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传统文化精华。
关注不迷路。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
从此之后,藩镇成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块心病,却始终无法根除。
很多人将安史之乱的缘由归结为唐玄宗的昏庸无能,选择安禄山镇边。
这不过是事后诸葛亮。
因为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安禄山是最佳人选。
安禄山狡猾归狡猾,却也实实在在有能力。
他至少会六种语言,而且能够安定当地的少数民族。
实际上,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前几年,就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帝国进行了战斗,结果不分胜负。
这一场战斗直接将唐朝的国内矛盾激化,而安禄山乘势而起。
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中央对地方采取的是安抚政策,只要表面上服从就可以。
即便如此,仍有有识之士,想要实现抱负,实现真正的统一。
就在唐顺宗继位之后,有一个叫王叔文的人,启动了变法,想要削弱藩镇实力,将兵权收归中央。
兵权是藩镇的命根子。
王叔文的提议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于是藩镇开始向唐朝中央施压,而王叔文的变法建议也没有得到朝中人士的赞同,结果失败了。
原本支持变法的唐顺宗只好禅位给儿子宪宗。
唐宪宗为了安抚内外大臣,就将支持王叔文的大臣们全部贬谪,其中有一个大家熟知的人——
他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员外司马,这是一个闲职。
柳宗元到任之后,由于是贬谪到此,自然不受待见,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无奈之下,柳宗元只好借住在佛寺,勉强度日。
有那么两句诗写得好: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柳宗元官场失意,只好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诗歌是痛苦的产物,柳宗元现存的五百多篇诗文中有一半以上创作于永州。
有了这个背景,就会对他的诗歌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在柳宗元所有的诗歌里面,最著名就是这首诗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表面意思是说:
大雪之后,天地白茫茫一片,既没有鸟的影子,也没有人的踪迹,只有一个老人穿着斗笠在垂钓。
这境界高吗?
当然高。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前两句铺陈得非常成功,大雪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再飞翔,人也不再外出。
这给人的感觉就是静的可怕。
这个时候环境越安静,不论看到什么,都会十分扎眼。
于是乎,一个垂钓的老者出现了。
这个老者到底怎么样呢?
实际上,整个环境就是老者内心情感的外化:
孤独、寂寥。
那么问题来了,老者是谁呢?
老者,其实就是柳宗元自己。
来到永州的柳宗元孤苦无依,但是仍旧坚定自己的信念,哪怕外面的风暴这样冷酷无情。
这首诗结合诗人的遭遇,诗中透露着侵入骨髓的孤独。说是写出孤独的至高境界,一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