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因虎而兴,却因狼而亡的神秘部族:春秋初年楚国的实际掌控者

一个因虎而兴,却因狼而亡的神秘部族:春秋初年楚国的实际掌控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95 更新时间:2024/1/10 8:27:13

主笔:闲乐生

楚庄在问鼎中原后的第二年,便碰到了即位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若敖族叛乱。

这个若敖族我们前面已多次提到,这是一个在楚国执政了近百年的权臣家族,自公元前707年楚武王初设令尹,楚国历任六位君王十二位令尹,其中竟有九任出自若敖氏!所以此战相当关键,如果楚王战败,楚国从此将由贵族专权,最后如同晋国一样走分裂;而如果楚王战胜,则楚国将由此空前团结,走向霸业。究竟谁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呢?楚庄王不知道,若敖族的大家长斗越椒也不知道。

[var1]

说起斗越椒这个人,还有着不少的故事。咱们先从若敖族的源头说起。

若敖族最初源于春秋初年的楚国君主熊仪。“若”是地名,大概是熊仪即位前的封地;“敖”是楚语中的军事统帅,职位仅次于君主。熊仪为太子时,曾兼任统帅,故称“若敖”。熊仪即位为君时,楚国还未称王,人们便习惯性地依旧称他为若敖。

若敖曾在郧国(古国名,今湖北沔阳县一带)娶妻,生了个儿子叫斗伯比,斗伯比即以其父亲的称号若敖为氏,后因别封斗邑,故亦称斗氏。因为斗伯比的母亲是郧国国君之妹,所以常去郧国玩,玩着玩着,就跟他的表妹,也就是郧国国君的女儿玩过火了,竟然未婚生子,这私生子没名没份,郧国夫人不知如处理,干脆就派人把这个不明不白的外孙丢到荒无人烟的云梦泽里,让它自生自灭。

[var1]

一个幼弱的婴儿在到处是野兽的山林中如何生存,这不是自生,而是自灭啊,好狠心的外婆!好在这孩子命不该绝,他不但没有被野兽吃掉,还被一只母虎收养了。靠着虎乳的喂养,他竟坚强地活了下来!

这样又过了几年,有一次郧国国君去云梦泽打猎,发现了生活在虎群中的幼童,吓得跑了回来。郧国夫人大惊,觉得这孩子必非凡胎,便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了郧君,郧君感慨万千,连忙叫人把这个差点变成野人的小孩抱回来抚养,并让女儿与斗伯比补票结婚。楚国方言把乳汁叫做“榖”(音构),把老虎叫做“於菟”(音乌涂)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做斗榖於菟,字子(文通纹,即老胡身上的斑纹),也就时后来的楚国一代名相令尹子文了。这位子文,相当忠君爱国,据说当初楚国财政困难,子文竟“毁家纾难”,把全部的财产捐给国家,自己则不惜吃糠咽菜,因而深受历代楚人敬重,地位跟神差不多。

[var1]

人类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神判”,实际上即“图腾裁判”。凡未经修饰或省简过大之“图腾裁判”的神话,都极为可能包含有始祖族源因素,这个“斗榖於菟”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老虎正是古楚族在氏族时期的部落图腾之一,“斗榖於菟被老虎养大”这个不太可信的传说,正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现如今在青海一带还有“於菟”节,在这个节日上,人们扮成老虎祭祀祖先,或许这就是从古楚国传过去的。

古楚遗风,竟寻于今日之西北,我国文化之流传变迁,玄妙神奇,令人深思。

[var1]

[var1]

后来,子文的弟弟子良生了个儿子斗越椒,非常高兴,大摆酒宴,邀请若敖全族共同庆贺,不料子文一看这侄子,突然脸色大变,惊叫说:“弟弟啊,赶紧掐死你儿子吧!这个倒霉孩子,长得像熊,声音像狼,如果不杀他,日后一定会连累整个若敖族被灭。俗话说‘狼子野心’,此子即是狼,咱们不能养活它!”(成语“狼子野心”典出于此)

没错,是有句有俗话叫“狼子野心”,但也有句俗话叫“虎毒不食子”,要让子良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何况子文自己不也是老虎奶大的吗,有什么权力说别人!所以子良坚决不同意这么做。子文对此大为忧戚,临死之前,他把所有的若敖族人聚集在一起,哭着发表了自己的最后遗言:“如果越椒这个倒霉孩子一旦执政,大家一定要赶快收拾包袱跑路,否则的话,若敖族的鬼就要饿肚子了!”所谓若敖族的鬼指的就是他们的祖先,意思说斗越椒会让若敖整族灭绝,以至无人祭祀若敖祖先。成语“若敖之鬼”的典故就出于此处,意指某个家族因没有后代,而断了香火。我们可以这样造句:“儿子啊,你可是三代单传,再不娶媳妇给咱家生个大胖小子,咱家就要若敖之鬼了!”

当然,这个貌似神奇的故事很可能也是传说。谁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亲侄子长得像动物就要杀了他,特别是在人口资源极其珍贵的先秦时代,这么做简直就是疯癫。如果他真有此神奇预言能力,当初也不会将令尹之位让贤给惨败于城濮的弟弟子玉了。或许,强大而繁盛的若敖族最后竟被楚庄王灭族,人们在震惊之,总想为此找寻一些理由吧。否则,何以虎子受人敬仰,狼子却必死无疑呢?动物歧视啊!

那么,繁盛了近百年的若敖族,最后为何会遭受如此惨败呢?这却竟与楚庄王的神巫身份有关,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且听下回分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六世而得天下的秦国为何二世而亡?详解成也法制败也法制的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一句话是:秦历六世而得天下,为何却二世而亡?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国因法制而强,那是因为秦国当时的法制是专为战时而量身定做的,人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对外的战争中去,国家以军功立国,百姓以军功上位,这种情况下的秦国百姓,打起仗来自然是嗷嗷叫。但是六国被灭以后,全国实现了统一,

  • 越王勾践剑深埋地下2500年,却毫无锈迹,究竟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而说起宝剑就不得不提起1965年出土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这把剑虽然在潮湿的墓穴中放置了2500年,但是保存的却非常好,几乎没有锈迹,这令见过无数珍宝的考古人员们都啧啧称奇,为什么会保存的如此完美?它运用了什么铸造工艺呢?[var1]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考古人员在湖北

  • 春秋战国最悲凉的士大夫,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数一数二的国家,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究其原因当然是秦国强大,加上计谋得当,分割瓦解对手,最终力压六雄。说到秦国,当初在战国七雄并不是最强者,秦孝公也看到了这一点,结果重用商鞅之策,实行变法,使秦国在七雄中得以迅速崛起。秦国的强大,对于其他国家是有威胁的

  • 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出土不久,为何扁鹊就被“踢”出了历史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扁鹊曾一度出现在了我们的教科书中,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后来竟然被“踢”出了历史题材,还是在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刚出土之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var1]历史上,关于扁鹊的记载十分模糊,生卒年不详,只知姬姓,秦氏,名越人,今河北沧州人。从为数不多的历史资料中可得知,扁鹊年轻的时候是一家旅馆的主管,后

  • 李斯本是一介小吏,他究竟是如何当上秦国丞相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李斯年轻的时候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但他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不愿意就此默默无闻。于是他便辞了官去了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李斯也是继承了这样的思想。学成后,他去了秦国。[var1]到了秦国他得到了丞相吕不韦的器重,又当上了秦国的小吏。那么这样和他年轻时没有什么两样,唯一好一

  • 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性格最暴烈的一个,也是成语最多的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之前曾经说过他靠着自己手下的“鸡鸣狗盗”总算是偷了袍子送人,跑出函谷关逃命。在“逃亡”之中,路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一听孟尝君路过,那可要好好款待一番,谁让咱们齐名呢,需要互相陪衬陪衬。于是便请他做客。[var1]战国四公子性格迥异,但都是广交豪杰之士这孟尝君田文的名声可是如雷贯耳,再加上赵国的平原君

  • 春秋是个实力说话的时代,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小国自有小国的难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郑国被秦、晋、楚欺负来欺负去,夹缝中求生,日子过得好不艰难。先是做楚国的小弟,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后,顺便把以前归附楚国的几个小国也纳入麾下,郑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又做了晋国的小弟。春秋是个实力说话的时代,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小国自有小国的难处啊,虽然现在有晋文公这么强大的靠山了,但是

  • 执政以宽还是严,从诸葛亮商鞅看古代国家危难之际的统治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如果能够宽严相济,不偏不倚,肯定是最美好的一种局面。但实际上,因为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点很难做到。另外,有许多人对于政策宽松的统治十分推崇,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宽松的统治不仅不利于国家稳定,还统治者自身及国

  • 陈厉公占卜儿子八代后天下无敌竟然应验,可孔子不愿意,关他啥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时间节点,从历史学的角度,其实没有精确的时间纪年,但却有明确的事件作为分水岭的,也就是说有标志性的事件,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般来说,我们都将“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开启战国时代的标志,但是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就是发生在齐国的“田氏代姜”。[var1]这两个故事我们其实并

  • 来自战国的实用策略:大可让秦一统六国,小可让你制衡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策略的提出范雎第一次见到秦王时,为了表示他的才能就提出了一个精妙的战争策略,这就是“远交近攻”的由来,他说:穰侯(当时秦国相国)越过韩、魏去打齐国,这个计策不好。派的部队少了,齐国没什么损失,派出的部队多了,反而会损害秦国本身。秦、韩、魏三国一起攻打齐国,我们想少出兵,让韩、魏多出兵,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