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执法“水镜无私”

诸葛亮执法“水镜无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262 更新时间:2024/2/10 6:36:45

从《三国志·李严传》看,李严的人品和犯罪事实清清楚楚,他卑鄙自私,贪婪自大,名利心重,对人苛刻,难于相处,对国家缺乏应有的忠诚度,受到惩处完全是咎由自取。相反,从诸葛亮对李严的惩处过程来看,诸葛亮真正做到了“水镜无私”。正如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所说,“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即水平正,歪斜的物体就会以此为准,镜明亮,丑陋的人面对它也不会发怒。水平、镜明,所以能使万物无怨恨,原因是“水镜无私”。诸葛亮善于运用刑罚,自秦、汉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人。

先来客观分析一下李严被刘备托孤的情况。《李严传》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先主传》载:“先主病笃,讬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综上可以看出,刘备托孤的人事安排确实是“亮正严副”,刘备托孤之后,全权负责蜀汉的一直是诸葛亮,李严只是偏居一隅,事事都得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从来都没能与诸葛亮并列,也不能与诸葛亮相抗衡。

但是,李严却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与作用,总想利用“托孤大臣”的身份,为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李严传》载,“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即我与诸葛亮一同接受先主的嘱托,深忧责任重大,很想得到好的伙伴。强调自己与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透露出想拉拢孟达扩充实力,妄图与诸葛亮平起平坐,进而要地位要待遇之念。后来,随着蜀汉局势稳定下来,李严没有获得与诸葛亮相等的权势,随即心生怨恨,开始对诸葛亮不满,在策令上跟诸葛亮拧着干,有三件事最为严重:

一是诸葛亮逐渐掌控蜀汉全局之后,李严竟劝诸葛亮“加九锡”。“加九锡”是晋封为王之前的一个标志性步骤,是权臣明确表露篡位夺权决心的所谓“礼节”。诸葛亮当然对此无比反感,但他为团结蜀汉各方力量,还是忍了,只是对李严加以驳斥。李严同乡、尚书令陈震暗示其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认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表示对李严要安抚和褒奖,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二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派李严镇守汉中,李严不仅不去,还想让诸葛亮设立巴州,并且划五个郡给他,任命他为巴州刺史,企图独霸一方为大。诸葛亮驳回了李严的要求。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两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对人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借机要官,于是上表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答应退兵。当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以此推卸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诸葛亮将李严的前后文书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诸葛亮将上述事件上表刘禅,指出李严:“自从先帝去世后,李严所致力的是扩充自家的财产,喜欢施小恩小惠,安身求名,不忧虑国家的事情……允许其滞留下去而不予解决,可能会招致严重后果。”于是,罢免李严的一切职务,作为平常百姓迁至梓潼郡。

诸葛亮对于李严的处罚,真可谓“水镜无私”。

一是处罚适中,不偏不倚。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是蜀国的既定国策,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凡危害北伐大业的人,都必将受到严厉惩处。马谡失守街亭,造成蜀军溃败,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李严谎报军情,导致蜀军无奈撤回,在之前诸葛亮的四次北伐当中,此役战果最为显著,却硬是叫李严给毁掉了。但考虑到李严的行为,还没有像马谡那样造成蜀军溃败与重大损失,另外,李严毕竟是刘备指定的副托孤大臣,处罚过重不利于团结,诸葛亮便没有要李严的命,只是将其削职为民予以流放。

二是不搞株连,罚赏分明。按理说,根据李严所犯罪行,诛杀李严及其九族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诸葛亮不仅留了李严一命,更没有为难他的族人,还破例升了李严的儿子李丰的官职,任命其为江州都督,实际上就是继承了李严原来的官职。实践证明李丰还是十分称职的。诸葛亮不是出以公心如何能做到如此!

三是执法有情,受罚者不怨。诸葛亮处理完李严一案后,还给李丰写了长信,希望李丰宽慰父亲要经常反省,这样失去的官位还可以复得,鼓励李丰专心为蜀汉效力。信的最后,诸葛亮深情写道,“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正如清代李光地《榕村语录》所讲,“武侯立法甚严,自律极谨,而权于人情,又极宽明,是为情面即直说,无复遮护。”李丰将这信交给其父,李严从中看到诸葛亮的诚意,终于理解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心中燃起了会再被起用的希望。以致后来,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病逝时,悲叹再也没有如诸葛亮这样有胸怀和诚意的人了,自己从此失去被起用的机会,竟激愤发病而死。宋代苏辙读到《蜀志》中这段时,很是感慨,写道:“夫为天下国家,惟刚者能守其法,而公者能以刚服天下。”他认为武侯是公和刚相与并行的典范,所以能深服天下之众。

贾律师工作室电话:1380 290 3076微信号:jialawyer518; QQ:2479 896 739

更多精彩,请点击标题下微信号 “jialawyer2000加关注,即可查阅第1-199期文章。(关注之后回复前面的数字查看,限第1-199期。第200期以后需手动翻看。)

例如:回复23,就能查看《知假买假,受法律保护》、《春节坐火车防扒秘笈》。

7.如何有效控制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

9.一房二卖的法律处理

12.劝酒,当心承担法律责任

15.陪姐姐捉奸踢伤小三的法律责任

21.二手房买卖中的风险控制

26.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

35.学校对学生的赔偿责任

40.卖淫女是否有临时拒绝交易的权利

64.新公司法权威解读

78.抢回自己输掉的钱,是否构成犯罪

176.律师解读《婚姻法》新规之下的结婚购房全攻略

217.车辆保险理赔,若干经典案例

370.六十年来的中国性史

全部文章的目录,详见第二篇文章“贾律师工作室总目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赵云被排在了五虎将最后,科学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史书上面,我们能找到最接近的概念,其实是陈寿他在三国志里,把前面提到的五个人物合并在一起做成列传,不过和小说里面的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他把赵云放在了最后,变成关张马黄赵。很多人就怀疑,难道以赵云他从年轻就追随刘备,数次帮他抢救妻儿,协助诸葛亮北伐的功劳,还不够资格去挑战蜀汉五虎将第一名的地位吗?今

  • 司马懿这五句话,听懂两句都够用一生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你的日积月累,早晚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01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在曹叡(ruì)死后,曹爽嚣张跋扈,独断专权,一手操纵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其实是架空了他在朝堂的控制权。面对曹爽种种咄咄逼人的行径,司马懿的学生钟会上门劝他:“老师,你就甘于这坐而论道的太傅之位吗?”钟会的劝告

  • 史说三国:三四六 司马二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王元姬(217年-268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王元姬出身于东海书香门第的王氏,祖父王朗、父亲王肃都是著名的经学家,王朗官至司徒,封兰陵侯,王肃为中领军,袭封兰陵侯。王元姬八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尤其精通丧服礼仪,只要是有文义的,看了一遍,一定能记在心中。九岁时,遇到母亲羊氏

  • 为何曹丕只活了40岁,看看曹操死后他都干了什么?色是一把刮骨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后人就其在曹操死后的行事风格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色是刮骨刀,美人乡是英雄冢,古人诚不欺我。 曹丕功绩 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禅让得来的帝位,大都不被别人认可,原因就在于禅让的过程之中,带有一丝强迫性。当正统转化为非正统,后人自然不会接受。可要说道曹丕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功绩,还真就比已经名存实亡的汉

  • 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神”的七大人物,诸葛亮未进前五,第一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句诗出处不一样,却能和谐地用在一处。人生当如意时,真是给个神仙也不换。不过人与神仙,从来都不对等,换自然是换不了的。那么就中国古代历史诸多传奇人物而言,“最接近神”的七大人物,分别是谁呢?连诸葛亮都不在前五的话,谁又会是第一? 第七位: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智谋团中,

  • 掌权之后的董卓,究竟荒唐到何种地步,当时的女性又是多么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而董卓的进京也为后来的三国乱世,拉开了序幕。而真正历史上的董卓,他的一生其实远比小说还要精彩。年轻时的董卓,是个骁勇的武士,史书也记载他,臂力过人,左右驰射,在羌人中少有对手。甚至还“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是个行侠仗义的勇武之人。但京都繁

  • 东汉风云:刘英觊觎神器牵连甚广,寒朗入阙复陈为冤辨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广陵王刘荆自奉诏还国后,仍然怀着异图暗中引入术士,屡与谋议,且日望西羌有变,可借防边为名,称兵构乱。事为汉明帝所闻,特将他徙封荆地。刘荆越加恚恨,至年已三十,召相工入语:“我貌类先帝,先帝三十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岁,可起兵否?”相工支吾对付,一经趋出,便向地方官报明。地方官当即奏闻,朝廷派遣使者责

  • 智取庐江:曹操的老朋友刘勋拥兵数万,孙策如何轻松将他击溃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15袁术之死让东南局势更为明朗,这一集团很快分崩离析,最终为孙曹两家所瓜分。而作为袁术余部,这些人也必须为了自己的前途做出决断,尽快选边站队。相比起来,曹操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一是天子在他手里,占据着大义名分,第二他的实力也比孙策更强大。因此那些有名望的人,比如

  • 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杀华佗?三国志和后汉书给出真相,曹操是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统治者对中医相当的重视,但在世人眼中,终究比不上读书仕官一流。即使如此,还是诞生了很多的名医,他们所创造完善的中医,一直是我国的瑰宝。我们耳熟能详的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以他们丰厚的理论与经验,不断完善着中医。但至今我们仍在震撼,在三国时期,华佗便勇于于使用外科手术,他的麻沸散更

  • 史说三国:三四七 魏吴交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为表示魏国的诚信,魏朝廷承诺,如果他们有家人在魏国的,完全可听任他们相随而去,回不回魏国,也由他们自行决定。司马昭还给吴帝孙皓写信,说明国事形势,晓谕祸福的道理。吴元兴二年、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吴帝孙皓派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皓,与徐绍、孙彧一起去魏国,进见魏元帝曹奂。吴使带去了孙皓写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