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六世而得天下的秦国为何二世而亡?详解成也法制败也法制的秦朝

历六世而得天下的秦国为何二世而亡?详解成也法制败也法制的秦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014 更新时间:2024/1/23 8:43:04

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一句话是:秦历六世而得天下,为何却二世而亡?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秦国因法制而强,那是因为秦国当时的法制是专为战时而量身定做的,人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对外的战争中去,国家以军功立国,百姓以军功上位,这种情况下的秦国百姓,打起仗来自然是嗷嗷叫。

但是六国被灭以后,全国实现了统一,仗没得打了,百姓心里就会有一种虚空,只剩下遵守酷法了,而少了内心遵守酷法的力量源泉,再加上六国百姓又不适应秦国的那种战时法制性社会,野心者一旦起事,对百姓一顿忽悠,加上百姓心里的那种虚空,盼望仁政的心理,自然就会响者云集。

[var1]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对民众的愚弄,而是一句颠扑不破的至理箴言,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站在民心所向的基础上得到天下的,三国时期的刘备,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元朝末年的朱元璋,无一例外。

秦国统一天下后,他没有及时的从战时法制国家过渡到和平法制国家,百姓的心理预期没了,但是还得遵守严酷的秦法,这就失去了民心支持的基础,从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一切秦法,只对百姓约法三章,而秦人无不弹冠相庆就可见一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圣王之道,一取一予。

[var1]

统一后的秦国只剩下了从百姓身上的取,而没有了他战时对百姓的予,这个人性的平衡就已经被打破了,所以战后的秦法,已经失去了民心支持的力量。

黑色裂变里面,商鞅曾经对秦孝公说过,这时的秦法是建立在战时的基础上,秦国一旦统一,战时的法律就要转换为和平的法律,从而走向盛世。

秦始皇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对战时和战后进行及时的转换,所以才会留下这个巨大的隐患,但是秦始皇绝对意识到了战时秦法的弊端和危害,他是想把这个任务交由扶苏来完成,把他派到蒙恬那里去修筑长城,就是给他上的跟实践相结合的第一堂课程。

[var1]

只能说扶苏之死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当然,秦国当时灭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赵高胡亥的乱政,相信没有他们二人,帝国由扶苏接班后,天下将会提前二十多年进入汉文帝时期,直接跃过汉武帝时期,真如那样将会是中国民族的骄傲和灵魂。

个人愚见,不管是从秦汉开始,还是经过后世两千多年的社会演变,古今中外,都始终坚持的是法制本位治国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一种,中国两千年后世皆尊秦法的说法。

因为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人性贪婪和趋利避害的一面就会没有任何的约束性,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重新回到秦国商鞅变法之前的老路子上去:民不知法,民不畏法,民不守法。

[var1]

在这种前提下,仅仅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是苍白无力的,国家的生产力、号召力,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要知道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一直是甘龙主政,而甘龙就是彻头彻尾的儒家派,这样的学派,在大争之世是根本不足以强国的,说白了,大争之世,争的是狼性,争的是激发性,而不是儒家的愚民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对儒家一派的总结,说到底就是愚民,是一种虚伪做作。

但是儒法也有其正向的一面,就是贤良恭俭让。当商鞅的酷法论根深蒂固的时候,当人们向往的美德忽然有一天又再次出现的时候,人们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我们的世界不应该只有酷法,还应该有美德,有亲情之间的相亲和相爱。”

[var1]

当时在战时,人们的注意力都在种地、打仗、立功,顾不上想别的,对于人性之间的美好,就全部忽视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战争结束了,和平的时期到来了,人们的神经也不再紧绷了,这个时候,围绕着种地、打仗、立功、遵守酷法的铁四角平衡已经被打破,只剩下了干苦力和遵守酷法。

闲暇之余,那份久违的爱情、亲情、仁义、恭顺等就会在人们心理开始生根发芽,但是人们想要的这些,国家一样都给不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抱怨了,开始心生不满了。

而当时秦国的法律缺的正好就是人性向往美好的一面,秦法只是最大限度的做到了限制人性的恶,却没有无限放大人性的善,而这个善,就是儒家所大力提倡的,也是汉朝廷所积极推广的。

[var1]

这个时候的儒家自然就开始大行其道,刘邦当年进入咸阳为什么要废除其它秦法,只跟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就是因为刘邦看懂了这一点,看懂了百姓心中的向往。

约法三章是为了让百姓不忘法,从而守法、畏法,;废除其它秦法是为了顺应百姓心中所想,所以刘邦在进入关中以后的这一道命令,就为他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基本盘,后来楚汉争霸的时候,无论刘邦怎么输,只要他还活着,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为什么?因为民心所向,因为他身后的靠山是百姓,有了百姓就意味着有了永不枯竭的兵员。

[var1]

项羽对咸阳进行屠城的残暴行为,就如同战时严苛的秦法,他逆反了百姓心理的预期,故而他只需要败一次,就意味着他永远的失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只有最适合当时特定环境的因素,才能够生存并发扬壮大。

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强大不?绝对强大,那他为什么灭亡了?就因为他们不适应大自然的环境,所以自生自灭。

[var1]

同理,当时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强大不?对山东六国以一敌六并战而灭之;蒙恬率领的大秦铁骑,跟长于野战的匈奴兵进行了一次旷野上的强悍对决,一战就将他们逐往北疆,终秦一世,再不敢西向以进关中,这种战斗力绝对爆表。

什么三国时期曹操帐下的虎豹骑,刘备手里的白眊兵,隋朝末年李世民麾下的玄甲兵,跟曾经的大秦铁骑比起来,不过是繁星皓月、沧海之流。

但是秦国为什么还是亡了?就因为秦国当时的法律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国势。

[var1]

这时的汉朝应时而生,纵使初期的西汉很弱小,只能依靠跟匈奴的联姻换取长治久安,但是人家符合当时普天臣民的心中所想和利益。

一言以蔽之,多年战乱后的人民,渴望和平、渴望文治、更渴望美好,这个只有儒家是最适合的。

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的适者就是儒家,以法律制民,以道德化民,就是西汉王朝的两把双刃剑,也是这种“双剑齐下”的国策,才能广布上下人心四百年不坠的大汉基业,后世王朝也是吸取到了秦朝和汉朝的经验,所以才会选择两者相结合,战时用法制,战后用文治。

[var1]

秦始皇也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有他后来对儒家士人的大殿问政,只是对于他这个信奉了一辈子法家的人来说,让他晚年改政,他有点下不去手,这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情怀的难以割舍和坚持。

况且,当时的秦朝还没有到非改不可的地步,留给扶苏来做这件事,一来可以让他有自己的功业,得到朝野臣民的真心拥戴;二来只有这样他的统治地位才能够稳固,不是什么事情都让他老子做完,这样不利于后代国君的统治;三来就是秦始皇的一点私心,我嬴政的儿子没有孬种,是我的儿子就自己做一番功绩出来。

[var1]

所以他只能把这个任务交给扶苏来完成,同样,如果秦始皇意识不到将来是儒家的天下,他就不会有什么后来的大殿问政,对于扶苏多次和他的政见不合(扶苏多次向秦始皇提到了必需得广施仁政),他也不可能宽恕扶苏,原因就在于,对于天下大势,秦始皇看的比谁都明白,而他迟迟不变法,放不下的不过是自己心中的那份执念,那份情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越王勾践剑深埋地下2500年,却毫无锈迹,究竟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而说起宝剑就不得不提起1965年出土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这把剑虽然在潮湿的墓穴中放置了2500年,但是保存的却非常好,几乎没有锈迹,这令见过无数珍宝的考古人员们都啧啧称奇,为什么会保存的如此完美?它运用了什么铸造工艺呢?[var1]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考古人员在湖北

  • 春秋战国最悲凉的士大夫,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数一数二的国家,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究其原因当然是秦国强大,加上计谋得当,分割瓦解对手,最终力压六雄。说到秦国,当初在战国七雄并不是最强者,秦孝公也看到了这一点,结果重用商鞅之策,实行变法,使秦国在七雄中得以迅速崛起。秦国的强大,对于其他国家是有威胁的

  • 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出土不久,为何扁鹊就被“踢”出了历史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扁鹊曾一度出现在了我们的教科书中,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后来竟然被“踢”出了历史题材,还是在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刚出土之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var1]历史上,关于扁鹊的记载十分模糊,生卒年不详,只知姬姓,秦氏,名越人,今河北沧州人。从为数不多的历史资料中可得知,扁鹊年轻的时候是一家旅馆的主管,后

  • 李斯本是一介小吏,他究竟是如何当上秦国丞相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李斯年轻的时候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但他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不愿意就此默默无闻。于是他便辞了官去了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李斯也是继承了这样的思想。学成后,他去了秦国。[var1]到了秦国他得到了丞相吕不韦的器重,又当上了秦国的小吏。那么这样和他年轻时没有什么两样,唯一好一

  • 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性格最暴烈的一个,也是成语最多的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之前曾经说过他靠着自己手下的“鸡鸣狗盗”总算是偷了袍子送人,跑出函谷关逃命。在“逃亡”之中,路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一听孟尝君路过,那可要好好款待一番,谁让咱们齐名呢,需要互相陪衬陪衬。于是便请他做客。[var1]战国四公子性格迥异,但都是广交豪杰之士这孟尝君田文的名声可是如雷贯耳,再加上赵国的平原君

  • 春秋是个实力说话的时代,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小国自有小国的难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郑国被秦、晋、楚欺负来欺负去,夹缝中求生,日子过得好不艰难。先是做楚国的小弟,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后,顺便把以前归附楚国的几个小国也纳入麾下,郑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又做了晋国的小弟。春秋是个实力说话的时代,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小国自有小国的难处啊,虽然现在有晋文公这么强大的靠山了,但是

  • 执政以宽还是严,从诸葛亮商鞅看古代国家危难之际的统治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如果能够宽严相济,不偏不倚,肯定是最美好的一种局面。但实际上,因为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点很难做到。另外,有许多人对于政策宽松的统治十分推崇,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宽松的统治不仅不利于国家稳定,还统治者自身及国

  • 陈厉公占卜儿子八代后天下无敌竟然应验,可孔子不愿意,关他啥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时间节点,从历史学的角度,其实没有精确的时间纪年,但却有明确的事件作为分水岭的,也就是说有标志性的事件,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般来说,我们都将“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开启战国时代的标志,但是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就是发生在齐国的“田氏代姜”。[var1]这两个故事我们其实并

  • 来自战国的实用策略:大可让秦一统六国,小可让你制衡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策略的提出范雎第一次见到秦王时,为了表示他的才能就提出了一个精妙的战争策略,这就是“远交近攻”的由来,他说:穰侯(当时秦国相国)越过韩、魏去打齐国,这个计策不好。派的部队少了,齐国没什么损失,派出的部队多了,反而会损害秦国本身。秦、韩、魏三国一起攻打齐国,我们想少出兵,让韩、魏多出兵,现

  • 君臣论功榜之第二榜:秦统一六国哪些文臣当入功绩榜,排名若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榜:文臣榜第一名:变法先驱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注明的政治家、改革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时期,他对秦国的政治和军事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废除了世袭贵族制度,改革了户籍制度,加强了秦国法律制度建设。在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的军事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