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祖训》中,朱元璋对太监做了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而且朱元璋还在宫门中立下一块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是苦出身,得了天下后更是谨小慎微,生怕皇权被这些近侍所蚕食,所以他以史为鉴,提出了这种严厉防范措施,然而让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历史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终明一代,阉患之乱,甚于前代,一直伴随着大明的覆灭。
正应了时下那句俗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和理想之间如此巨大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少人认为朱元璋的制度是好的,只是他的子孙后代执行出现了偏差,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分析起来,明代出现宦官专权这个结局几乎是铁定的,根本无法避免。
朱元璋定下的这个祖训,无论是政治架构、政治待遇等方面都严厉限制了太监参与政事,不给他们高级别的官职,不让他们兼任外廷官职,不让他们和外官来往,甚至用了“预者斩”这样的严刑峻法来威慑太监,可以说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足了工夫。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制度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是一种不符合当时政治、经济现实和社会规律之上的制度,所以它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朱元璋在位时,凭借自己的威望和严酷的手段,能够让这种制度不走样,但是后世皇帝却没有这个能力。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制度严重违背了人性,太监们牺牲了男人最宝贵的东西来伺候皇帝,而官却不过四品,月米不过一石,很显然太监们割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不可能只是为了四品小官和一石月米而去的,他们的理想必然要远远高于此。况且,太监作为皇帝朝夕相处的奴才,他们比谁都更能接触最高权力,仅仅靠吓唬人的祖制是很难奏效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朝廷大事都要皇帝一个人来负责,虽说皇权更为集中,但并不是每一位继任者都能像向朱元璋那样为大明江山不辞辛苦,而且事实上,朱元璋之后的大明皇帝,没有一位有他那个能力,就是想乾纲独断也办不到。因此,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力被稀释成两部分,一部分赋予了内阁,一部分赋予了司礼监。
退一步来说,假如明朝的皇帝都像朱元璋那么严酷,肯定会让太监怨声载道,合计起来对付皇帝,甚至还会威胁到皇帝的安全,别说是太监,就连嘉靖时代的宫女都不堪其苦,上演了一场宫廷变故,险些要了嘉靖皇帝的老命。
就拿朱棣来说,他登基称帝后,就利用郑和下西洋,哪一次不是带兵出使,因为对朱棣来说,巩固自己的皇位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他必须用太监来控制那些人心隔肚皮的外臣,用太监总比外臣要放心很多,虽然朱棣对太监的掌控还算成功,但无形之中也是破坏了朱元璋的祖训。
有了前车之鉴,后面的皇帝也就肆无忌惮,之后出现的王振、刘瑾这样的代表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大明最后一任皇帝,对魏忠贤恨之入骨,可是等他收拾完了魏忠贤后,最终还是顶不住回到了重用太监的老路上。
所以,一项制度的优劣并不在纸面上多么合理、多么先进、多么严密,关键还是要在乎现实的大环境,我们只能说朱元璋想的太简单、太完美,其实他的很多祖训有很多被后世皇帝视为耳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