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会搞混的状况还是比较少的,要知道古代的旗帜也分为好多种,其中级别最高的旗帜叫纛旗,这种旗帜在上面写的都是国号,例如蜀国出征打出来的纛旗就是“汉”,而魏国打出来的纛旗就是“魏”,一般这两面旗帜都在队伍的中间。
[var1]
而且这种旗帜的规格,高度都是所有旗帜中最大的,让人一眼看过去就能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部队。在纛旗之下的是帅旗,这面旗帜仅仅处在纛旗之下,旗帜上一般写的是出征主帅的名字,例如诸葛亮带兵出征,就写“诸葛”。
这种旗帜一般都会跟在主帅的身后,因为在战场上主帅的作用就是指挥全军作战,战士们看到显眼的帅旗,就能够迅速地接到主帅的指令进行变化。因为主帅一般很少上阵厮杀,所以旗兵的位置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var1]
除了这两种旗帜之外,就剩下将旗了,将旗就是跟着主帅出征的将领的旗帜。这样的旗帜上一般也写着姓氏,例如魏延就会写一个“魏”字,但是就算是魏延的将旗和魏国的纛旗字写的一样,也能够区分二者的区别。
第一点就是两者的大小是不同的,纛旗的规格要比将旗高上许多,第二点就是颜色不同,蜀国的旗帜和魏国的旗帜都是各自设计的,所以很少会出现旗帜颜色一致的情况。仅仅是这两点就已经足够区分两面旗帜了。
[var1]
而且将旗有时候还会在旗帜上写下自己的官职,最后在最下面写一个姓氏,例如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他的将旗上就会有这几行字,让人一眼就能知道他到底是谁。所以将旗和纛旗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弄混淆的概率也非常小。
再加上古人的这套旗帜用法也是经过长时间改良才得出的结果,如果他们设计的旗帜在战场上没办法起到识别敌我的作用,那么这种用法又怎么会在后世流传下来呢?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事情,我想古人们早就把这种方法更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