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对此皇子最偏心,不仅封地最重要,还把皇宫赐给他当王府

朱元璋对此皇子最偏心,不仅封地最重要,还把皇宫赐给他当王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79 更新时间:2024/1/20 13:24:22

大臣们对此心知肚明,没人公开说不(极少的敢言者也都获罪),于是分封诸子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对于这个重大事件,朱元璋颁布了一个正式的诏谕,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其后,幼年皇子长大后,又先后封王。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藩王主要有两类,一是封在腹地,二是封在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地位相当高。就是公、侯大臣进见亲王,也得伏地拜谒,无敢越礼。

不过话又说回来,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不可能个个都是虎子,有的争气有的不争气。在朱元璋眼中,四子朱棣和他最为类似,因此在分封的过程中,对朱棣就有所偏心,有意将他打造成大明第一藩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朱棣在凤阳体验生活后回到南京,不久受命就藩北平。朱元璋对他格外开恩,没有重新为他建造府邸,而是让他搬进了元朝的皇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制度,亲王是绝不能入住皇宫的,朱元璋此举引起了其他藩王的不满。

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特地告谕其他藩王,要他们不要和燕王攀比,因为燕王王府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其他藩王新建的府邸则要按章法行事。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朱棣是寄予厚望的。北平是元朝的都城,地理位置险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就藩在西安和太原,他们就藩的时间比朱棣还早两年,朱元璋没有让他们去北平,而是留给了燕王,这其中似乎寓有深意。

从朱元璋为诸王选的王妃来看,燕王妃是大明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而这种婚姻实质上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在这点上其他诸皇子都比不上燕王。朱元璋是有意让强强联合,这对朱棣以后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再从诸皇子的表现来看,燕王处处都表现出过人的能力,其他藩王与他相比则要逊色许多。燕王的二哥秦王,因为行为多有过失,屡次遭到朱元璋的训斥。后来朱元璋把他召到京城,准备废掉他,只是由于太子朱标的多方劝解,这才放过了秦王。

燕王的三哥晋王就藩于太原,他在就藩途中曾因小事把负责膳食的厨子鞭打了一顿。为此,朱元璋也是颁手书将其严厉训斥了一番。晋王性情骄纵,在他的封地经常干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有人告发他有篡位的意图,朱元璋听说后本想治罪,后来也是太子朱标极力周旋,才没有处罚他。

燕王的两位哥哥是如此模样,他的弟弟中也很少有争气的。好一点的喜欢吟诗诵词,差一点的就沉溺于酒色当中,时不时的耍耍枪棒,干些杀人犯法的勾当。还有一些藩王则渴望长生不老,和地方上一些方士混在一起,乱吃丹药。比起众兄弟来,燕王朱棣显然是一个佼佼者。

朱棣就藩北平后,北边的军务一直是徐达主持,岳父、女婿一度合作十分愉快。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后,朱棣便接手了北边的防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初,燕王接到朱元璋的命令,让他出兵征讨北元丞相咬住,以及平章乃儿不花,和燕王同时受命的还有晋王。

这一战中,燕王和晋王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燕王兵不血刃大获全胜,俘获了乃儿不花及其手下酋长、男女数万人,牛马无数,骆驼数千头。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对燕王的表现十分高兴。而晋王的表现却差多了,他还没看到敌人的踪影,燕王大获全胜的消息就已经传来,这让他感到羞愧难当。

正是这次征战胜利,展现出了燕王的军事才能,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良好开端。由于这次出征漠北获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燕王朱棣在众多兄弟中“藩王之首”的地位。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幸事,然而朱棣的成功,对于后来继位的建文帝来说,又是最大的不幸。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老家凤阳的百姓本应享福,为何却沦为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是不是四川凤阳的,朱元璋是徐州人还是凤阳人,朱元璋的陵墓 凤阳

    凤阳花鼓戏中说到凤阳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呢,自从朱元璋当了皇帝,这里就灾祸不断,不是水灾就是旱灾,有时还有蝗虫吃庄稼,弄得百姓饥饿难耐。那么凤阳百姓的苦难生活真的是因为朱元璋吗?有人说,这是真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更充盈一些,就把江南的有钱人家迁到凤阳,还不叫他们离开。过惯了优越生活

  •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外出游玩时裙子被风吹了起来,产生了一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被追赶时听见风吹,朱元璋皇后病死,朱元璋成语

    在他还是农民的时候,有一位结发妻子姓马,这位姑娘人也比较好,比较贤惠,没有嫌弃老朱出身贫贱,还和他好好的生活,照顾他,还在潘阳湖水战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首饰都当了,用来犒劳军队。当时她组织了不少的妇女,专门为了将士们缝补衣服,后来老朱当了皇帝也没有忘记自己妻子的好,马氏也就成为了马皇后,这位马皇后虽

  • 明太祖定下一个祖制,朱棣上台带头反对,后世皇帝个个置若罔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太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棣说过什么

    在大明《祖训》中,朱元璋对太监做了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而且朱元璋还在宫门中立下一块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是苦出身,得了天下后更是谨小慎微,生怕皇权被这些近侍所蚕食,所以他以史为鉴,提出了这种严厉防范措施,然而让朱

  • 宋太宗的两项科举改革措施,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可谓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太宗科举改革措施,宋太宗科举最新消息,宋太宗对待科举贡献

    宋太宗刚即位,就非常重视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他曾对宰相薛居正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拨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宋太宗头脑很清醒,明白科举及第者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就不错了。为此,他奉行广种薄收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科举取士制度。第一项

  • 为何明朝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清朝却能让蒙古服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对蒙古有什么政策,明朝后期对蒙古的评价,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游牧民族当中,蒙古的势力最为强大,自建国初期,蒙古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前后花了200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之后的大清则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征服了蒙古,即使后清时期局势动荡,这一局面也没有改变。游牧民族的三大先天优势为何游牧民族会给中原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困扰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

  • 刘伯温的儿子,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难受了一辈子,到死都不能忘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和刘伯温图片,刘伯温朱棣是一个时代吗,刘伯温死时朱棣多大

    这些老乡们逐渐以李善长为核心形成了淮西集团,势力很大,而刘基恰恰是和淮西集团对立的一帮官员的首领,所以必然会受到排挤和压制。刘基后来的很多主张不被朱元璋所采用,便告老还乡,远离政治中心。即便如此,刘基的结局也很惨,最终被胡惟庸所害。刘基是死了,不过他的声望还在,尤其是他的次子刘璟在后来的永乐朝还火了

  • 明朝贤内助皇后,关键时刻帮丈夫稳定天下,谥号比肩康熙原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皇后一览表,明朝最有心机的皇后,明朝最霸气的皇后是谁

    明成祖朱棣登基时国家内外一片混乱,他整日为政事忙得连好好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关键时刻必须要有人为他分忧。皇后徐氏看见丈夫如此辛苦自然是很心疼的,所以她就想尽方法的希望能为他减轻负担。她看见人民和士兵因为多年来的战乱生活的十分痛苦,为了重聚民心,她提出减少税收的国策,并且让朱棣广纳人才,哪怕是对待

  • 朱元璋改革六部时,朝廷中“尚书”泛滥,仅户部就有七个尚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6部尚书,朱元璋时期六部的主要人员,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清代的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有满汉之分,即一个部门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六部因此就有了12个尚书和24个侍郎。不过,在洪武年间的一段时期,大明的六部尚书人数更离谱,其时共有尚书27个,侍郎27个。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基本上也都是沿袭元代的行政建制

  • 北京烤鸭享誉世界,因名气大成为了一个行业,而祖师爷是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京烤鸭起源于600年前的明代,朱元璋烤鸭,最顶级的北京烤鸭

    明朝开国时,烤鸭刚进京时称“金陵片皮烤鸭”,到了清朝成为御膳食品,才被改为了“北京烤填鸭”,此后,民国出现了众多的烤鸭店,也因此形成烤鸭行业,而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原名朱重八,出身贫农,十几岁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从小就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到了皇觉寺后

  • 此人上疏翻朱元璋的旧账,朝臣认为必死无疑,可这回朱元璋认怂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老婆打朱元璋,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

    解缙是明初才子,恃才傲物,凡事总爱出头,与同僚朝臣关系不睦。当然他做得最过头的一件事就是公开替李善长鸣冤,这件事在明代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李善长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功臣,朱元璋曾把他比作汉之萧何。李善长当了几年的丞相,权势很大,而且还以他为首形成了淮系集团,相权与皇权发生了冲突。后来李善长的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