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即秦王政十七年至二十六年,秦国百万雄师相继兼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秦国几代人追求的统一大业梦想。
[var1]
一、灭韩,找准突破口
秦国灭六国,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战略,韩国和秦国接壤,成了秦国“近攻”的目标。韩国农业发达,弓弩技术非常出众,这些都给秦军以支持和借鉴。与秦国接壤的国家有赵魏韩楚四国,只有韩国实力最弱,柿子要捡软的捏,首战选择韩国,是秦始皇的明智选择。
[var1]
二、灭赵,借力打力
韩国被灭之后,秦国马不停蹄地集中兵力向赵国大举进攻。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合分别率兵向赵国进攻。久经沙场的赵国宿将李牧、司马尚率军拼命抵抗,两军对垒,苦苦相持一年之久。
前线攻敌不克,此时,秦王政想到另一个可以利用的力量,他派人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郭开接受了贿赂,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欲谋叛变。赵王轻信了谗言,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以死刑,马尚也被免职。
[var1]
借力打力,秦王政借赵王之剑,杀害了坚决抗秦的李牧,秦国得到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一切。3个月后,赵国被灭,俘虏赵王迁。
三、灭燕,一鼓作气
灭掉赵国以后,灭赵的秦军在王翦诸将率领下,乘胜兼程北上灭燕。当此危急之时,燕太子丹企图以行刺的手段达到抗秦保国的目的,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最终失败。秦王立刻下令前线秦军大举进攻燕国。
王茁和辛胜指挥的秦军在易水河的西边大破燕、代联军。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十月,王翦的军队打败了太子丹所率领的燕军,很快占领燕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和太子丹慌慌张张地退守辽东郡(今辽宁辽阳)。
[var1]
为摆脱困境,燕王喜杀儿子太子丹以讨秦王原谅,然而秦军根本不予理睬,继续挥师猛攻。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王再令王贲领兵攻燕,在辽东生擒燕王喜。燕国灭亡。
四、灭魏,以水代兵
秦王政二年(前245),秦兵攻卷(今河南原阳),斩魏兵3万。四年(前243年),秦兵又攻占了魏胭、有诡两邑。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得枣、燕、虚等20城,秦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东郡。此后,秦军几乎每年攻魏。
[var1]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在秦军的猛烈进攻下,魏国被迫献地于秦,以换取暂时的平安。而秦王政的目标是统一国家,因此于二十二年(前225年),命王贲率军队自燕地南下,直取魏都大梁,以黄河之水灌城。3个月后,大梁城墙被汹涌的河水冲塌,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五、灭楚,秦王登门认错
攻打楚国是秦统一六国进程中最为艰难的一页。楚国为东南大国,拥有甲士百万、战车千乘、战骑万匹的强大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楚国还有项燕等猛将,还有在秦国工作多年的楚公子昌平君和昌文君,他俩熟悉秦国军情,带兵据守在楚国鄙陈(今河南淮阳)一带的抗秦前线。面对上述种种情况,秦国要想灭掉楚国,并不是那么容易。
战争最关键的是要选好统军的主帅。在攻楚的秦军中,有个青年将领李信,秦王政对他很赏识。攻楚之前,秦王问他,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蛮有把握地答道,20万人足够!秦王半信半疑,又问老将王翦,王翦思考再三后说,非60万人不可。秦王政见李信比王翦少要40万人马,同样能实现灭楚愿望,便轻率地作出决定,让李信率兵灭楚。
[var1]
李信和蒙武怀着必胜的信心,分两路进军楚国。一路攻打平舆(今河南汝宁),一路直插寝丘(今河南沈丘)。起初,两处进展顺利,不断向纵深挺进,深入到楚国腹地。正当秦军快速突进的时候,不料后方形势突变,埋伏在秦军侧后的楚军,在昌平君等率领下反攻秦军,迫使李、蒙回师。
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角逐,楚军大破秦军,杀秦都尉七人,尽收失地。
听到这个失败的消息,秦王政并未加罪于李、蒙二将。在经过冷静的思考后,秦王政破例不下诏令,亲自骑马赶到频阳王翦家乡,登门向老将军王翦认错。王翦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欣然应命率军攻楚。
[var1]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国大军涌入楚境,求胜心切的楚军曾数次前来挑战,秦军避而不应,等待战机。楚军因粮草不济,有意诱敌深入。王翦抓住楚军东进之机,以强兵壮勇做先锋,大破楚军,活捉楚王负刍,楚将昌平君自杀。
接着王翦又乘胜率军渡江,攻取了附庸于楚的越国,越王被迫降秦。至此,六国中最强大的劲敌楚国终于被灭。
[var1]
六、灭齐,避敌正面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翦、李信率得胜之师,直捣齐国都城临淄,齐国拱手降秦。
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在灭齐时,吸取了灭楚轻敌失利的教训,避开了齐国正面,由燕南下,乘虚而入,直插临淄,令齐军猝不及防,以零伤亡的代价,顺利完成灭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