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老家凤阳的百姓本应享福,为何却沦为乞丐?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老家凤阳的百姓本应享福,为何却沦为乞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338 更新时间:2024/1/13 9:42:31

凤阳花鼓戏中说到凤阳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呢,自从朱元璋当了皇帝,这里就灾祸不断,不是水灾就是旱灾,有时还有蝗虫吃庄稼,弄得百姓饥饿难耐。那么凤阳百姓的苦难生活真的是因为朱元璋吗?有人说,这是真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更充盈一些,就把江南的有钱人家迁到凤阳,还不叫他们离开。过惯了优越生活的他们,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来到不熟悉的凤阳。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他们越发地想念故乡了,最后他们就假扮成乞丐,回到故土。看着已经被他人占领的宅子,想到无人祭扫的祖坟,他们知道这里已经不是他们离开之前的故乡了,于是又再次回到凤阳。就这样,凤阳原来的乞丐加上这些假扮的乞丐使得凤阳的乞丐是越来越多。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不仅是把有钱的人迁到了凤阳,包括犯了罪的,还有山西等地没有固定产业的人都被朱元璋送到了凤阳。可见,到凤阳的人不仅是富人,还有穷人。

难道凤阳这个地方穷,乞丐多都是朱元璋造成的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在《明史》里面有一段关于凤阳灾害的记载。在至正四年的时候,朱元璋家乡大旱,蝗灾四起,这里的百姓没饭吃,没药吃,死了好多人。在这时,朱元璋的一个亲人也去世了,没有埋葬的地方,正值苦恼之际,继祖给了朱元璋一块地方,这才埋了至亲。之后,朱元璋辗转到了黄觉寺做起了尚,还到合肥化缘。

在这个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凤阳这个地方在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就是灾祸不断。

在《元史五行志》中找到了凤阳多天灾的证据,这里面列出了各个时段凤阳发生的灾祸。在元朝时,凤阳叫钟离县,经有旱灾,饥荒,还有水灾,火灾。这些只是破坏力较大的灾难,更况那些发生过却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许多小灾小难。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凤阳不是一个好地方,但在生于这里长于这里的人而言,凤阳就是一个好地方。

写这篇章,就是想说明我们看待一件事情,应该多查查资料,这样才可以正确评论一个人。我们听到的凤阳花鼓中说自从有了朱皇帝,这里就灾祸不断。不能因为这一句就断定朱元璋和凤阳的灾荒有因果关系。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外出游玩时裙子被风吹了起来,产生了一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被追赶时听见风吹,朱元璋皇后病死,朱元璋成语

    在他还是农民的时候,有一位结发妻子姓马,这位姑娘人也比较好,比较贤惠,没有嫌弃老朱出身贫贱,还和他好好的生活,照顾他,还在潘阳湖水战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首饰都当了,用来犒劳军队。当时她组织了不少的妇女,专门为了将士们缝补衣服,后来老朱当了皇帝也没有忘记自己妻子的好,马氏也就成为了马皇后,这位马皇后虽

  • 明太祖定下一个祖制,朱棣上台带头反对,后世皇帝个个置若罔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太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棣说过什么

    在大明《祖训》中,朱元璋对太监做了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而且朱元璋还在宫门中立下一块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是苦出身,得了天下后更是谨小慎微,生怕皇权被这些近侍所蚕食,所以他以史为鉴,提出了这种严厉防范措施,然而让朱

  • 宋太宗的两项科举改革措施,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可谓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太宗科举改革措施,宋太宗科举最新消息,宋太宗对待科举贡献

    宋太宗刚即位,就非常重视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他曾对宰相薛居正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拨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宋太宗头脑很清醒,明白科举及第者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就不错了。为此,他奉行广种薄收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科举取士制度。第一项

  • 为何明朝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清朝却能让蒙古服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对蒙古有什么政策,明朝后期对蒙古的评价,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游牧民族当中,蒙古的势力最为强大,自建国初期,蒙古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前后花了200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之后的大清则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征服了蒙古,即使后清时期局势动荡,这一局面也没有改变。游牧民族的三大先天优势为何游牧民族会给中原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困扰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

  • 刘伯温的儿子,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难受了一辈子,到死都不能忘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和刘伯温图片,刘伯温朱棣是一个时代吗,刘伯温死时朱棣多大

    这些老乡们逐渐以李善长为核心形成了淮西集团,势力很大,而刘基恰恰是和淮西集团对立的一帮官员的首领,所以必然会受到排挤和压制。刘基后来的很多主张不被朱元璋所采用,便告老还乡,远离政治中心。即便如此,刘基的结局也很惨,最终被胡惟庸所害。刘基是死了,不过他的声望还在,尤其是他的次子刘璟在后来的永乐朝还火了

  • 明朝贤内助皇后,关键时刻帮丈夫稳定天下,谥号比肩康熙原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皇后一览表,明朝最有心机的皇后,明朝最霸气的皇后是谁

    明成祖朱棣登基时国家内外一片混乱,他整日为政事忙得连好好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关键时刻必须要有人为他分忧。皇后徐氏看见丈夫如此辛苦自然是很心疼的,所以她就想尽方法的希望能为他减轻负担。她看见人民和士兵因为多年来的战乱生活的十分痛苦,为了重聚民心,她提出减少税收的国策,并且让朱棣广纳人才,哪怕是对待

  • 朱元璋改革六部时,朝廷中“尚书”泛滥,仅户部就有七个尚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6部尚书,朱元璋时期六部的主要人员,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清代的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有满汉之分,即一个部门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六部因此就有了12个尚书和24个侍郎。不过,在洪武年间的一段时期,大明的六部尚书人数更离谱,其时共有尚书27个,侍郎27个。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基本上也都是沿袭元代的行政建制

  • 北京烤鸭享誉世界,因名气大成为了一个行业,而祖师爷是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京烤鸭起源于600年前的明代,朱元璋烤鸭,最顶级的北京烤鸭

    明朝开国时,烤鸭刚进京时称“金陵片皮烤鸭”,到了清朝成为御膳食品,才被改为了“北京烤填鸭”,此后,民国出现了众多的烤鸭店,也因此形成烤鸭行业,而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原名朱重八,出身贫农,十几岁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从小就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到了皇觉寺后

  • 此人上疏翻朱元璋的旧账,朝臣认为必死无疑,可这回朱元璋认怂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老婆打朱元璋,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

    解缙是明初才子,恃才傲物,凡事总爱出头,与同僚朝臣关系不睦。当然他做得最过头的一件事就是公开替李善长鸣冤,这件事在明代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李善长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功臣,朱元璋曾把他比作汉之萧何。李善长当了几年的丞相,权势很大,而且还以他为首形成了淮系集团,相权与皇权发生了冲突。后来李善长的同乡

  • 为什么明朝太监和宫女对食玩得很溜,而到了清朝就玩不下去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宫女太监老了最后都去哪了,后宫太监和宫女怎么相处,古代宫女被太监打

    何为对食呢?对食原义指搭伙做饭的意思,但后来被这些深宫的太监和宫女们给玩坏了。对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恋爱,可以是太监与宫女,也可以宫女与宫女(现在说法就是百合)。并且太监和宫女结成的对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形式——菜户,专指宦官与宫女的长久稳定恋爱关系,犹如夫妻。为何会产生对食呢?在古代,宫女、太监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