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的军功爵制源自赵国,源自另外一个叫“鞅”的人

秦国的军功爵制源自赵国,源自另外一个叫“鞅”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021 更新时间:2024/2/19 15:46:17

主笔:大器晚橙

公元前5世纪有太多可聊的事了,所以我分成两章来写。

上一章说完了希波战争,本章我们把视角拉回到中原,坐标晋国,时间往回拨一个世纪,从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说起,即“赵氏孤儿”。

公元前601年,晋国的正卿,顶梁柱赵盾去世,其子赵朔承袭,之后赵朔作为晋国的下军将率兵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大战,史称邲之战,之后,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做了夫人。而后面的故事,分为了两个版本,《史记·赵世家》版和《左传》版。

《史记·赵世家》版:赵盾死后,奸臣屠岸贾诛杀赵朔及其全族,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拼死保护住了“赵氏孤儿”赵武(注1),程婴带着赵武隐居山中。后来赵武长大了,韩厥查明事情真相,找到赵武,赵武率军杀进屠岸贾家,屠岸贾就此被灭了族,而程婴为兑现当初与公孙杵臼的生死之约,伏剑自刎。

[var1]

《左传》版:赵朔去世后,他的妻子赵庄姬就和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婴齐出现私情(也就是叔叔和侄媳妇通奸),于是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赵同和赵括便把赵婴齐放逐到了齐国(赵婴齐后来死在了齐国),赵庄姬大怒,联合了对赵氏有积怨的栾氏、郤氏,杀死了赵同、赵括,并灭掉了赵氏这两支,于是赵庄姬的幼子赵武便成了“赵氏孤儿”,在执政大夫韩厥的支持下,赵武获得封地,继承赵氏宗主。(注2)

不知大家更相信哪个版本,我个人偏向于《左传》版。

不管怎么说吧,两个版本的结果都是一样,“赵氏孤儿”赵武成为了赵氏家族的族长,他的孙子和曾孙就是我本篇要介绍的两位中国世纪名将——赵鞅和赵无恤。

[var1]

上一章说到,公元前513年,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率军北征多瑙河,就在这同一年,赵鞅在晋国也干了一件大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这一年冬天,赵鞅和荀寅带兵在汝水岸边筑城,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注3),用来铸造刑鼎,在鼎上铸着范宣子(注4)所制定的刑书。

赵鞅的这个举措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注5),一百年后,魏国的李悝在赵鞅“刑鼎”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然后被一个叫也叫鞅的人带到了秦国,以此为范本进行优化升级,变法图强,这就是“商鞅变法”。

这是赵鞅留在史书上的第一件大事,二十年后,他又留下了第二件大事。

公元前497年,《左传·定公十三年》载:“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

我先说一下这件事情的背景,城濮之战后,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内部的政治结构则以十一大家族为主,轮流担任“六卿”(注6)。

这十一大家族分别是:狐氏、先氏、胥氏、郤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

进入公元前5世纪,这十一大家族逐个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剩下范、中行、智、韩、魏、赵六家。简单梳理一下这六家的渊源:

范氏的始祖是士会,再往前可以追溯到晋献公时期的大夫士蒍,就是我在之前篇章里提到的辅佐晋献公铲除公族势力的那位,是晋国著名的刑法世家,士会是士蒍的孙子,封于范,谥号武,即范武子,后代以范为氏,上文提到的范宣子就是士会之孙。

中行氏和智氏其实可以追溯到同一人,都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荀息,又名原氏黯,之前的篇章里也提到过,代表作“假道伐虢”之计,他有两个孙子,荀林父和荀首:

荀林父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谥号桓,即中行桓子,就是中行氏的始祖;

荀首采食于智邑,谥号庄,即智庄子,就是智氏的始祖。

韩氏的始祖为晋武公的叔父韩万,采食于韩,谥号武,即韩武子。

魏氏的始祖为晋武公时期的大夫毕万,采食于魏,后代即以魏为氏,毕万的儿子就是晋文公的铁杆跟班、“五贤士”之一的魏犨,谥号武,即魏武子。

赵氏的始祖亦是晋文公的铁杆跟班、“五贤士”之一的赵衰,谥号成,即赵成子。

这六大家族互相吞并、联盟、攻伐,彼此盘根错节,关系极其复杂,成为了晋国舞台的主角。

赵鞅因为家族内部矛盾,杀了同宗的赵午,而赵午是中行寅(也就是荀寅,上文中和赵鞅一起铸刑鼎的人)的外甥,中行寅又和范吉射是姻亲,于是中行、范两家联合,共同讨伐赵鞅,赵鞅不敌,退守晋阳。

好戏来了,另外三家一看这么热闹,自己怎能错过,于是智家伙同魏、韩两家,以晋定公的名义帮助赵鞅,加入了战场,六大家族开始打群架。

毕竟是2V4,中行、范两家撑不住了,败往郑国。公元前493年,赵鞅在铁丘(今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王助乡铁丘村)大败郑&中行&范联军,持续了五年的晋国内乱结束,中行、范两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var1]

赵鞅在铁丘之战中有一场激昂慷慨的演讲:“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左传·哀公二年》)(注7)

这就是赵鞅留给史书的第二件大事,不是这场战役,而是这次誓师演讲。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么详细的论功赏爵的记载,不论是赵鞅灵光乍现,还是他蓄谋已久,这已然是百年后秦国军功爵制度的雏形,商鞅如果看到这段演讲,相信一定会打从心里赞许。——巧合的是,商鞅出生于卫国,铁丘也正好在卫国境内。

[var1]

图:赵鞅剧照

接下来,赵鞅要做他此生的第三件大事,也是他最后一件大事:选定接班人。

赵鞅有二子,长子伯鲁,幼子无恤,按宗法制度,长子继承,他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伯鲁的。可是时代变了,他必须选择一位贤能的人继承,否则无法保全宗族。

最后,经过严格的测试,他选择了幼子无恤,并留下一句遗言:“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资治通鉴·周纪一》)

尹铎是赵鞅的家臣,一个非常冷静贤明、目光长远之人,替赵鞅治理晋阳,凝聚了晋阳的人心,赵鞅临终告诫赵无恤:如果晋国发生灾难,一定要重用尹铎,同时坚守晋阳城!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455年,智家的宗主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合力绞杀赵家,危机时刻,赵无恤想起了父亲的遗言,率领宗族退守晋阳城,这一守就是整整三年。

[var1]

智伯瑶很聪明,没有强攻晋阳城,而是引汾水倒灌,将晋阳城墙泡发,《资治通鉴·周纪一》载:“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赵鞅和尹铎的苦心经营,终于换来了回报,没有晋阳百姓的众志成城,不可能守得住三年。

但是一直守下去也不是办法,必须反击,赵无恤在绝境之下,派出了天下第一辩客张孟谈,后者来到了韩康子、魏桓子的军中,晓以利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策反了韩、魏两家。

于是晋阳之战出现了大反转,赵、魏、韩联手,大败智家军,尽灭智氏一族。(注8)

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不光因为张孟谈能言善辩,更因为智家势力实在太大,已经威胁到了其他三家的生存,如果赵家被灭,韩、魏两家也必定无法长久,所以三家联手灭掉智家是理性的选择。

另外其实还有一层原因,赵鞅时期,智家曾经借着中行、范氏之乱,想要驱逐赵家,在韩、魏两家的力劝之下才没能得手,但最后还是逼死了赵鞅的重要家臣董安于。

这位董安于,就是修建晋阳城之人。(注9)

所以,韩、赵、魏三家本来就有着很好的联盟基础,智家虽然实力最强,但和赵家有仇,和韩、魏两家的关系也不太好。除此之外,智家内部也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种种原因错综之下,导致了智伯瑶兵败晋阳城。

智氏灭族后,赵、魏、韩旋即又瓜分了晋国,“三家分晋”的局面实质上已经形成。

[var1]

赵鞅谥号简,赵无恤谥号襄,父子二人就是后来赵国的奠基人,合称“简襄之烈”。

其实这两位并不是什么军事天才,我之所以要写他们,是想通过赵家这个缩影,映射出整个春秋时代的变化。

晋国从当年的“曲沃代翼”(注10)开始,就逐渐滑向了小宗篡大宗的深渊,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晋国国君大力扶植士卿势力,这就是十一家族,但没有想到的是,十一家族最后反噬了晋国国君,赵、魏、韩三家分晋。

而从赵鞅和赵无恤开始,整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宗法制崩塌,郡县制萌发,刑法开始流行,军事战争又迭代了新的版本……这一切都在悄然进行。

和赵无恤一同剿灭智氏的魏桓子去世后,其孙魏斯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文侯。

就在希腊那边伯罗奔尼撒战争打得尸横遍野时,魏文侯则在中国这边热火朝天的进行变法,彼时魏国人才鼎盛,有儒家宗师子夏、法家大咖李悝、地方能吏西门豹、慧眼识才的翟璜、铁骨铮铮的乐羊,以及一位从鲁国投奔而来的通晓兵、法、儒、史四家的大神,他们共同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注1:程婴用另外一个男婴掉包,然后与公孙杵臼合演了一出苦肉双簧,诱使屠岸贾相信,后来元代戏曲家把那个掉包的男婴改编成程婴的幼子。

注2:我个人猜测,赵庄姬和赵婴齐的奸情在赵朔生前可能就有了,赵朔这个人从晋楚邲之战后就从《左传》里消失了,不排除是被奸夫淫妇给谋杀的,那么赵武也就很有可能不是赵朔之子,而是赵庄姬和赵婴齐的私生子。

注3:春秋时期四石为一鼓,一石是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注4:范宣子是晋国的法家先驱,他在以往晋国法典的基础上,制定了一部刑书,即《范宣子刑书》。

注5: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铸刑鼎的不是赵鞅,而是春秋末期的郑国名相子产。

注6:“晋国六卿”即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相当于宰相。

注7:注意细节,这个时候县大于郡,郡在秦穆公时期就出现了,县则更早,在楚武王时期就出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郡才凌驾于县。

注8:赵无恤后来把智伯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酒杯,智伯瑶的家臣豫让为了替主报仇,漆身吞炭,潜伏在赵无恤身边,伺机刺杀,无奈失手被擒。赵无恤很大度的释放了豫让,并脱下外袍递给他,豫让持剑刺袍以遂报仇心愿,之后伏剑自杀,这就是“豫让刺赵襄子”的典故,并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彼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两句名言。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范遥的原型就是豫让。

注9:补充一个小知识,《韩非子·观行》记载:“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这就是“佩韦”“佩弦”这两个词的来历,“韦”就是用熟牛皮做的绳子,“弦”就是弓弦。朱自清先生字佩弦,就是取自董安于的典故。

注10:公元前745年,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的规模大于晋的国都翼城,且曲沃桓叔颇得民心,后曲沃一系势力日盛,经过桓叔、庄伯、武公三代,在公元前679年灭晋侯缗而代之,这就是“曲沃代翼”,晋国旧公族受到削弱。武公之子献公即位后为巩固君位,采用士蒍之计,诛灭桓、庄之庶族诸公子,公族势力再受打击。不久献公宠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为太子,逼杀太子申生,逐公子重耳、夷吾,即“骊姬之乱”,此内乱使晋国公族丧亡殆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王夫妇真如《山河月明》中那么恩爱吗?死于宫斗的秦王一家三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历史剧不是披着历史皮的古装偶像剧,应当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即剧情发展必须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要与历史相合,不可随意虚构,同时为增强观赏性,可以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予以一定的虚构。服装道具上,《山河月明》还原得真心不错,可剧情上,阿越只能表示吐槽无力。《山河月明》以明朝

  • 秦国的西方崛起,说明了什么?一切不切实际的“鸡汤”是不是该省省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此背景下,原本坐落西部边陲、不被中原诸侯国正眼瞧见的秦国奋力崛起,成为了最有实力统一中原的强国。公元前221年,年仅38岁的秦始皇歼灭了代表着战国时期最后一抹余晖——齐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至此自周朝而来分崩离析800多年的中华大地重归于一统,正式开启了封建王朝在中华大地上的漫长延

  • 秦国历代君主姓名谥号统治时长(共38位,含秦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秦非子受西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2、秦侯(在位9年)3、秦公伯(在位2年)4、秦仲(在位3年)被周宣王封为大夫,攻打西戎,兵败而死。5、秦庄公 嬴也(在位44年)[var1]6、秦襄公 嬴开(在位12年)护送周平王东迁,位列诸侯。7、秦文公(在位50年)打败西戎,扩地至

  •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对战国七雄的排名顺序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便是按照国力强弱来排的,而谁也没想到,六国竟被排名最后的秦国所灭,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秦始皇嬴政,而六国国君的下场也不尽相同。[var1]秦始皇的坎坷经历秦始皇嬴姓名政,母亲本就是赵国人,父亲则是沦落到赵国当人质,所以他出生于赵国邯

  • 秦始皇之前有8位秦王,为何没有一个昏君?揭秘秦国的崛起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第一,秦国的君主们一直以来态度就比较端正,注意力也比较集中,知道什么时候改干什么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啊,因为当时的分封制度的影响,这些君主可以说日子过得比较不安宁,君主们都是所有诸侯的敌人。大家大部分都对秦国有多多少少的负面情绪,整天就在寻思着应该怎么打秦国。这种关系也就

  • 秦始皇的耻辱与愤恨:车裂嫪毐,囚其母,赐死吕不韦,一生不立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始皇帝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后宫某种意义上主要提到的就是他的母亲最多,其他的都很少提及到,但也就是这个母亲,造就了他的羞辱和愤恨。[var1]仲父吕不韦就这样子,心理其实不算健全的嬴政,在其父亲成为秦王的时候接回大秦立为太子,在他父亲去世后成为新一任的秦国大王。上位时嬴政的年纪小也就是如今的初中生年

  • 秦国崛起中,各国为何未能形成有效制衡,却对魏齐形成有效制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让我们把目光拉到近代,将六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做个比较,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近代英国在欧洲各国制衡法国的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降低了欧洲各国战败的概率,从而使欧洲国家敢于结成同盟,最终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正是英国一如既往地执行离岸均势政策,促使18 、19世纪的法国、近代德国与欧洲霸主的地位失之交

  • 吕不韦是秦国的大商人,那您知道他是做什么生意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生于战国后期,姜姓、吕氏、名不韦,是姜子牙(姜尚)二十三世孙。如果您连姜子牙也不知道的情况下,那说一件事您肯定记得起来,封神榜助周灭商的丞相,齐国的开国君主,西周第一大功臣。您说说他的身世“贱”吗?那可是比太多的人地位勋贵。之所以他会被人看不起,那是因为他从事的经商的职业,太史公在史记中只用一

  • 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神童甘罗:这有何难?后甘罗官拜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刘晏在年幼时便凭借自己过人的聪慧而轰动一时,被赋予“神童”的名号,更是在成年后官拜宰相之位。[var1]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在我国古代,如刘晏般的神童并不在少数。在距唐朝近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便有一名神童,同样是凭借自己的才智闻名于当时。他就是甘罗。甘罗年仅十二岁时便作为使臣出使他国,后来更是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而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诸子百家们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政治文化策论,经常周游列国、互相辩论,这一局面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而这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军事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在诸子百家中,鬼谷子算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因为没人见过他,可他的理论、谋略几乎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而孙膑、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提到孙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