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啦,李家人表面称之为“勤王”。
杨广作为杨坚的继任者,他身上的问题是很多的,首先杨广并不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嫡长子,本来皇位是属于杨勇的,可是杨广利用了母亲独孤伽罗的感情弱点,把太子抢了过来,这已经是第一个“污点”了。
其次,杨广的继位充满着“阴谋”,因为杨坚到底是如何驾崩的,一直是历史上的谜,根据史料给出的记载,杨坚最后乃是杨广亲手“送走”的,可能性都不低,所以杨广这位继任者,问题非常大。
他喜怒无常、自私残暴的性格,很快就引起了关陇贵族的反感,比如他的表哥李渊,就屡次受到杨广反复无常的精神折磨,在史书上记载的,就有两次。
杨广给李渊造成的“心里阴影”。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的顶级大臣杨素之子杨玄感发动叛乱,此前被隋炀帝安排到辽东负责监督运输粮食的李渊又被紧急安排到甘肃镇守,防止西北被叛军攻占沦陷,而到任后的李渊,立即就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
或许是李渊的本性就爱好交友,也可能是李渊在和杨广的相处中,看出杨广并不可靠,所以李渊在甘肃期间,交游甚广,以至于被杨广猜忌怀疑。
既然怀疑,杨广自然是要一探究竟,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次出巡中,杨广又下诏“折腾”他的表哥,他要求李渊提前到达他所要出巡到的下一个地方等待,可李渊却是以“生病”作为借口不去。
这件事情,埋下了表兄弟两人的不和,听闻李渊拒绝的理由,杨广很生气,恰好他的后宫中有一个王姓妃嫔,就是李渊的外甥女,他就问这个后宫王氏,你的舅舅为何迟迟不来,王氏回答道,她的舅舅是因为生病才不来的,杨广顺势愤怒质疑她“你的舅舅难道快要病死了吗”?
正是因为李渊和王氏的关系,因此他故意把话说给这个后宫听,目的就是让李渊听到,可见此时的杨广也李渊,关系已经很僵硬了,此时的李渊,未必心里没有别的想法。
这就是李渊受到杨广的第一次“下马威”。
而第二次,就发生在四年后。
大业十三年,隋朝的内部的暗流都已经不是暗流了,已经成为了暗江了,天下有能力的群雄要不就自立门户造反,要不就是借助突厥的力量造反,而李渊一家子就被杨广在这个节骨眼上安排到山西保卫北方防线,这也是李唐发于“山西”的源头。
担任山西留守期间,也是李渊的野心膨胀到最极致的时候,此时的隋朝已经危在旦夕了,而天下群雄不仅没有力竭,还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势力来参与天下大乱,所以这个时候的李渊,一边负责防御突厥,一边在想着自己的未来。
可李渊后路还没想好,他就先犯了错让杨广抓到“辫子”了。
在一次和突厥的作战中,李渊所安排的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大败给了突厥,这场败仗很快传到了杨广的耳中,杨广借此机会下令抓李渊入牢,处死王仁恭,在这个命令还没到山西之前,李渊就大感不妙了,都提醒李世民准备起兵造反了,果不其然,杨广的旨意就根本没有打算放过李渊。
可杨广想得那么美,实际上隋朝的现状根本不足以让他那么肆无忌惮,他如果真的这样处置李渊,那么李渊就会立即造反,他不仅失去了山西的屏障,还会无故增添对手,于是在李渊造反前,杨广又迅速地赦免二人。
杨广赦免归杨广赦免,他此前下的命令李渊却是记得清清楚楚,而杨广“赦免”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让李渊没有足够的借口造反,加上李渊的性格本就有些优柔寡断,所以杨广这一举动直接打断了李渊的努力,让李渊的起兵周期延长了。
就是杨广这两次对李渊的“震慑”,不仅没有起到让李渊老实的效果,反而还激起了李渊的反击意识,本来李渊就很受杨坚和独孤伽罗疼爱的,可是这个表弟却处处不给面子他,因此李渊开始和造反的诸雄有了同样的心理,甚至李渊的内心更加理所应当,因为他和隋朝的杨家,是有亲戚的。
李渊的身份比任何人都“适合”造反。
虽然杨广在大业十三年的诏令没有对李渊造成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可是李渊就算不说什么,李渊的家人还有一系列的“朋友亲戚”却不可能坐以待毙,以李世民、刘文静、裴寂为首的众人,开始以各种方式劝李渊起事,这不是因为李渊所有才能,而是李渊这个身份,才最安全。
因为李渊乃是关陇贵族中的“李家”,乃是隋朝顶级门阀集团的一员。
隋朝末年的纷乱可以视为“军阀”、“中等门阀”、“百姓”这三种力量作为主要造反群体的动乱,而不管这三种力量哪一方获得最终胜利,高高在上的关陇贵族都要被扫进历史尘埃之中,轻则失去所有荣华富贵,重则家族遭殃。
所以关陇贵族们,又在寻找“代言人”了。
其实关陇贵族们看杨广也很不顺眼了,因为杨广做事太过极端,甚至不考虑关陇贵族的颜面,比如杨广派兵征伐高句丽,这里面既有稳定高丽的因素,也同样有消耗关陇贵族所掌握的兵权的意思在内。
因为隋朝本就是关陇贵族放弃对宇文家的支持,转而对杨坚的支持才建立起来的,所以隋朝本质上的最高利益,不是杨家的利益,而是关陇集团的利益,而一旦隋朝被灭,其他势力成为天下共主,这份利益就会破灭,这不是关陇集团想看到的局面。
就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在放弃了杨广之后,又要寻找新的“继任者”,这个时候李渊如果出面,那么李渊自然就是最合适的,就因为有这种“潜规则”在,所以李渊和李世民等人才有足够的底气从山西一路打到陕西。
不过在李渊“晋阳起事”之前,他还曾经推让过一段时间,李世民在私底下已经和李建成、刘文静、裴寂等人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不再潜伏于山西这个地方,要趁着天下的大势,一举在这份“大蛋糕”中分得一块利益,只是这个本应该带领去分蛋糕的人:李渊,他却扭捏上了。
或许有史官按照惯例的“美化”,但李渊在一开始还是不愿意“起事”的,就连杀向长安,都是打着“志在尊隋”的旗号,可见李渊还是因为自己身为隋朝唐国公的身份,很爱惜的自己的羽毛的。
但李渊爱惜自己的羽毛,跟李世民还有关陇贵族想要快点拿下长安没有太大的关联,当李家从山西出发开始,李渊在其中的“指挥”作用就变得少了,特别是在中途有几次大战,李渊眼看着局势不妙都想撤退了,可是却被李世民等人强行留下来打赢了,这也是后来李世民更得人心的一个关键。
事实上,李渊也好,关陇集团的各个代表也好,他们之所以这么“兴冲冲”地赶往长安,那是因为此时的长安,早已经没有杨广的身影了,杨广早在大业十二年就南下江都“逃难”了,所以杨广失德的形象已经坐实了,这事李渊前往长安,就是名正言顺地顶替杨广。
大业十三年十月,李渊带着唐军到达了长安,十一月,唐军正式击败长安周围的一众势力,成功进入长安城,进去了长安后,李渊很聪明地“模仿”自己的姨夫杨坚,扶持“傀儡皇帝”,李渊一开始没有立即篡位,而是选择了杨广的孙子杨侑为皇帝,遥尊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
而李渊则是被“封”为大丞相、唐王,事实上李渊已经爬到了历史上与曹丕、司马炎等人一样的地位了,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杨广也心灰意冷了,他之所以不是对表哥“篡权”愤怒而是心灰意冷,就因为他明白,他已经被关陇集团彻底抛弃了。
不久之后,杨广被宇文化及发动的兵变杀害,这个被后世人称为“明君”和“昏君”只在一念之间的皇帝就这样落幕了,而在杨广驾崩后,李渊也渐渐完成了在长安的基本布局,关陇集团的利益已经重新分配好了,所以众人也看到了李渊的诚意,开始推动李渊登基。
因为李渊不登基,那么这些分配好的利益随时都会失去,只有让李渊成为这份利益的“担保者”,这才会变得安全。
杨广在义宁二年被杀害,三个月后,李渊接受了杨侑的禅让,改隋为唐,改元武德,从此,唐朝便取代了隋朝,唐朝也成为了关陇集团新的“保护伞”。
杨广留下的烂摊子,李渊的使命。
看似大唐建立了,关陇贵族们可以继续成为一个王朝之中高高在上的门阀世家,但事实上,天下因为“动乱”人才辈出,暂且不说瓦岗寨这种卧虎藏龙的地方,整个天下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已经有超越了关陇集团的新力量崛起。
所以关陇集团们放弃了杨广,其实关陇集团本身,也因为长时间的不进步被天下淘汰了,而李渊登基之后征战天下输多胜少,正是最好的证明。
杨广在位期间也确实太能作了,因为杨广强行开辟“大运河”造成了百姓对隋朝恨之入骨,这些人不激还好,一激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杨广因为屡次对外征战,增收赋税对百姓施加沉重的压力,这导致隋末的农民起义,烈度比一般的时代都要强。
所以杨广知道李渊进长安之后,他会感到叹息,或许是他也知道,即便他再回长安,这局面他也解决不了,而且他也不觉得自己的“草包”表哥李渊能解决(李渊在隋朝当官时能力确实不咋地)。
那么要想彻底坐实大唐的天下,李渊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对付占据了他们老家山西的“刘武周”,还有更强大的“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敌人,可笑的是,李渊就光是打刘武周都输了好几次,一怒之下还说要放弃山西,听天由命。
可见此时的关陇集团,已经不再是宇文泰时期那种随便领出个大将都能百战百胜的情形了。
幸运的是,老天好像真的在保佑李家,因为李家还有李世民这位“变数”。
打到长安的时候,李世民也才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但是李世民的兵法和战略头脑却是十分顶尖的,比如在大唐一众将领都拿刘武周没办法的时候,李世民请命带兵讨伐刘武周,收复山西,后来经过李世民的一系列战争布局,还真的打败了刘武周,并且收获了尉迟敬德这位大将。
败了刘武周之后,李世民在大唐的地位直升,而大唐的开局,本质上大部分就是李世民团队在支撑,而李世民的“天策府”,几乎没有关陇贵族的力量存在,都是以秦琼、尉迟敬德、侯君集、高士廉、长孙无忌这些新晋贵族的力量为首。
所以为什么说,明明关陇集团的能量早已经被天下淘汰了,大唐还依然挺住了,这就是因为大唐内部也有“新人”崛起,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依附于李世民,只不过在一开始,因为李渊特别偏袒于关陇贵族,这些人都没有被分配到什么大功劳。
对于李渊来说,他也后悔一开始没有极力拉拢李世民麾下的这些文人武将,如果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像对待秦琼一样,那么关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或许还占据不到上风,可惜历史就是历史,就是人做的事情,决定了历史。
不过李渊也庆幸有李世民这么一个儿子,不然的话,大唐的命数说不定会比隋朝更短,李渊会比他表弟杨广更倒霉。
结语:
其实严格来讲,李渊和杨广之间是没有太大的私人恩怨的,最起码在杨广登基前,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只是杨广这位“有点问题”的皇帝,顺势对身边的人进行猜忌,李渊不幸运地被波及到罢了。
而李渊的起事,更多的是源于命运的推动,局势所迫,这跟他和杨广的关系也没有太大的联系,其实越是贵族,他们越明白,皇帝这个存在的本身就不是那么高高在上的,只是掌握了更多的一点的主动权罢了,比如隋朝被唐朝取代之后,唐朝仍然有很多隋朝皇族的人在其中当官当贵族。
所以这一切都只是利益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