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宁可西征秦国,也不东渡日本:春秋越国的争霸模式什么样?

宁可西征秦国,也不东渡日本:春秋越国的争霸模式什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67 更新时间:2024/2/16 10:44:21

春秋吴越争霸实在是太著名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不知出现在多少中学生的作文中。但今天,我们要讲讲卧薪尝胆之后的故事。

01

吴越两国的语言与中原和楚地都不相同,吴越之间也有差别。吴称姬姓,攀附西周时代的分封到江南的虞国旁支夨(cè)国,以交好晋国制楚;越称芈姓,攀附越章王之国,交好楚国怼吴国。

所以吴越之间的争霸,实际上还是晋楚争霸在东南的延续,吴国系晋国所扶持的代理人,越国系楚国所扶持的代理人。两家发展壮大以后,也一样都表现出了对老东家的不恭。吴国在黄池会盟上与晋国争长,完全不顾自家后院被越国端了。越国也是一样,在破灭吴国以后,就开始勾搭晋国,渐渐疏远楚国了,此事见于《清华简·系年》记载:

越王勾践克吴,越人因袭吴之与晋为好。

02

而说起楚越生隙,最有力的一个证明就是勾践二十五年(前472年)的文种之死。

文种其人,本是楚国人,据说他去吴国,是因为佯狂的范蠡感觉到了“霸王之气,见于地户”,这时候伍子胥已经在吴国扬名立万了,范蠡就劝文种跟他一起去越国碰碰运气,因为“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

范蠡的这套说辞,没准是战国到秦汉的阴阳家、文人之流搬弄编造的。不过他提及伍子胥倒是有可能,因为伍员其人出自楚国世家,在楚国很有名气,既然他在吴国这种蛮夷之邦能受重用,我们哥俩为啥不行呢?

[var1]

苧萝山文种、范蠡与勾践塑像

不过,文、范二人可不是好哥们儿那么简单,他俩的真实身份,是楚国在阖闾退兵以后,派到越国去的参谋,可以类比当年晋国派申公巫臣教吴国车马之术之事。文种有“七术”(《越绝书》作“九术”)帮助了越国破吴,勾践在破吴之后次年,也是在范蠡当完筑城的监工以后,对文种说道:“寡人只用了三术就击破了吴国,其余四术,你还是交代给我的先王吧。”文种听罢不久就自杀了。

事实上,杀文种一事,可能也不是像范蠡提醒的那样,“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套观人相貌断人性情的说辞,明显是相术家的语言,大概也是战国以后出现的江湖传说。

真实的情形可能是,勾践在接受了周天子、鲁、宋以及泰山-沂蒙山以南的莒、滕等国的祝贺以后,变得飘飘然了,觉得楚国已经成了越国发展的巨大障碍,又来挑拨越国的附庸,令其生二心,所以楚国派来的人,自当除掉,以示“越国不是当年的东海打鱼人了”。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就在文种死的那一年,飘飘然的越王勾践隔着那么远,竟然还发动了伐秦之战。

[var1]

03

[var1]

秦国早在报复了崤山之耻后,就转向投奔楚国,在后来的晋楚争霸当中,也主要扮演楚国右翼打手的角色威胁晋国。申包胥哭秦廷换来秦人助楚退吴以后,秦楚关系又是更进了一步,事实上,秦楚关系转为敌对,都要等到后面秦惠文王时代了。所以秦楚当时是坚强的盟友关系。

[var1]

申包胥哭秦廷

再来看看越国对于中原诸国的外交来往,早在吴国破灭以前,越国就派使者通好齐、鲁(皆在前474年),齐国在吴国夫差时期被重度打击,而鲁国则偏向于晋吴联盟,可见那时勾践的策略是,希望吴国的朋友和敌人都认识到越国的友好面貌。

然而这些东方诸侯,一贯与楚国有历史矛盾,尽管早在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大阵营在中原不复交兵,但两国对其他诸侯(除了东方大国齐国与西方大国秦国)的勒索却大为加剧,让诸多小邦颇为不满。

这时,晋国遭受了六卿内讧后一时难以扩张,楚国则在吴军五战入郢后也受损严重。楚国在昭王后期略恢复元气后,也对淮河上游一带不听话的小国加大了打击,助吴的唐国在昭王复国后次年就被灭。其余的小国则在吴楚之间来回摇摆,而勾践灭吴,就意味着这些小国有了新的依靠,自然要好好表现。

而这时,秦国距离越国太远,又加上亲楚,不肯附和越国,就这样被列为越国的讨伐对象。

越国的讨伐路线经由新交结的宋、卫、晋诸邦,在晋国风陵渡附近渡黄河,再深入关中平原中部进入秦国境内,越国的南方将士难堪北方冬天的苦寒,但秦国也害怕了,越国大兵一到就服了软。

越军转悲为喜,留下了一首《河梁歌》,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陈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穆桓齐楚庄,天下安宁寿考长。悲去归兮何无梁。

伐秦归来后的越国人很有一番霸业的自豪感。

但事实上,早在晋楚第二次弭兵以后,中原诸邦的卿大夫由于失去了扩张的动力,就开始内斗起来,这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类的变故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当越王还沉浸在争当霸主的理想中时,中原诸侯早已悄悄地进行改革了。

越国称雄天下,也就是灭吴,到魏楚争霸开始这段时间的事情,满打满算,也就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到前4世纪初叶这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也对应着越国北上迁都以及与齐、楚征战的事情。

其中越国北上迁都之事,尤需特别关注一下。

[var1]

04

[var1]

越国克吴以后,一段时间内的政治中心,从原来的会稽转移到吴国的故都姑苏,以方便联络江淮地区。然而有求于越国的诸侯,多数都在沂蒙山-泰山之阴,如鲁、莒、宋等国,这些小国在当初春秋晋楚争霸时期,也多是晋国的铁杆。为了照应这些小国,越国索性沿着海路,将都城北徙到了琅琊(今山东青岛琅琊台)。

这块土地,早在越破吴后的次年就开始了经营,《吴越春秋》有载“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先把这里作为北进之“海军”基地,后来才成为都城。

[var1]

越国在北迁的过程中,也插手了一次沂泰山区的事务,就是把反复无常的邾隐公给抓了。

这位国君名“益”,早在鲁哀公八年(前487年)就被吴国太宰伯嚭加以讨伐,转立其太子革。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夏四月,吴国行将灭亡之时,邾隐公来到越军大营投奔勾践,抱怨道:“吴为无道,执父立子。”勾践随即派军把邾隐公送回了邾国复位,但又同时收留了一度为君的太子革,可见越国那时候就想打好几手牌。

到了鲁哀公二十四年(勾践二十六年,前471年),邾隐公收留了吴国残余,被越国讨伐。越国也送回了一位“太子何”回国复位。总之,越国自破吴以后,也开始过上霸主瘾了。

[var1]

越国北徙琅琊以后,还迎来了一位贵客,就是中原地区被三桓赶得无家可归的鲁国国君鲁哀公。鲁哀公想请越军讨伐三桓,让他回国复位,八月,哀公到了公孙有山氏。三桓又一次动兵攻击,哀公逃到卫国,又逃到邾国,但邾国国君待其不礼,最后还是逃到了越国。随后国人迎哀公复归于鲁,鲁哀公最终卒于有山氏。

哀公最终回归鲁国的过程中,恐怕是有越国相助的。因为,越国人曾经在这一年进攻鲁国的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这是越军西进鲁国的必经之地。孔子的弟子曾参当时就在武城,逃跑时还提醒旁人,不要让别人住进我家屋里来,免得毁了自家用来烧柴的树木。待到越国人退了,曾参让人修修房子就回去。学生们问他,先生您外敌一来就先逃跑,外敌一退就回家,好像不妥吧?曾参的弟子沈犹行答道:“你们不了解他,从前我曾遭遇过负刍之祸,跟随老师的七十个人全都躲避开了。”曾参就是这样一个知道进退的理想老实经济适用男,这可能也是当年孔子一边批他“参也鲁”,一边又把孙子托付给他的原因吧。

这则轶事反映出,越国送哀公回国也遭到了三桓不小的抵抗,越国人甚至还有抢掠行为。大概在鲁国人眼里,眼下虽然靠着越国,但越国也谈不上什么君子之国。此外,越国还收留过另外一位中原政治流亡者,卫悼公黔,此人曾弑侄代立,但后来可能还是遭到了国内贵族的围攻,所以不得已流亡越国。

[var1]

孔子见鲁哀公

越国北徙以后,勾践还想把先王允常的灵柩也搬过来,没承想却遇到了大麻烦。三次挖开先王之墓,每一次都生出妖风飞沙走石,只好作罢。

[var1]

经保护后的绍兴印山越王墓博物馆,即允常之墓

[var1]

05

[var1]

勾践向北迁都,从《越绝书》的记述来看,走的是海路。

越国的扩张,本身也与水路运输关系很大,一方面仰仗吴国耗费民力修筑的运河“邗沟”(京杭大运河最早的祖宗,连通淮河与长江,北起今淮安,南到今扬州),一方面也仰仗东海上的海路运输,本身勾践在越国故都会稽也筑有“舟室”这一造船厂。

越国的“海军”,当时在华夏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倘若有人脑洞大开,把与勾践同时,此时身在波斯流亡的一代军中名宿,雅典人地米斯托克利送到勾践身边当谋士,他也许会劝说勾践从中原诸国抓俘虏当奴隶,去开发朝鲜半岛、济州岛这些有价值的殖民地去。同时也运送珍珠、铁矿、火山灰、樟脑这些有价值的物产到本土用来给越国人使用或用来交易其他物资。

但那时候的东亚世界很不同于希腊的东地中海世界,在东地中海海域,希腊人还能接触到埃及、波斯、黎凡特等具有文明基础的地区,便于开展贸易。而东海海外的世界,日本、朝鲜半岛,还处在原始部落形态当中,没有一定的人力组织去负责收集各种资源,也没有足够成熟的市场去消费中原产品。

恐怕勾践也觉得中原争霸更有一定价值,而不是派人去海外冒险,虽然有据可查,当时越、齐已经与朝鲜半岛的居民有了海上贸易。

[var1]

在陆上、海上一顿折腾后,勾践终于在北迁琅琊的后三年(前465年),辞别了人世。继承其位的,是太子鹿郢(《史记》作“鼫与”),此人其实出道也很早,前494年勾践遭逢“会稽之耻”后所派遣的使者“诸稽郢”即此人,鹿郢后来还带领越国偏师跟随吴军参与过艾陵之战,也算是在中原长了见识。

鹿郢见证了越国全盛与衰落,此后又经历了几代君主,越国还是在战国七雄的名单中消失,散落在东南一隅的海风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六国多次合纵都未能灭秦,为何五国合纵一次就把强大齐国给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85年,燕国王宫,燕昭王单独召见乐毅。“寡人改革已经十年,如今我国已经兵强马壮,我想伐齐,爱卿可有对策?”“齐国原本就有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如果以我一国之力不可能单独打败齐国。”“爱卿可有对策?”“如果大王一定要攻打它,我们可以联合赵国、楚国、魏国以及秦国一起。”“甚好,爱卿可否

  • 大年初一,春秋战国国君们开始了“审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滑县审计局)[var1]

  • 战国戎人马车:它自两千多年的秦人牧马之地驶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如果说文化名山关山是一座散发着唐宋味道的显性文化血脉,那么深藏在大地之下现已揭开神秘面纱的马家塬战国墓葬,则代表着西戎文化的隐形血脉。墓葬中出土的戎人马车,似乎让我们听到戎人血脉里奔腾着马蹄的声音……“让文物活起来”,2022年9月14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严格依照

  • 春秋末期,楚国为何差点被灭国?后世史官:这对楚国其实是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位客人名叫申包胥,他是楚国的一个大臣。就在申包胥来到秦国之前,楚国那边刚刚发生了一场剧变:以兵圣孙武为首的吴国,五战五胜,从吴楚两国边境,一口气攻入楚国腹地,最后更是攻占了楚国王都。此时的楚国,显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如果继续打下去,楚国铁定会被灭国。要是那样的话,后来也就没有什么

  • 战国时期的燕国,巅峰时期到底有多强盛?差点把齐国打到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时刚刚登基的燕国国君燕昭王,向国内著名的大贤者郭隗求教,如何才能为燕国招揽优秀的人才,让燕国强大起来。对于燕昭王的这个问题,郭隗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就是说,以前有位国王想买千里马,但是又不知道去哪里买。后来,有个人主动跑来,说自己有路子,然后

  • 三国第一纵横家,最早预见三国鼎立,孙权说他比苏秦张仪还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带着残兵败将在汉津与关羽水军会和了。我们都知道,战船的速度比步兵要快很多,又时为秋天,秋水上涨,船速更快,顺水而下,船速能达到120里到140里,比刘备步兵带着老百姓一起走的蜗牛速度要快上十倍,而从襄阳到汉津的水路,最多只比陆路远一倍,为何两支部队能在汉津汇合呢?[var1]刘备

  • 刺客荆轲之谜:他没打算杀掉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刺秦的故事妇孺皆知。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委托,企图暗杀秦王,但以失败告终。《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和卷八十六《刺客列传》分别从秦王和刺客荆轲的角度记述了这一事件。特别是在《刺客列传》中,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著名刺客之一被列在最后。此外,《战国策·燕策》有一段与

  • 吴国夫差矛、越国勾践剑,怎么会出现在楚国墓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夫差矛和勾践剑,分别是吴越两国的神兵利器。有意思的是,这两件兵器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山和望山的楚墓,两墓相距不过两千米。曾经在历史叱咤风云的两件顶级兵器,最终出现在楚国,着实令人费解。1965年冬天,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

  • 秦王要吃公鸡蛋,下令大臣三天找到,大臣7岁孙子:这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皇帝有时候也会出幺蛾子,提一些不合逻辑、根本做不到的事,故意为难大臣,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大臣们的应变能力了。比如,秦王就曾提过一个极其无理的要求:他要吃公鸡蛋,给三天时间让大臣给他找到。否则,杀头、满门抄斩都是意料中的事。[var1] 摆明找茬 很明显,这是秦王在故意找茬,想处罚某个臣子,不过这个

  • 都是秦晋燕赵魏楚争霸,为何春秋战国走向统一,东晋十六国走向对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和东晋十六国时期均出现了秦晋燕赵魏楚等各国争霸,但最终春秋战国由秦国一统,而东晋十六国却走向南北朝对峙。本文尝试换一种角度重新梳理历史来探究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壹春秋战国秦晋麻隧之战、燕赵鄗代之战秦魏阴晋之战、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与救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