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犯了什么错?秦国只维持了十几年就崩溃了?不考虑特殊情况

秦始皇犯了什么错?秦国只维持了十几年就崩溃了?不考虑特殊情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07 更新时间:2024/2/16 14:47:58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前两期,我们讲了秦国的制度。站在帝王权力的角度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秦国的制度,就是:把老百姓生产出来的所有财富,都抓到帝王一个人的手里。#秦始皇#

因为财富等于实力,所以在这个制度下,应该是帝王一个人拥有最强的实力。全国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挑战帝王的权力。那么在理论上讲,这个制度应该是最稳定的,永远不会崩溃。

[var1]

可事实恰恰相反。秦国在统一天下后,只维持了十几年就崩溃了。首先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造反,然后是刘邦也造反了,项羽也造反了。最后是刘邦建立了汉朝。

那这就奇怪了,一个在理论上应该是永远稳定的制度,怎么只维持了十几年呢?问题出在哪呢?我们这一讲,就从刘邦的角度,我们来看看秦朝制度的漏洞在哪。

刘邦是怎么造反的?

咱们来说刘邦。刘邦的家乡叫做沛县。刘邦在造反前,是沛县里的一个地头蛇。

什么叫地头蛇呢?地头蛇还不是普通的流氓。你在今天的有些地区可能还会见到这种人。这种人他表面上没有什么权力,也不是大官,也不是某个组织的头头,他的身份很普通。可是这个人在某一个地区特别有面子。他可能今天去跟县长聊天,明天又跟某个大哥喝酒。你要办一件事,可能找县长还不如找他有用。这种人就叫地头蛇,那么刘邦就是这种人。

我讲一个具体的例子。

[var1]

刘邦在造反之前,已经从一个地头蛇变成一个通缉犯了。刘邦就在他们沛县附近的山里当盗贼。就在这个时候,传来消息说陈胜、吴广造反了。而且附近有些县,已经有老百姓把县令杀了造反。沛县的县令一听这个事就坐不住了。这个县令胆儿特小,心说别哪天我也让人给杀了,干脆我自个儿造自个儿的反得了,我带头起兵得了。

这个县令要造反,但是县令没法一个人造反,他得先找自己的手下商量商量。结果就有两个手下说:“大人,不是我说您。您不是本地人,您是秦朝派来当县令的。您这个官,咱这的本地老百姓不认。咱这的老百姓认的是谁呢?认的是刘邦这样的地头蛇。所以您造反,成不了,你得把外面那个刘邦请回来。”

县令一琢磨,是这个理,于是他就派了一个人,说去把刘邦给我请回来。

结果,刘邦就带着他的那些山贼来到县城的城门口,要求开门。这个县令就趴在城头上往下一看:“哎呀我的妈啊,这城下是多少人啊?刘邦什么时候有这么多人了?他要都进来把我杀了怎么办?”这县令又反悔了,说:“别别别!别开门!把门给我关好了,别让他进来!”这个城门就没开。

[var1]

这个时候,刘邦就干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刘邦给城里的父老写了一封信,劝父老造反,然后他就把这封信射到城墙上去了。

咱们先说,什么叫“父老”。简单地说,父老就是一个地区,比如说一个县、一个村子里,最有威望的长辈。比如说,有一个县里几百户人,大部分人都服其中一家王老太爷。这个王老太爷说点什么,大伙都尊重他的意见,这个王老太爷就是父老。

那么在刚才刘邦的故事里面,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

我们想想,刘邦给父老写了一封造反的信,那他怎么就知道这封信一定能够交到父老的手上?因为当时绝大部分人可不识字。在城墙上守城的那个士兵,他捡着信之后,很可能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不把信送到县令的手上?

这就反映出古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古代的老百姓,不跟县令亲,跟父老亲。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县令是上面的朝廷派来的,是外地人,干两年就走了。父老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而且和本地的大部分人可能还有亲戚关系。说起来,这个父老很可能就是墙上的那个士兵的叔公,那这个士兵有什么事,肯定是先找父老。

[var1]

所以,刘邦就有自信,说我往城里射一封造反的信,这封信一定能够送到父老的手里。结果这封信就真到父老手里了。信里面就劝父老造反,父老就答应了。那父老是怎么造反的呢?非常简单,父老就叫几个人,把全县通知一遍,说:“父老说话了,咱们得杀县令。”好,一帮年轻人冲进县衙就把县令杀了。刘邦这个造反就成功了。

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古代的基层社会,是分两层的。下面这层,是父老和刘邦这样的地头蛇,他们代表的是本地的老百姓;上面那层,是县令,或者说县政府,他们代表的是皇帝。

秦始皇犯了什么错?

那么问题来了,县政府和父老之间,大家怎么分配权力?谁管得多一点呢?

在秦始皇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能有政府,不能有父老。

所以秦朝的县政府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就是县政府办事,是可以不和父老商量的。我举个例子,比如朝廷要从县里要一百个人去修长城。结果父老跑来说,县里面有几家实在是困难,咱少去几家行不行?这事在秦始皇看来,就不可能,那要都这样咱们国家不就乱套了吗?所以父老你闭嘴,你弄不出人来,我还得收拾你父老。这是秦始皇的逻辑。但是秦始皇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意识到,中国的面积太大了,各地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秦国的那套法律,从商鞅开始到秦始皇,用了一百多年了,秦国的百姓们都能接受。但是这套法律就不一定适合别的地区。

[var1]

就比如说楚国。楚国的生活习俗和秦国有非常大的差别。秦国人觉得没问题的法律,放到楚国人这里,就是一个大问题。

什么问题呢?我再讲一个故事,还是刘邦的故事,因为刘邦就生活在楚国。

古代的老百姓除了要交税之外,还要服徭役,也就是去当兵,或者给政府干活。那么楚国人过去心里面只有贵族,没有自己的国家,所以楚国人服徭役,基本上都在自己的家乡附近,也就是给自己家乡的贵族干活就完了。

但是到了秦朝就不一样了。楚国人都变成了秦国的百姓,就得给秦国干活,那干活的地方就远了。在刘邦还没有当山贼的时候,刘邦就干过这种活。刘邦是从沛县出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一直走到秦国的首都,去给秦始皇修皇宫。这种事对于秦国人来说无所谓,一个是近;一个是习惯了。但是这种事对于楚国人来说就非常痛苦,因为他们过去从来就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

[var1]

刘邦从秦国的首都干完活,就回到沛县了。回到家待了不久,大概也就是一年,突然上面说:“临时加活,你们还得服徭役去。”于是县政府就给了刘邦一个任务,说:“你刘邦,带着咱们县的一百来号人,还得去趟秦国的首都,还得服一次徭役去。”那么这一百多人,都是沛县的,也都是楚国人,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

结果刘邦就带着这些人,还没走出沛县的范围,一路上已经跑了好多人了。刘邦本来就有脾气,谁愿意又跑一趟,结果又跑了这么多人还交不了差。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些人,大家都是一个家乡的,都认识,大家又都不想走了。那就别走了。咱们都是大小伙子,沛县这地方咱也熟,那唯一的出路不就是到沛县的附近当山贼。

这也就是说,刘邦一开始当山贼这件事,就和楚国人不适应秦国的制度有关。

就在刘邦当山贼的同一年,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个过程几乎是一模一样。陈胜和吴广也是楚国人,也是服徭役,也是走到一半,大家实在是不想去,那就造反了。

[var1]

然后就是各地接二连三地造反,其中最积极的,就是楚国人。我们上一讲讲的项羽,也是楚国人。因为在所有原先的诸侯国里,楚国人的风俗和秦国的风俗差距最大。楚国人最不适应秦国的法律,所以造反的楚国人就特别多。再加上其他地区的人民也跟着造反,那么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课堂小结

好,我们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秦朝那么快崩溃?其中一个原因是,秦始皇要把秦国的制度推广到全天下,但是天下各地的老百姓,生活习俗是不一样的,秦国的制度不适合所有地区的老百姓。但是秦始皇不考虑各地百姓的特殊情况,他们给这些百姓施加压力太大了。当秦朝政府把一个地区的所有老百姓都惹急的时候,光靠用法律杀几个人已经没有用了。一个小小的县政府根本控制不住一个县的老百姓,那么最后整个秦朝的统治就崩溃了。

下讲预告

秦朝灭亡以后,接替秦朝统一中国的,是刘邦建立的汉朝。汉朝和秦朝不一样,单单是前半段的西汉,就维持了二百年。那么汉朝是用什么办法避免了秦朝的问题呢?我们下一讲再讲。

上期回顾:大意了!商鞅自变法开始,就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权力都给了君王

人治好?还是法治好?为什么法家打败了儒家和道家?注重老百姓!

课后思考

好,我来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我们今天从“秦朝的制度和楚国的习俗之间的冲突”这个角度,来解释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但是历史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历史解释。比如,秦朝很快灭亡这件事,我们还可以解释成是秦朝过度使用民力,如果秦朝不搞那么多大工程,不使用那么多徭役,造反可能就会来得晚一些。那么,对于秦朝这么快灭亡,你还能不能想到其他的解释呢?欢迎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里。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的老祖宗是如何建立秦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么往前一追溯,就要从嬴政建立大秦帝国的公元前221年往前“快进“517年,一下子就到了平王东迁了。看到这您内心是不是有些“诧异”了,有些恍惚了,这么多年呢?是呀,秦国嬴政之前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var1]平王东迁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秦国的祖先其实在西周时代就一直在现今

  • 秦灭强国赵国用了30万大军,为何灭楚时,王翦却认为要60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灭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外交和军事策略,对于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当初秦国用了三十万大军灭了当时的强国赵国,接下来的目标是实力衰弱明显的楚国,这里大将军王翦却认为要60万军队才能灭楚,这是为什么呢?始皇帝的心腹王翦出生在关中,是秦朝军功贵族的一份子,年少时就随侍嬴政

  • 秦国变法:令秦国走向强大的神奇魔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问我秦灭东方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秦国变法,这个西北边陲之国,曾经被天下诸侯所不齿,更是被魏国占据了河西之地,在与魏武卒的战斗中,差点被灭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遇到了两个神奇的魔术师: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完美搭档,他们所主导的变法,令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从人见人欺的

  • 秦国的军功爵制源自赵国,源自另外一个叫“鞅”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主笔:大器晚橙公元前5世纪有太多可聊的事了,所以我分成两章来写。上一章说完了希波战争,本章我们把视角拉回到中原,坐标晋国,时间往回拨一个世纪,从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说起,即“赵氏孤儿”。公元前601年,晋国的正卿,顶梁柱赵盾去世,其子赵朔承袭,之后赵朔作为晋国的下军将率兵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大战,史

  • 秦王夫妇真如《山河月明》中那么恩爱吗?死于宫斗的秦王一家三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历史剧不是披着历史皮的古装偶像剧,应当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即剧情发展必须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要与历史相合,不可随意虚构,同时为增强观赏性,可以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予以一定的虚构。服装道具上,《山河月明》还原得真心不错,可剧情上,阿越只能表示吐槽无力。《山河月明》以明朝

  • 秦国的西方崛起,说明了什么?一切不切实际的“鸡汤”是不是该省省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此背景下,原本坐落西部边陲、不被中原诸侯国正眼瞧见的秦国奋力崛起,成为了最有实力统一中原的强国。公元前221年,年仅38岁的秦始皇歼灭了代表着战国时期最后一抹余晖——齐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至此自周朝而来分崩离析800多年的中华大地重归于一统,正式开启了封建王朝在中华大地上的漫长延

  • 秦国历代君主姓名谥号统治时长(共38位,含秦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秦非子受西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2、秦侯(在位9年)3、秦公伯(在位2年)4、秦仲(在位3年)被周宣王封为大夫,攻打西戎,兵败而死。5、秦庄公 嬴也(在位44年)[var1]6、秦襄公 嬴开(在位12年)护送周平王东迁,位列诸侯。7、秦文公(在位50年)打败西戎,扩地至

  •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对战国七雄的排名顺序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便是按照国力强弱来排的,而谁也没想到,六国竟被排名最后的秦国所灭,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秦始皇嬴政,而六国国君的下场也不尽相同。[var1]秦始皇的坎坷经历秦始皇嬴姓名政,母亲本就是赵国人,父亲则是沦落到赵国当人质,所以他出生于赵国邯

  • 秦始皇之前有8位秦王,为何没有一个昏君?揭秘秦国的崛起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第一,秦国的君主们一直以来态度就比较端正,注意力也比较集中,知道什么时候改干什么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啊,因为当时的分封制度的影响,这些君主可以说日子过得比较不安宁,君主们都是所有诸侯的敌人。大家大部分都对秦国有多多少少的负面情绪,整天就在寻思着应该怎么打秦国。这种关系也就

  • 秦始皇的耻辱与愤恨:车裂嫪毐,囚其母,赐死吕不韦,一生不立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始皇帝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后宫某种意义上主要提到的就是他的母亲最多,其他的都很少提及到,但也就是这个母亲,造就了他的羞辱和愤恨。[var1]仲父吕不韦就这样子,心理其实不算健全的嬴政,在其父亲成为秦王的时候接回大秦立为太子,在他父亲去世后成为新一任的秦国大王。上位时嬴政的年纪小也就是如今的初中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