩信,此时此刻,他似乎才不得不重新审视韩信这个人。因为萧何用行动和语言告诉他这样一件事:韩信“国士无双”,是他刘邦夺得天下的最大筹码。

还说什么呢?重用呗,在萧何的建议下,韩信以隆重的礼仪将韩信奉上大将军,让他领军打仗,不得不说,后来的事实证明,萧何眼光确实毒辣,正是韩信成为楚汉之争中让刘邦获得胜利的一个最大的依仗。

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项羽都害怕,项羽甚至还派使者试图说服韩信和他联合,共同对付刘邦,但是韩信不肯背弃刘邦,因此拒绝了项羽,后来更是十面埋伏,让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刘邦称帝建国。

韩信

刘邦能称帝建国,韩信确实功不可没,谁都无法否认韩信的功劳,但是这功劳却未必能给韩信带来好的结局,因为在西汉初期,韩信即遭到了刘邦和吕后的猜忌,所谓功高震主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汉朝建立后,韩信过得很憋屈,这种憋屈让他对刘邦的忠诚都打了折扣,最终引出了吕后的杀意。

吕后杀韩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韩信与谋反的陈豨里应外合,试图颠覆大汉的通知。陈豨在外起兵,刘邦亲自去平叛,而韩信在内谋划着发功兵变,试图控制吕后和太子刘盈,只不过这件事很快被告发到了吕后那里,吕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吕后想将韩信召进宫,然后趁机杀死他,只不过她害怕韩信压根不听她的诏令,于是吕后找来足智多谋的萧何,萧何给吕后出主意,“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萧何亲自给韩信写了一封信:“虽疾,疆入贺。”

韩信不疑有他就进了宫,然后就被早就埋伏好的武士给捆了,吕后在长乐宫的钟室内将韩信处死。很多人不理解萧何为什么在这里不救韩信,反而帮助吕后除掉韩信。其实萧何也是不得不这样做,他不可能去做损己利人的事情。

刘邦

为什么说救韩信对萧何来说是损己利人的事情呢?实际上,早在韩信和陈豨谋划着搞事情以前,刘邦就已经猜忌韩信了。这种猜忌不仅仅是功高震主在作祟,还有韩信的“伐己功,矜己能”。

韩信之前确实对刘邦很忠心,没有想过要离开刘邦,在有能力左右局势的时候,不肯倒向项羽来对付刘邦,也不愿意接受蒯通的建议自立门户,这是他的优点。

但另一方面,韩信又恃功而骄,很多时候在刘邦需要他出兵的时候,他都会有意无意地“刁难”刘邦,逼着刘邦答应点什么条件,让刘邦的心中很是不痛快,但为了大计,刘邦又不得不一次次容忍韩信,直到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不太愿意忍了,他直接下了韩信的兵权,让他做了楚王,后来又在陈平的谋划下将韩信押赴洛阳,并将他贬为淮阴侯。

自此之后,韩信基本就处于没啥自由的状态。对于这样的处境,韩信自然是很不满意的,他没少发牢骚,也没少装病不朝,发展到后来他终于和陈豨相约有机会在未来一起搞事情。

而这一切,刘邦知道后自然也不可能容得下韩信,只不过到底念着韩信是功臣,不太愿意直接将他杀了,但吕后却不管那么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还是尽早除掉韩信的好,所以她才找萧何商量怎么抓住韩信,而萧何也真的出了注意,为什么不出呢?

吕雉

萧何又不傻,他怎么可能想不到韩信的结局,韩信恃功而骄必然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而且刘邦和吕后对韩信都有猜忌之心,只不过刘邦还没有下定决心要杀韩信,而吕后提前要杀韩信而已,在萧何看来,刘邦和吕后迟早是要杀韩信的,韩信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他如果不为吕后出主意,很可能就会被被吕后猜忌,吕后一猜忌,刘邦也就不远了,到时候他又如何自保呢?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被皇上和皇后都盯上的人,很难能善终,所以萧何不可能为了韩信去搭上自己。

再说了,吕后当时代表的实际上也是刘邦的意思,既然他们都想要韩信的命,他这个做臣子的又怎么能不为君分忧呢?况且韩信的死也并不冤枉,尽管当初刘邦让武士捆绑住刘邦将他押送洛阳的时候,他曾说过:“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并非没有道理,但韩信也并非那么无辜,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伐己功,矜其能”,让刘邦很是不满,又在刘邦将他贬为淮阴侯后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最终落得了一个自己被杀、宗族被夷的结局,令人唏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的马车下面,藏有两个“伏兔”,它们是现代减震器的老祖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考古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挖掘方案后,一场艰苦卓绝的挖掘工作开始了。随着挖掘的深入,青铜车马逐渐显露出来,可惜的是,由于土层压力太过强大,导致青铜车马已被压成了很多碎片,正因如此,考古专家们只能暂缓挖掘进度,转而仔细清理每一块铜片。正当考古人员悉心清理时,他们在偶然之间发现了两个不同于青铜碎片的铜质器物

  •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备受后人质疑,1708年后才发现他料事如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诸葛亮看来,应当步步为营,走大道攻取凉州。在取得凉州的资源后,再徐图关中。然而魏延却认为,兵贵神速,不如一步到位。他请诸葛亮给他5000精兵,带可供10天食用的干粮,穿越险要的子午谷,到达长安城下。当时守卫长安的主将是外戚兼膏肓子弟——夏侯楙。此人志大才疏,怯弱无能,他见魏延兵临城下,必然夺路而逃

  • 魏国大将送诸葛亮一块玉和一顶帽子,诸葛亮却说:终于可以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孟达,扶风人,出身于一个宦官士家,与大谋士法正十分要好。汉朝末年,孟达与法正流亡蜀地,成为当地军阀——刘璋的部属。然而孟达和法正认为刘璋生性懦弱,没有雄才,因此他俩与张松一起谋划,策划了刘备入蜀事件。其后,刘备与刘璋反目,孟达和法正立即投靠了刘备,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汉中之战后,刘备让孟达从汉中向东

  • 司马懿骑着马,看见诸葛亮坐车指挥战斗,感叹道:这仗我打不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诸葛亮乘车,不过是小说家的言论。然而在各种记载中,诸葛亮似乎还真的乘车作战。根据东晋人的记载,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曾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阵。司马懿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却见河对岸的诸葛亮身着素服,头戴葛巾,乘着四轮车作战。看着诸葛亮镇定自若的样子,司马懿居然有些怂了,并说:“这仗不能打!”为什

  • 两个证据表明,匈人可能并不是匈奴人,那匈奴后裔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8月中旬,匈奴民族留在世界上唯一可考的都城——统万城的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吸引了不少历史、考古爱好者的关注。然而在互联网上,长期存在一个比这火热百倍的话题——西迁的匈奴末裔究竟去哪儿了?他们真的在几百年后席卷罗马帝国,成为“上帝之鞭”吗?如果不是,他们又是否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呢?匈奴最后的都城:统

  • 项羽自尽1300多年后,被一女子道破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假如项羽做稳了西楚霸王,中国的未来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政治上,项羽更愿意复古,所以他采用分封制度;刘邦虽然也分封了一些子弟,但是在整体上还是采用了秦始皇的制度。这不是我这篇短文的主题,我更想说的是,项羽失败这一事件对中国人心理上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中国人记住了“成王

  • 南朝砖画上有竹林七贤“标准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嵇康局部,南京博物院藏。视觉中国供图汉末三国的战争与动荡,除了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给士大夫造成信仰的崩溃。儒家思想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在乱世中坍塌瓦解,面对荒谬的时代,一些人选择了逃避,他们隐居竹林,终日饮酒、清谈、纵歌,后人给了他们一个雅号,叫作“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 高三一轮|第7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 曹操最危急的时刻,促使吕布成功占领兖州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恰恰在这时,曹操后方出现了问题。前九江太守边让,是陈留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文采、口才都是一流,大将军何进曾征辟他为下属,孔融、蔡邕、王朗都与他关系很好,后担任九江太守。边让自恃才高,对曹操非常傲慢,尤其是曹操为了报父仇,不惜残害徐州百姓,对此,边让很是不满,曹操听说后,不禁大怒,下令将边让处

  • 在曹操对吕布最危难的时机,袁绍的帮助最终使曹操收复了兖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听说后方吃紧,赶忙率军撤回。曹军返回的路线是从郯县直接北归,曹洪率领先头部队首先赶到东平(疑为东阿之误)、范县,在当地筹措军粮,为下一步的反攻做准备。当曹操率领大军越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南)、泰山险道、顺利回到鄄城后,说道∶“吕布一下子就得到了一个州,却没有切断亢父、泰山险道,依托险阻截击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