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时期的一场军事壮举:成化犁庭,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朝时期的一场军事壮举:成化犁庭,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587 更新时间:2024/1/3 19:47:47

成化,即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的年号;犁庭,“犁”为动词,即为犁平和扫荡之意;“庭”,则为龙庭,指的是古代匈奴的统治中心。《汉书》中记载:“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所以,通过这样的简单剖析,我们大致可以得知,所谓“成化犁庭”,他指的是明朝时期对于关外少数民族部落的一场军事行动。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请听笔者细细道来。

成化犁庭之背景:关外少数民族部落的崛起,成为了大明的潜在威胁

英宗时期,明朝的军事实力受到了重创导致明军对东北边境的辽西地带管控松懈了不少,女真部落也在这一时期羽翼丰满,当时女真的首领就是爱新觉罗·董山。

由于明军对这一地区放松了管理也造成蒙古部落对这一地带的势力日益渗透,辽西地区也只有通过锦州这一狭长的防线与朝廷取得联系。

成化之后,明朝开始不断扩充军力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因此当时的女真也就是爱新觉罗其实也是大明的臣民,不过成化时期,大明朝为了遏制女真部落的经济发展企图瓦解女真部落爱新觉罗势力,就经常在贸易上为难女真。

在成化时期,由于朝廷对女真过度打压封锁经济,所以当时上台的爱新觉罗·董山就出了奇招。这也就是为何明朝会出现犁庭事件。

成化犁庭之始末:一场大明对外的军事壮举

明朝可以说是所有朝代中比较硬气的朝代,在朱元璋定下严格的祖训之后,明朝历代帝王都是秉持着“不割地、不赔款、不妥协”的祖训,对领土是寸土不让,所以明朝的历代帝王基本上都会在成年之后亲自率兵收回失地,包括这位在历史上功过存在争议的宪宗也是如此。

朱见深的父亲也就是朱祁镇在阉人王振的诱导下亲子出兵瓦剌,后兵败被俘,回到明之后又被囚禁几年,后在部分将领以及太监的支持下顺利复位。之后朱见深继位,他登基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朱祁钰于谦平反。

宪宗为了恢复明朝的根基,在全国范围内减赋,从而迎来了短暂的太平盛世,可是这时北方少数民族包括瓦剌和女真族也迅速壮大起来,让宪宗很是担忧,为此宪宗开始加强军事建设,几次对外用兵,在几次用兵中极大的打击了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尤其是女真族。在当时是有效的维护了边境的稳定和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宪宗分别在公元1467年和1479年对女真族用兵,而且规模都挺大的,而这两次用兵也是所有战役中最为有成效的。

那么宪宗在位时期对女真大量用兵与我们所说的犁庭事件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犁庭是什么意思。

综合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解释,所谓的成化犁庭其实是在明朝成化时期发生的主要针对东北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的事件。也就是说事件的主要人物就是以朱见深和以董山为首的势力长期进行斗争的从而形成犁庭。

当时董山认为自己是大明朝的子民,就应该得到救济和互开贸易,可是朝廷不给吃穿,自己总不能饿死,所以就想到了去抢。于是就出现了1466年的三道关事件,三道关是女真部落与明朝之前的一道屏障,董山入侵三道关并且占领了这一地区,也准备给刚刚登基的新帝朱见深一份特殊的礼物,让董山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新帝也是不好惹的。

董山由于趁着朱见深刚登基,所以明军没有机会去收拾,导致女真大举入侵在短时间内就攻破宁远等军事重镇,之后董山对大明的势力范围进行烧杀抢掠,死亡多达10万多人。

董山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刚刚登基的朱见深,朱见深是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皇帝,早在年轻时就两次被废黜,也亲眼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本瓦剌所俘,所以知道受到屈辱的滋味,得知董山不断入侵,十分气氛,随即召开了廷议,结果是主张议和的大臣获胜。

宪宗十分不满,恼怒之下将主和派的大臣下狱问罪,就这样犁庭事件开始了。犁庭的高潮其实是从宪宗的“兵分三路,朝鲜夹击”这一军事策略实施开始的。1467年,宪宗下令让明军采取打秋风的军事模式,这一模式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是萨尔浒的套路,也正因为这一套路让女真部落节节败退,明军打的董山无还手之力。

尽管明军打败董山,可是宪宗还是不解气,直到明军一直攻入董山的老巢,并且在一个月内不断对董山的老巢实行残酷的围剿,在历史上,很多学者也认为此次围剿对于女真的有些过分。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明军一共将女真斩首1700多人,后来有明军记述当时女真人的血血流成河,而董山本人也被明军俘获,不仅如此,整个建州三卫的人都几乎被杀光,被杀的人占建州的总人数三分之一。

因此史学界也对宪宗的这一做法表示有些过分,甚至是对其谴责,后世对宪宗也是有褒有贬。而实际上有学者认为宪宗当时的做法完全是为了震慑辽东尤其是震慑蒙古等部落,后来,宪宗的这一做法也确实起到了震慑的作用。

当时在民间有一个说法,“焚荡殆尽,部落残破”,这意思就是说建州的部落几乎遭到了亡族灭种,这个说法其实也不夸张,确实,当时的建州是达到了被灭种的地步。

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为成化犁庭,这个历史事件也合乎“犁庭”之意,犁庭本意就是彻底扫荡的意思,而朱见深的这一做法在当时来说完全有朱元璋子孙后代的气概。

明朝经历过这次大规模对部落的扫荡之后,一时之间辽东地区也稳定了不少,也起到了震慑蒙古部落的作用,

之后明朝直到萨尔浒战役之前都没有再饱受北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如此一来当时明朝也就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对付盘踞在北方的蒙古势力了。

不过不到十年,女真部落又开始以各种理由侵扰边境,这次让朱见深十分更加震怒,认为女真死不悔改,就下令让明军大规模进攻女真,当时朝廷派大太监汪直率军前往。

这次围剿也和前次一样重创了女真,当时俘获了不少女真人,也斩杀了不少。在遭到了两次重创之后,女真部落也安静了许多,历史上将这两次围剿建州部落合称为“成化犁庭”。

此外,在之前还有一次,加起来一共是三次打击女真部落。女真也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蹶不振,直到后来上台的努尔哈赤,在努尔哈赤上台之初,明朝的军事力量由于没落,而不再像宪宗当年,明朝在对女真部落的两次大规模扫荡中,可以说也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

在很多人看来,宪宗所进行的几次扫荡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真正的做到了建州三卫寸草不生。明朝在经历了与瓦剌对战的土木堡之变之后就再没有其他较大的军事行动,也没有什么成功的壮举,而在成化,对女真大规模用兵,可以说算是历史上的一次维护边疆稳定的壮举。

结论:

所谓的成化犁庭其实是指朱见深对女真部落两次大规模用兵,重创女真,以至于维护了建州三卫100多年的稳定。它属于历史上与少数民族之间对战的一场军事壮举。

更多文章

  • 明朝朱元璋墓地,位置就在明孝陵,偏偏没人敢盗,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墓明孝陵讲解,朱元璋之墓为什么叫明孝陵,朱元璋的明孝陵有没有被盗

    这个地方,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的合葬墓穴,也是南京市的唯一文化遗产,要说帝王的墓地,那些盗墓者可是觊觎不已,不过这个明孝陵,却相对来说保存的很完整。说起这个朱元璋,他开创了明朝,公元1368年的时候,成为了信任皇帝,当时是在南京称王,于是在他去世之后,也想留在南京,于是明孝陵就定址于南

  • 一桩几只蛤蟆引出的谋杀亲夫案,这个明朝奇闻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甘肃天水女子出轨邻居谋杀亲夫,陈艳娇谋杀亲夫的新闻,女子勾结情夫谋杀亲夫

    禁蛙令是事情的起因明朝的西江地区,有一个吃蛙的习俗。当地人嗜蛙如命,甚至到了无蛙不欢的地步。因此,也催生了很多人以捕蛙为业。在金钱的诱惑下,当地的捕蛙人疯狂地捕蛙。新任的巡抚陈公上任后,对这种恶俗深恶痛绝,于是就对各州县发出檄文,禁止百姓捕蛙。但是政令下去后,石沉大海,当地人依然我行我素。陈公怒了,

  • 明定陵被挖掘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定陵万历皇帝尸骨去哪了,万历皇帝明定陵真实影像,烧万历尸骨的讲解员李亚娟

    定陵之所以被挖掘,只能是万历皇帝点儿背。本来“挖墓狂魔”郭沫是想挖掘秦始皇陵、武则天的乾陵以及明永乐皇帝的长陵的,然而他向相关部门申请,一直没有被批准。最后,在他各方努力下,他得以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定陵规模小,并有传言已经被盗掘,这才被批转)先练练手,积累一些挖掘皇陵的经验。于是,倒霉蛋万历皇

  • 皇帝赐给了宋江毒酒,却偏偏不敢动这个好汉,人家来头大皇帝怂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江被赐毒酒是皇帝默认的,皇帝对宋江的态度,皇帝知道宋江喝的是毒酒吗

    其实那些梁山好汉,都是被逼着上了梁山的,这些大家也都知道,大家自然是和政府有些仇恨的,他们并没有直接谋反,但也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意,说宋江是梁山的老大,但宋江也是毁掉梁山的人。当初为了向朝廷递投名状,他带着自己的兄弟,和方腊集团作战,其实朝廷也打的一手好算盘,这两个集团互相争斗,最后拼个你死我活,最

  • 朱元璋对此皇子最偏心,不仅封地最重要,还把皇宫赐给他当王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儿子封地一览表,湖南武冈有朱元璋子孙住的王府吗,朱元璋的燕王府在哪里

    大臣们对此心知肚明,没人公开说不(极少的敢言者也都获罪),于是分封诸子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对于这个重大事件,朱元璋颁布了一个正式的诏谕,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其后,幼年皇子长大后,又先后封王。从

  •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老家凤阳的百姓本应享福,为何却沦为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是不是四川凤阳的,朱元璋是徐州人还是凤阳人,朱元璋的陵墓 凤阳

    凤阳花鼓戏中说到凤阳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呢,自从朱元璋当了皇帝,这里就灾祸不断,不是水灾就是旱灾,有时还有蝗虫吃庄稼,弄得百姓饥饿难耐。那么凤阳百姓的苦难生活真的是因为朱元璋吗?有人说,这是真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更充盈一些,就把江南的有钱人家迁到凤阳,还不叫他们离开。过惯了优越生活

  •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外出游玩时裙子被风吹了起来,产生了一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被追赶时听见风吹,朱元璋皇后病死,朱元璋成语

    在他还是农民的时候,有一位结发妻子姓马,这位姑娘人也比较好,比较贤惠,没有嫌弃老朱出身贫贱,还和他好好的生活,照顾他,还在潘阳湖水战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首饰都当了,用来犒劳军队。当时她组织了不少的妇女,专门为了将士们缝补衣服,后来老朱当了皇帝也没有忘记自己妻子的好,马氏也就成为了马皇后,这位马皇后虽

  • 明太祖定下一个祖制,朱棣上台带头反对,后世皇帝个个置若罔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太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棣说过什么

    在大明《祖训》中,朱元璋对太监做了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而且朱元璋还在宫门中立下一块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是苦出身,得了天下后更是谨小慎微,生怕皇权被这些近侍所蚕食,所以他以史为鉴,提出了这种严厉防范措施,然而让朱

  • 宋太宗的两项科举改革措施,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可谓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太宗科举改革措施,宋太宗科举最新消息,宋太宗对待科举贡献

    宋太宗刚即位,就非常重视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他曾对宰相薛居正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拨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宋太宗头脑很清醒,明白科举及第者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就不错了。为此,他奉行广种薄收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科举取士制度。第一项

  • 为何明朝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清朝却能让蒙古服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对蒙古有什么政策,明朝后期对蒙古的评价,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游牧民族当中,蒙古的势力最为强大,自建国初期,蒙古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前后花了200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之后的大清则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征服了蒙古,即使后清时期局势动荡,这一局面也没有改变。游牧民族的三大先天优势为何游牧民族会给中原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困扰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