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南边陲:北宋对此持不暇远略之态,谨慎治南是其主流边策

西南边陲:北宋对此持不暇远略之态,谨慎治南是其主流边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71 更新时间:2024/1/11 0:33:32

“羁縻”一词首见于《史记》,出自《难蜀父老》之“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羁縻勿绝”一语道出对边疆四夷谨慎保守、不欲深治的态度。“羁縻”一词多次出现于宋代史料,常常用于南方边民的治理。

任用土官、尊重俗法的政治统治

相较西、北二边,不欲深治是北宋治理西南的主流倾。不深治绝非不治,而是顺应西南边情与民情,调试出弹性方略。北宋治理西南的弹性集中体现在吏治上任用土官,法治上因俗而治。

一、任用土官,恩信拉拢

为实现“安内捍外”的政治目的,北宋通过授官豪酋,许其世袭,厚赐钱物与时服等方法承认其治,笼络其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其酋长,官位世袭。树其酋长的典范是辰州人秦再雄。乾德元年,太祖收复荆、湖地区,秦再雄因谙熟蛮情、悉知地理授任辰州刺史,并“许其自辟吏属,尽予一州租赋”。任用蕃酋,分见于英宗朝以莫世忍为南丹州刺史,之后子承其位,神宗朝以舒光勇被任命为三班奉职、安州监当,哲宗朝选择土官管理当地事宜,这些都是任用蕃酋管控西南的明证。

二是恩信拉拢,赏赐丰厚。除了授以官职,北宋还十分注重厚赐拉拢,官印、器币、钱财、锦袍、冠带、耕牛等均在赐予之列。太祖在位,不仅厚赐秦再雄,还赐南丹州刺史莫洪印牌。至于厚赐的结果,则情况各异,或消除动荡,或止于缓和,或侵轶不绝。

二、因俗而治,盟誓制衡

北宋治理西南,因俗而治为主,汉法渗透为辅。历时地考察,初期蕃法作用极大,中后期汉法向蕃部渗透,作用渐显。因俗而治,有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边情与民俗复杂,难绳以常法,二是北宋惧于处置失当,恐边民扰乱。北宋以俗法治南,和断为手段,盟誓为保障。

一方面,北宋处理西南少数民族内部事务,解决他们与汉族纠纷时多用“和断”,这是因俗而治的显性显现。至神宗朝,御边态度由消极转向强硬,表现在西南法治上即夷法功效渐弱,汉法作用增强。

另一方面,北宋治理西南,除了夷汉法治,还常常借助盟誓渴望长治久安。北宋结盟与恩赐的频次成正比,真宗朝以十次盟誓再居首位,神宗与仁宗朝居次。真宗朝的十余次盟誓,有仪式记载者居多,或杀生立誓,或歃血为盟。

慎守戒备、兼采拓取的军事战略

北宋治理西南边疆的保守与突破,亦反映在军事领域。所谓保守,指延续一贯的消极防守战略,既消极抵抗蛮夷寇边,又戒惧进入蛮夷内讧。所谓突破,则指对消极边策的颠覆与改写,即走向积极御边、以战求和的治边轨道。这种边策的破与立,反映了北宋诸君对西南边事理解与措置的异同。

一、招谕镇压,慎入内讧

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寇略行为,北宋多兼采招谕与镇压两种形式。太祖时,既用秦再雄招抚宣谕湖南边民,亦以知琼州周仁俊平叛崖州叛乱。太宗一朝,主张先安抚绥靖,后武力讨平,譬如授官寇边的抚水蛮、征讨泸州叛蛮、对梅山峒蛮先招抚后讨伐,均可为证。

与抵御辽夏的态度相类,真宗朝在西南继续实施消极防御,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对抚水蛮劝诫教育、厚赐财物、“不欲剿绝”,对南丹州蛮“犒设抚劳”、俘获其心,对辰州边民宣谕教化、甚至自我反省,均为宽纵之例。

这种求诸己的君风度仅能安抚一时,未能长久。姑息宽纵虽能成一时风平,却不能根除边患。真正能够安边保民的,是积极改变边民的生存境遇,将治夷的思路由输血扶贫转向造血脱贫。

相较于边民寇略,北宋处理其内部纷争更是谨慎戒惧,常常严禁介入。淳化年间,朝廷对南丹州蛮酋洪沅的内讧求助不予应援,亦对富州向万通杀皮师胜父子七人禁绝不问。大中祥符年间,更是将置身事外演绎得淋漓尽致。北宋的谨慎,不仅表现于慎入内讧,还表现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拒不收编,即由生蛮招纳为熟蛮、由熟蛮治比省民的敏感戒惧。

二、慎结交趾,遏制大理

交趾与大理是北宋西南外交的主要对象,前者主要通过宗藩关系维持交往,后者则始终被视为徼外,关系疏远。

纵观北宋一朝,除太宗伐交与熙宁战争外,宋交基本能和平共处,尤以陈叟太宗朝治绩最为人称道。陈氏为交州国信使时,不但成功授以朝命,还拒绝了数千缗的惯例馈赠,减轻了交趾人民的负担,又引渡交趾亡命徒回国,收到了交趾国王黎桓并捕海贼的功勋回馈。

至于大理,宋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任其自治,则集中体现了北宋“不暇远略”的治边态度。这种不治大理的规划,一方面是北宋精力与野心局限,另一方面则是唐代南诏作乱,留下难制阴影。在南宋,这种视为徼外的治术备受赞誉,朱震以之为“御戒之上策”,唐秬称颂“边民不识兵戈垂二百年”。

朝贡贸易、互市交流的经济制衡

北宋的西南贸易,从对象上可分为羁縻州、非羁縻州以及邻邦贸易,从途径上来看,又有官方经营与民间走私两种形式。在此,专对以实现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为目的的朝贡与互市进行研究。

一、羁縻州的朝贡与互市

朝贡的立与破,是北宋治南的重要手段,意在通过经济干预实现政治稳定,其政治影响远大于经济影响。元祐二年,石蕃欲提前朝贡以求封赐,朝廷虽以为破例,却也特令入贡。可见,即使在五姓蕃内部,此例亦执行不力。这也说明,面对西南复杂的民族关系,北宋欲推行法制化、制度化的建设其艰难。

在制约朝贡贸易的众多因素中,蛮夷顺逆是关键。当蛮酋致力安边时,朝贡会得到宋廷数倍于贡的回赠;而当蛮酋意在不轨,绝其供奉会成为北宋惯用的手段。从蛮酋的角度来看,倘若朝贡受阻,无法获赠,也会引发寇边。

与朝贡相仿,互市也担负着安定边防、帮扶经济的双重目的,严防损害西南边民的利益是处事准则。熙丰年间的互市贸易最能体现南治的军事目的。熙宁间,施州蛮以金银低价博买官粮,政府亏损却不能禁止,直到熙宁六年才出台“实值估价”的交易政策。

此外,北宋常常用盐结蛮安边,收效甚佳。咸平间,陈尧叟出色地解决了广西麻苎织布低价难卖的问题,利用军队的布帛需求,“以钱盐折变收市之”,令其实现保障军需、惠民乐业的双重功效。

二、邻邦的朝贡与互市

宋交朝贡贸易同样具有“薄来厚往”的特点,既彰显了宋朝作为宗主国的责任感与优越感,也带来了财政紧张等负面效应。景德三年七月,在交趾黎桓诸子争立平息之后,黎龙廷自称静海节度使、开明王,北宋命其削去伪官后才能入贡,这种名正言顺而后事成的态度是北宋处理外交事务的准绳。这种约束是双向的,对待交趾朝贡,北宋亦态度谨慎。

就经济安边而言,北宋对羁縻州旨在安内卫边,对交趾、大理等近邻则是攘外卫国,因此,后者的牵制倾向更为突出。以互市而言,大中祥符二年,交趾请于邕州开通互市,斟酌之后,北宋仍将地点限于之前开放的廉州与如洪寨等可控区域。

熙宁开战前,朝廷欲借互市缓和交趾的入侵情绪,却为刘彝的邀功生事、禁绝互市所误。尽管互市经营困难重重,无补于事,但是这种积极努力与理性权衡仍值得称道。

至于大理,政和六年,大理遣使入贡,次年二月抵京,北宋正式册封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然而,这种藩属关系并不稳定,当有人提议“于大渡河外置城邑以便互市”时,立刻遭到了知黎州宇常与知桂州周穜的反对,而倡议者黄璘亦因此获罪。自此,“大理不复通于中国,间一至黎州互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同为宋朝,为何如兰大婚之日所穿喜服不是红色,而是绿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应该都喜欢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但是真正看过原著的,却是少之又少。原著中会把个人人物的故事脉络讲的更细致,也能讲到一些平常剧中看不懂的疑问,就比如我看了之后心中有个疑问,为何明兰大婚当日穿的喜服居然是绿色的,一般不都是红色的吗?红色代表着喜庆和高贵,为啥如兰要穿绿色。带着这个疑

  • 朱元璋登基后,给自己挑了一个祖宗,还给神仙封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又名朱重八,据说因为在家里排行第八位,故有此名。朱元璋的童年很不幸,在他15岁的时候,家里人全饿死了,16岁在黄觉寺出家做和尚,后来被元兵逼得没有办法,只能开始反抗。25岁,朱元璋开始创业,打元兵,与张士诚、陈友谅共逐天下。到了40岁,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但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做了两

  • 大顺军东路军在李自成死后,联合南明抗清,遭受的待遇却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路军和西路军怎么划分,东路军,明朝东路军地图

    1645年五月,李自成带领大顺军东路军一路撤退,却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死了。李自成死后,数十万的大顺军东路军群龙无首,整支队伍变得极其不稳定。眼看再继续这样,东路军很快就会被清军清缴。于是,东路军的将领决定联合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共同抗清。这个决定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何腾蛟却不愿意与大顺军东路

  • 元朝开国汉军第一虎将-龙虎卫上将军李庭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李庭,又名蒲察劳山,生年不详卒于1304年。原为女真人蒲察氏,金国灭亡之后改汉姓称为李氏,济阴人(今山东定陶),后举家迁往寿光(今山东潍坊寿光)。至元六年/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李庭以自己出众的文才和一身好武艺被选中加入了元朝军队,由于才智过人和作战勇猛,很快便崭露头角被提升为管军千户一职。至元六

  • 朱元璋死后,有4位大将可以打败朱棣,为何朱允炆一个也不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建文帝谋略不当、手边又没有可用的人导致守江山失败,然而朱元璋在死后给朱允炆留下了四位大将,这些将领军事才能出色可防朱棣,那么为何朱允炆一个也不重用呢?朱元璋的底牌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一直考虑究竟由谁来继承皇位,从各种详实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他真实的想法,对嫡长子一脉非常的重视,坚持

  • 资治通鉴第七卷 秦纪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请求秦王赏赐良田美宅。大败楚军,斩杀楚国将军项燕。平定楚国长江以南的地区,降服百越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便改称号为“皇帝”,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自称为始皇帝,后继者以序数计算,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 朱元璋决意要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有个字不会写,最终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不惜背上虐杀功臣的骂名,连他主动邀请为官的刘伯温,他也没放过。朱元璋三番几次,对刘伯温动杀心,都被刘伯温巧妙躲过。有回,朱元璋终于下了决心要杀刘伯温,刘伯温突然大喊自己有个字不会写,又让朱元璋不得不放过他,最终保住了一命。一身正气却仕途多舛刘伯温,是个精通天文地理数学乃至兵法的文

  • 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穿什么?别样的取暖方式让人大开眼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如今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广泛种植棉花的三大地区,但在遥远的文明中,棉花原起源于次印度大陆和南美地区,相传是在宋朝期间才流入的中国。那么在没有棉花之前,古人的衣物被褥如何制作?在面对严寒的天气之时如何御寒呢?古人的御寒衣物在棉花流入之前,人们御寒的衣物依据价格的不同,厚薄区别十分严重。古代的平民被称为

  • 为什么说《大明王朝1566》不是好电视剧?因为它对观众太不友善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想当年,《大明王朝1566》在芒果台首播即遭滑铁卢,收视率低下口碑急转直下,因此被雪藏十年之久。时至今日,许多人对此仍忿忿不平,这么经典的一部历史权谋剧居然被雪藏,真是暴殄天物。但是,我觉得《大明王朝1566》当年收视率低下和被雪藏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对普通路人观众太不友善了,简单点儿说就是部分没

  • 与大明风华不同的朱瞻基后宫故事,宫斗中的小清新|贵妃起居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瞻基为什么壮年而死,朱瞻基对徐妙锦的评价,朱瞻基妻子孙皇后

    其实这段历史本身是很有趣的。明宣宗朱瞻基和孙皇后的这段情,跟戏本子里的情节一样充满戏剧性。真正的胡皇后和孙皇后当然不是什么遗孤姐妹,这其实是一段说不清先来后到的三角关系。当朱瞻基还是朱棣的好太孙的时候,母亲太子妃本为他挑选了青梅竹马的孙氏做太孙妃,结果朱棣搞封建迷信那一套,横插一杠,直接点了胡氏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