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金朝殿前都点检司是什么官职?又有怎样的功能与影响

金朝殿前都点检司是什么官职?又有怎样的功能与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430 更新时间:2024/2/10 11:50:41

制度的运行离不开人,为维系殿前都点检司平稳运行,金朝殿前都点检司不仅在官吏构成方面具有特点,其内官员的迁转、吏员的选任与出职亦较有特色,同时,统治者还采取多重手段并用的方式来保持自身对殿前都点检司的管控。基于自身具备的职能以及发挥的作用,殿前都点检司在金代诸多领域产生一定影响。

一、金朝殿前都点检司的沿革

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建立金政权,至金哀宗身死蔡州城,金朝国祚大约一百二十年。在这段历史时期里,金朝政治体制几经变革:金太祖、太宗草创制度,金熙宗、海陵王进行较大规模改制,自金世宗以降,历任皇帝也均根据时代发展或统治需求调整制度。

金朝皇帝不断更定制度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为了使国家政治体制更利于维系自身统治。对于殿前都点检司而言,其并非由金朝首创,而是在充分汲取前朝制度基础上,结合女真旧制而形成的符合金朝自身需求的“新”机构。在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官制改革中,金朝殿前都点检司正式设立,并一直延续至金亡。

在金朝殿前都点检司存在的近一百年时间里,它大体经过正式设置、发展完善、又逐渐被破坏的变化过程。

(一)金朝殿前都点检司的渊源

一方面,金朝殿前都点检司及其下各衙署名号多是承自唐、辽制度,并尤以借鉴辽制为主。在职位名号方面,则是杂参唐、五代与辽、宋制度。

还需注意的是,金朝在取古之余也有创新,如金朝将在前朝隶属殿中省的尚厩、尚辇二局,门下省的符宝郎,卫尉寺的武库、武器二署均改隶殿前都点检司,这应是金熙宗天眷改制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从这一角度来看,视金朝殿前都点检司为杂糅前朝多职能部门而成的全新机构也不为过。

另一方面,以护卫、侍奉皇帝为核心职责的殿前都点检司亦有女真政权自身发展源头:自完颜氏整合女真诸部,女真内部阶级性逐步突出,以女真首领为核心的特权集团应运而生,相关服务人员早期由“近僚集团”兼任,并在金太宗朝后期渐趋专职化。

(二)金朝殿前都点检司的演变

金朝由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建立,并迅速统治中国北半部,可谓“其兴也勃焉”。金朝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消化大面积新占领土,离不开对前朝典章制度的大量吸收与改进。

金朝殿前都点检司在衙署、职位设置方面充分汲取上自盛唐、五代,下至辽、宋之经验,但其最终出现并成型同样离不开女真政权内部发展的沉淀与需求。改革旧制、强化君权的政治目标促使殿前都点检司在金熙宗朝正式设置。

经过自海陵王至卫绍王六十余年的不断调整损益,殿前都点检司在衙署、职位设置层面逐步得到完善,并自金世宗以降成为金朝禁卫体系的核心部分。但在爆发大规模对外战争的背景下,殿前都点检司亦与金朝其他机构一样,不断遭受破坏而逐渐偏离预定运行轨道,从而走向“非正常”状态,并随着金朝灭亡而彻底崩溃。

二、金朝殿前都点检司的职责

(一)军事职责

金熙宗设置殿前都点检司的初始目的——以之统辖侍卫力量,以备不。随着内部组织架构逐渐完善,殿前都点检司日益成为统领国家精锐武装之机构,因此在执掌宿卫、随驾扈从等军事职责外,殿前都点检司人员也时常担负为国戍边、征战等临时性军事使命。

(二)宫廷侍奉职责

侍奉宫廷是殿前都点检司,尤其是其下诸局署又一主要职责,内容主要包括掌管宫廷用品与皇家财产,各尽其责服侍皇室日常生活。

(三)政务职责

殿前都点检司人员在制度层面并无广泛的参政职权,但在实质政治运行中,作为皇帝御前机构,殿前都点检司的常态化差遣性的政务职责遍及朝廷内外,堪称金廷政治运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参政议事

殿前都点检司官员正式参与朝议在金朝前中期并不常见,一般在皇帝召百官集体议事时方可对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相对而言,殿前都点检司人员更多是在私下向皇帝阐明政见。除讨论国家政事外,殿前都点检司人员还针对内廷宫禁或与皇帝安全相关之事上言。

2、上传下达

作为守卫宫城、侍从皇帝的机构,殿前都点检司可谓联结外朝与内廷之枢纽,如近侍局便具有“承敕令,转进奏帖”的制度性职责,时人甚至以诗言近侍局“运动枢机真有道”。除近侍局人员外,其余殿前都点检司人员也承担沟通内外之责,或向各部门传达皇帝指令、或向皇帝转呈下情。

3、体察外事

殿前都点检司人员还经常代表皇帝巡行各地,与传谕不同,此类事务并不具备传达指令性质,而多是代表皇帝查访人才、稽查地方或访问民情。皇帝亦通过以殿前都点检司采访民间的方式,强化自身对朝野动态的了解,以适时作出应对之策。

(四)礼仪职责

作为以“尊天子”为设置目的之一的机构,殿前都点检司还承担一定礼仪职责。殿前都点检司下护卫与亲军均是皇帝仪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如大礼、大朝会、朔望常朝、行幸及郊庙祀享等国家礼仪活动中具有一定位置。殿前都点检司还是组织、参与朝廷礼仪活动的主要部门之一,以殿前都点检为首的各级殿前都点检司官吏在其中均充当特定角色。

归纳起来,其礼仪职责可分为四类:一是统筹、组织并安排护卫、亲军布置礼仪活动场所;二是作为各类仪卫的组成部分,如黄麾仗、大驾卤簿、常朝仪卫等,均以殿前都点检司人员为重要成员;三是通过掌物参与礼仪,如符宝郎奉宝,尚辇局进舆辇等;四是由殿前都点检司长贰官主导部分礼仪程序。

(五)交聘职责

金朝虽是用武得国,但金与周边各政权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是通过交聘形式进行往来。金朝遣使他国多有固定名目,如“贺生辰使”“贺正旦使”“横赐使”“报谕使”“吊祭使”“告丧使”等。

若无意外,金朝要定期、按时向其他政权派遣上述名目使臣,故亦称“常使”或“礼仪使”。金朝还有因事而置之使臣,一般称为“泛使”。殿前都点检司是参与金朝交聘的主要衙署,殿前都点检司官员经常临时充任上述各类名目使臣,拥有一定交聘职责。

(六)为皇帝处理特殊事务的职责

金朝皇帝常有较为重要或私密的事务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处理,于是便指使殿前都点检司人员代为执行。

纵观史料,金朝殿前都点检司职责并不局限于上述六方面,如亲军、护卫与诸局承应人还在科举方面承当相应职责。如此来看,无论是在制度层面,抑或皇帝临时差遣,殿前都点检司的职责都不可谓不复杂,作为长官,殿前都点检“总判司事”,更是责任重大,因而金世宗感叹“点检繁冗”不无道理。

三、殿前都点检司在金代的影响

金朝殿前都点检司自设置伊始便发挥作用,尤其殿前都点检司职责关联皇帝安全、职位任职者又多为宗室贵胄,因此其在有金一代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并因此具有一定地位。

总体看来,殿前都点检司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是金朝最具权势的内朝机构,因此殿前都点检司不仅在本职之外广泛参与金朝政治,对政局走向产生影响,其影响力还辐射到军事、交聘乃至经济等领域。

(一)殿前都点检司对金代政局的影响

1、殿前都点检司对皇权的维护

金熙宗设置殿前都点检司旨在加强禁卫力量、维护天子尊严,殿前都点检司很快便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金熙宗在位初期,以太宗子完颜宗磐为首的势力不仅与太祖子完颜宗干一系不和,还同力图改制的金熙宗有较深矛盾。

由于有殿前都点检护卫皇帝左右,宗室大臣的无礼行径得以被及时制止,皇帝威仪也因此得到保全。可见,殿前都点检司在建置伊始便起到平乱护君的作用。

殿前都点检司在金宣宗朝又多次扮演匡扶君主的角色,并尤以近侍局出力最多。殿前都点检司忠君护主的作用在金朝即将亡国之际亦未丧失。

2、殿前都点检司对皇权的威胁

虽然殿前都点检司在金熙宗前期堪称皇帝臂膀,但在金熙宗末年,殿前都点检司却站在皇帝对立面,不仅为叛臣大开方便之门,甚至还成为弑君主力。综合诸史记载,大兴国、仆散忽土与徒单阿里出虎等殿前都点检司人员在弑杀金熙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大兴国可谓弑君成败之关键。

(二)殿前都点检司对金代战争的影响

朝殿前都点检司人员频繁参与各类战争,并以其不俗战力在金中期的战争中屡立功勋。但卫绍王以降,金蒙战争全面爆发,随之金宣宗时代又“南开宋衅,西夏侮”,与地方民间武装也冲突不断,金军“兵力既分,功不补患”,使得包括殿前都点检司官吏在内的战斗人员大都无法在战争中再产生有利于金国的影响。

虽然殿前都点检司人员在金末战争中基本未有正面作为,但大量殿前都点检司人员在崔立事变、蒲察官奴之变与蔡州之战过程中或战死沙场、或自裁殉国,仍不失忠勇气节。由此可见,殿前都点检司虽已无法在金末扭转战争局势,但仍不失金朝皇帝最后防线之本色。

(三)殿前都点检司对金代交聘的影响

金朝殿前都点检司具备交聘职责,无论充任使臣,抑或接待外使,殿前都点检司人员均在参与交聘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并产生一定影响。

(四)殿前都点检司对金代经济的影响

殿前都点检司在经济层面产生影响亦因其作为以皇帝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机构,经常得到其他衙署不具备的额外恩赏,这也在特定情况下对金代经济造成一定负担。总体来看,殿前都点检司在金代经济中产生的影响虽利弊兼具,但相对而言,其对经济发展的破坏似更加明显。

结语

从职责范围视角来看,殿前都点检司堪称金朝最具权势的“内朝”机构。由于执掌皇帝护卫与亲军,殿前都点检司不仅是皇帝最重要与最后一道防线,亦是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宫廷机构。殿前都点检司是金朝政治制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人员具有国家官僚属性,但在身份上又多属于贵族在这种多重属性下,金朝殿前都点检司展现出诸多表相与特质。

更多文章

  • 北宋景德元宝当中的一个名誉品,四笔元如何辨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景德元宝值多少钱,景德元宝四笔版真假,景德元宝估值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我今天分享的这枚名誉品,其实也是很好区分的,主要看其中的一个字,只要它的笔画要比正常的景德元宝多上一笔,那么这个版别的景德元宝就是今天分享的这种稀少版别,不知道大家是否猜到了我说的是景德元宝当中的哪一种版别。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其实它就是景德元宝当中的四笔元,

  • 西南边陲:北宋对此持不暇远略之态,谨慎治南是其主流边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羁縻”一词首见于《史记》,出自《难蜀父老》之“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羁縻勿绝”一语道出对边疆四夷谨慎保守、不欲深治的态度。“羁縻”一词多次出现于宋代史料,常常用于南方边民的治理。任用土官、尊重俗法的政治统治相较西、北二边,不欲深治是北宋治理西南的主流倾向。不深治绝非不治,而是顺

  • 同为宋朝,为何如兰大婚之日所穿喜服不是红色,而是绿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应该都喜欢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但是真正看过原著的,却是少之又少。原著中会把个人人物的故事脉络讲的更细致,也能讲到一些平常剧中看不懂的疑问,就比如我看了之后心中有个疑问,为何明兰大婚当日穿的喜服居然是绿色的,一般不都是红色的吗?红色代表着喜庆和高贵,为啥如兰要穿绿色。带着这个疑

  • 朱元璋登基后,给自己挑了一个祖宗,还给神仙封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又名朱重八,据说因为在家里排行第八位,故有此名。朱元璋的童年很不幸,在他15岁的时候,家里人全饿死了,16岁在黄觉寺出家做和尚,后来被元兵逼得没有办法,只能开始反抗。25岁,朱元璋开始创业,打元兵,与张士诚、陈友谅共逐天下。到了40岁,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但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做了两

  • 大顺军东路军在李自成死后,联合南明抗清,遭受的待遇却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路军和西路军怎么划分,东路军,明朝东路军地图

    1645年五月,李自成带领大顺军东路军一路撤退,却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死了。李自成死后,数十万的大顺军东路军群龙无首,整支队伍变得极其不稳定。眼看再继续这样,东路军很快就会被清军清缴。于是,东路军的将领决定联合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共同抗清。这个决定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何腾蛟却不愿意与大顺军东路

  • 元朝开国汉军第一虎将-龙虎卫上将军李庭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李庭,又名蒲察劳山,生年不详卒于1304年。原为女真人蒲察氏,金国灭亡之后改汉姓称为李氏,济阴人(今山东定陶),后举家迁往寿光(今山东潍坊寿光)。至元六年/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李庭以自己出众的文才和一身好武艺被选中加入了元朝军队,由于才智过人和作战勇猛,很快便崭露头角被提升为管军千户一职。至元六

  • 朱元璋死后,有4位大将可以打败朱棣,为何朱允炆一个也不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建文帝谋略不当、手边又没有可用的人导致守江山失败,然而朱元璋在死后给朱允炆留下了四位大将,这些将领军事才能出色可防朱棣,那么为何朱允炆一个也不重用呢?朱元璋的底牌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一直考虑究竟由谁来继承皇位,从各种详实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他真实的想法,对嫡长子一脉非常的重视,坚持

  • 资治通鉴第七卷 秦纪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请求秦王赏赐良田美宅。大败楚军,斩杀楚国将军项燕。平定楚国长江以南的地区,降服百越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便改称号为“皇帝”,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自称为始皇帝,后继者以序数计算,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 朱元璋决意要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有个字不会写,最终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不惜背上虐杀功臣的骂名,连他主动邀请为官的刘伯温,他也没放过。朱元璋三番几次,对刘伯温动杀心,都被刘伯温巧妙躲过。有回,朱元璋终于下了决心要杀刘伯温,刘伯温突然大喊自己有个字不会写,又让朱元璋不得不放过他,最终保住了一命。一身正气却仕途多舛刘伯温,是个精通天文地理数学乃至兵法的文

  • 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穿什么?别样的取暖方式让人大开眼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如今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广泛种植棉花的三大地区,但在遥远的文明中,棉花原起源于次印度大陆和南美地区,相传是在宋朝期间才流入的中国。那么在没有棉花之前,古人的衣物被褥如何制作?在面对严寒的天气之时如何御寒呢?古人的御寒衣物在棉花流入之前,人们御寒的衣物依据价格的不同,厚薄区别十分严重。古代的平民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