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在他的带领下,齐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在他的辅佐下,当时的经济军事都远远赶超了其他几个国家,一时风光无限。可是到了管仲死后,齐国就渐渐衰弱下去了,甚至最后的堂堂霸主齐桓公竟然是被活活饿死了。
[var1]
更悲剧的是,当年的霸主,被饿死以后,七十多天都没有人为他收尸,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管仲临死前已经预言到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并且也向齐桓公谏言了,但是为什么齐桓公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呢?
故事要从管仲病重,齐桓公探病时管仲的临终谏言说起。在管仲病重时,齐桓公前来探望,管仲自知自己时日无多,有些话必须得告诉齐桓公,哪怕齐桓公会不高兴,自己也要尽到臣子的本分。因为齐桓公平生有三大爱好,好色、好猎、好美食,所以就招来了三位奸佞之臣。这三位佞臣从齐桓公的爱好出发,一个劲儿的讨好,想要撺弄朝权。管仲在时,将他们盯得牢牢的,这三个人没能翻出什么大浪。
现在管仲病重,再也没有人能够看住这三个奸佞小人了,毕竟他们三个是齐桓公面前的红人。因此,卧榻上的管仲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齐桓公将这三个人赶出朝堂,以绝后患。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我死后,有几个奸佞之人一定要驱逐出朝廷,否则会有后患”。
[var1]
齐桓公问道:“哪几个人呢”?管仲说:“一个是美食专家易牙,此人可以为了迎合君王而杀其子,日后怎么可能爱君?一个是经常为主公物色美女竖刁,这个人为迎合君主而自宫,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指望他爱别人?一个是打猎高手开方,愿意舍弃千乘之国的太子来侍奉主公,所图又怎么不大?”
齐桓公听完管仲的解释后,也都一一承诺了,将这些人罢免了。只是过了不久,又觉得生活太过无趣,又将这几个人召回来了。管仲的好友鲍叔牙苦苦进谏,但是齐桓公最终不听,鲍叔牙不久也郁闷死了。鲍叔牙死后,这几个佞臣就完全没有了顾虑,几个人和长卫姬联合起来,欺负齐桓公已经年迈无力,开始操控齐国的国政大权。
曾是当年霸主齐桓公,晚年则被关在一个筑起高墙的宫室里,每天只有一个小窗口送饭,有时的饭都坏了也照样得吃,可怜当初的一个霸主混到连坐牢都不如的地步。这时的齐桓公心里可以说是悔得肠子都青了:管仲临终前的话,真的如同准确的“预言”,都怪自己没有太放在心上。如今,被这几个奸佞小人害成这个样子,真是悔恨已晚呀。
[var1]
因为整天被关在高墙宫室里,再加上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不久齐桓公就被折磨死了。这也就罢了,死了也没能得到安宁。六个儿子和那几个佞臣勾结在一起,相互残杀,齐桓公死后六七十天,尸体已经腐烂生蛆,却没有得到安葬。
最后还是国相管仲留了一手,就怕齐桓公没有杀那几个小人造成祸患,所以管仲生前就和宋襄公有过嘱托,说如果日后有变,一定要答应公子昭的请求,讨伐齐国,杀了那几个佞臣。重义气的宋襄公最终帮着齐国的公子昭平定了齐国的这场内部骚乱。
[var1]
管仲之才不得不让后世之人景仰,齐桓公晚年的凄惨也让人无不叹息。如果当年齐桓公能够将管仲的话牢记在心上,能够接受鲍叔牙的进谏,那么也不至于晚年落了个被饿死的下场,也正是没有听从管仲的话,使得曾经称霸春秋的齐国,国力渐渐的衰弱下去,被另一个霸主晋文公所替代。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愿后来的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警示自己,对于那些口蜜腹剑的小人,一定要远离,亲贤远佞,不但适用于君王,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交友和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