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灭亡后,最后9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儿?最后下场如何

清朝灭亡后,最后9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儿?最后下场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643 更新时间:2024/1/23 8:02:12

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屹立了二百多年的大王朝,大清的朝廷有着很多官职,他们与大清的兴衰荣辱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其中,拥有最大实权之一的莫过于封疆大吏。但在大清朝覆灭后,这些风光无限的封疆大吏们都去哪儿了?他们的下场是怎样的……

01 什么是封疆大吏?

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响亮的名号,比如封疆大吏。这在清朝的官制中,可以称得上是拥有实权最大的官员之一了。

那么,在大清朝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品级,才算得上是封疆大吏呢?

封疆大吏,一般是指管辖一省或多个省的长官。

在清朝的官职中,封疆大吏包括驻防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督,主要负责大区域内的军政事务,职权是最重的,清朝时期的总督最少的也是管理一个省,多的情况下还会管理两到三个省;

巡抚,主要掌管一个省份的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封疆大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加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的职位。

如果仅仅从一个省来看总督和巡抚的关系,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现在的省委书记与省长之间的关系,只是清朝的总督还手握兵权,这个权力在当时可是不容小觑的存在。

02 清朝灭亡后 最后9位封疆大吏去哪儿了?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总共设了9位封疆大吏,分别是直隶、云贵、两广、湖广、四川、陕甘、闽浙、两江和东三省。

那么,清朝灭亡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9位封疆大吏都去哪儿了呢?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直隶总督张镇芳——主张复辟,复辟失败锒铛入狱

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是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也是清末九位总督之首。

直隶属于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直隶总督也掌管着京畿重地,能得到这个官职的,都是对大清忠心无比,有一定实力的人物。历史上,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和荣禄,都曾担任过这个职务。

不过,张镇芳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没多久,大清就灭亡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张镇芳的仕途生涯,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袁世凯的表弟,也是因为这个身份,他的事业与袁世凯密切相关,为袁世凯复辟出谋划策。

大清王朝灭亡后,张镇芳摇身一变成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袁世凯就上演了一出复辟的丑剧,张镇芳对此十分拥护。

不过在他的内心,还是对清王朝的复辟更认同一些,因为如果袁世凯称帝,他在历史上就会被称为是“二臣”,会遗臭万年。

这一点也可以从袁世凯死后,他极力支持清朝的张勋复辟看出。1917年5月11日,他与直隶省长朱家宝等人联合致函张勋,主张其实施复辟大计。

宣统复辟后,他如愿再次当上高官,被任命为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等官职。然而,好景不长,复辟这条路早已行不通,待反复辟战争胜利后,张镇芳如丧家之犬,锒铛入狱。

后来经过多层关系,在他家里人的疏通下获保释,经过疏通,以保外就医的方式重获自由,在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1933年,张镇芳病故,享年70岁。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忠于清朝,耗费心力编撰《清史稿》

赵尔巽,字公镶,清末汉军正蓝旗人,是东三省最后一位总督。当时的东三省就是现在的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

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东三省总督的权力是九大总督较大的,地位也是比较重要的,深受清王朝掌权者的信任,能担任东三省的总督,绝对是对大清忠心耿耿之人。

就任东三省总督后,赵尔巽也确实忠心无比。在辛亥革命发生后,赵尔巽就联合大军阀张作霖,对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开展大屠杀,由此可见他对国民党的痛恨和对大清国的忠诚。

后来,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期间,曾想拉拢满清旧臣,为自己壮势,诚心邀请隐居的赵尔巽出山,却被他一口拒绝。

不过袁世凯仍不死心,多次邀请,此时的赵尔巽提出,如果袁世凯答应追封曾充任屠杀革命党人刽子手的哥哥赵尔丰为烈士,他愿意出山。

袁世凯欣然应允,这位忠于大清朝的“忠臣”最终成为袁世凯的座上宾,不过他对别人称他为“二臣”表示不满,辩解自己是清朝官员,编清朝史,做清朝事,吃清朝饭。

为了表示自己对大清的忠诚,赵尔巽将自己余生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编撰《清史稿》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清史稿》完成,赵尔巽也在同年9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江总督张勋——复辟失败,转战商界后病逝

张勋,字少轩、绍轩,江西奉新人,是清末最后一位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林则徐、张之洞以及刘坤一等历史上的名人都曾担任过此职。

这位两江总督,可以说是清末9大总督中“最有作为”的一个了。史书上记载的“张勋复辟”就是由他主导的。

张勋虽然是汉人,但对大清朝确实忠心不二,在清朝灭亡后,他仍然让自己的军队留着辫子,1917年7月,他带领他的辫子军直接入京,企图扶持当时只有12岁的溥仪上位,将清王朝继续延续下去。

这场复辟仅仅维持了十几天就失败了,即便如此这场闹剧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政变失败后,张勋比前面提到的张镇芳幸运些,他早早逃往天津德租界地寻求庇护,免受牢狱之灾。

自感“复辟”无望,张勋利用多年搜刮来的钱财,在他老家九江兴建纱厂,成为江西最早、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

他还在北京开设了南昌府会馆、江西会馆、奉新会馆等,为来京办事的江西人提供免费食宿,在商界的他也是如鱼得水,赚了不少钱,算9个总督中过得比较好的一位了。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9岁。

闽浙总督松寿——拒不投降革命军,兵败后慷慨赴义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1907年被清王朝任命为闽浙总督,主管福建、浙江等地,他也是闽浙最后一位总督。

闽浙最后一任总督松寿,算得上是一位有骨气的人。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革命党人争取到了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等人的支持,决定发动起义。

起义前,革命军派人与身为闽浙总督的松寿谈判,希望他顺应时势交出政权,被松寿严词拒绝。

起义爆发后,松寿带兵濒死抵抗,最终兵败,为表对大清的忠心,松寿在他的总督署后面高开榜画像店吞叶子金自杀。对于这位总督,他可以称得上是“为国捐躯”了,至死忠于大清朝。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这样评价他,说他是“不务赫赫名,然律己以廉,临下为宽,为时论所美”,从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不论是做人还是为官,口碑都是很不错的。

湖广总督瑞澂——临阵脱逃,被迫逃亡日本

瑞澂,字莘儒,满洲正黄旗人,就任清末最后一位湖广总督。湖广总督管辖的地方包括湖南、湖北等地,辛亥革命发生地武昌,就在其管辖范围。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正在武昌城内,此时城内的清军无论是从武器质量还是人员数量上,与革命军相比都更胜一筹。

但这位湖广总督却被革命军的气势吓得在自家后花园挖了个洞,带着妻妾儿女落荒而逃。大清一代,以封疆之重而溃逃千里,瑞澂堪称第一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仅一天的时间就易主。得知此消息的摄政王载沣,立即发电报让瑞澂收复武昌,但此时的瑞澂早已逃往了上海租借地,在得知被满清抓捕时,又逃去日本。清朝终结后返回上海,1915年病死。

四川总督赵尔丰——功过参半,背负“屠杀民众”恶名被设计处决

赵尔丰,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他是赵尔巽的弟弟,也是四川最后一位总督。

这位四川总督的一生,可以说是功过分明。他在川藏边界推行了“改土归流”,为当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保全国土上,他在中缅边界竖大清龙旗,建中国边界碑,阻止外人进犯;但在辛亥革命期间,一场保路运动,让他背负了屠杀革命者“侩子手”的恶名,毁了一生英名。

赵尔丰到任四川总督不久就发生了保路运动,清政府以铁路国有的名义,将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列强,引发了进步人士和百姓们的不满,保路风潮在整个四川省蔓延开来。

赵尔丰一开始是支持保路运动的,也对民众的呼声表示理解,并极力从中斡旋,但清政府勒令赵尔丰立即镇压。

在朝廷的重压之下,赵尔丰改变了对四川民众示好的态度,选择用武力镇压,最终酿成了“成都血案”。

后来,在辛亥革命期间,因为被怀疑策划兵变,被新任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设计擒获,处决于皇城“明远楼”。

云贵总督李经羲——对清朝忠心耿耿,却培养出一批反清将领

李经羲,字仲仙,安徽合肥人,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侄子,光禄大夫李鹤章第三子,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与陕甘总督升允一样,李经羲曾在职期间开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他创办讲武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提高清军战斗力。当初创办讲武堂的时候,他曾说过一句话,“我云贵总督可以不当,但是讲武堂不可不办!”

这个讲武堂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值得一提的就是开国元帅朱德元帅就是他特批入学的。

1910年,李经羲担任云贵总督。与其他地区的总督不同,李经羲对革命持相对宽容的态度。

比如,他任总督时,有人举报蔡锷是革命党人,对于这一点其实李经羲心知肚明,但他并没有下令捕杀革命党人,而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还偷偷拿出银元资助蔡锷。曾有人提醒他,“讲武堂多革命党,虎大伤人。”他也装作不知道。

辛亥之后,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建立军政府。对于李经羲这位之前的恩人,他没有采取强硬手段,而是邀请他主持云南政局,不过被李经羲婉拒。

在有人提议处决李经羲的时候,蔡锷立即否决并将其送出云南,也算是对当初李经羲对他恩情的回报了。

离开云南后,李经羲回到北京,先是在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中就任了政治会议议长的闲职。接着,又被卷入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当了不到十天的内阁总理,又被复辟的张勋赶下台。

经历了种种折腾,李经羲也无心过问政治,隐居起来。1925年9月,这位云贵总督在上海病逝,终年65岁。

两广总督张鸣岐——镇压起义失败,甘当日伪汉奸

张鸣岐,字坚白,山东无棣人。两广总督,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他是9个地方总督中唯一一位当汉奸的。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两广总督张鸣岐就持观望态度。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东发动起义,就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派兵镇压,但镇压失败后,就带着全部家当跑去了日本。

民国成立后,张鸣歧看到袁世凯掌权,就跑到他手下成为一名高级顾问。对于袁世凯的称帝大业,张鸣岐也见风使舵,积极附和。

但他又与主张“复辟”的张勋暗中联系,两边讨好,两边都不得罪。在张勋复辟失败后,眼看仕途无望,他就去上海法租界过起了隐居生活,但是他并没有死心,还期望能有一番作为。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42年3月,张鸣岐前往日伪政权中“华北政务委员会”担任议员,加入了汉奸的行列;

1945年3月,日军穷途末路,张鸣岐还不死心,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为即将灭亡的日本法西斯摇旗呐喊,祈祷“大东亚圣战之必胜”。

1945年9月15日在民众的一片声讨中死去。

陕甘总督升允——为中兴和复辟清朝而奔波半生

升允,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黄旗人,也是满清王朝的拥护者。

此人为官刚烈正直,他认为贪污腐败是造成清朝衰败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自身清廉,对于贪污腐败之人也是严惩不贷,从为官角度看,升允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清官、好官。

他的一生,做得最成功的事情就是出任陕西巡抚期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大学堂,也就是目前有名的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的创办,对陕甘地区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他的保皇思想根深蒂固,一心只想维护清朝统治。作为满清王朝的忠实拥护者,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升允曾上奏清廷要率兵勤王,但遭到了清廷的反对,最后清廷与革命军达成了最终协议。

次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对此,升允悲痛万分,但他并没有放弃大清王朝,而是想方设法地带领兵马反攻西安,准备给大清打下一处能够东山再起的地盘,然而清朝大势已去,升允的多次反扑均已失败告终,无奈隐退。

但他仍在背地里暗地集结清朝遗老,以寻找机会复辟清朝。

为了复辟清朝,他不惜出卖自己给日本人,企图得到日本人帮助他复辟清朝,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

1931年7月23日,油尽灯枯的升允在天津家中去世,终年73岁。直到死的那天,这位忠于清朝的陕甘总督也没能看到他的大清复辟。

升允的一生非常复杂,无法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与其他几位总督相比,他的一生还算清廉,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昏官。

这位清朝最后一位陕甘总督,为中兴和复辟清朝而奔波半生,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确实令人感慨。

结 语

即便曾经辉煌过、荣耀过,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飘摇后,清王朝依然逃不过历史年轮的碾压,最终轰然倒塌。如今看来,曾经那个霸气的封建王朝,也已成为历史记载的朝代。

而在清王朝灭亡后,曾经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们,有的人忠于朝廷,没有二心,但奈何清朝大势已去,局势所迫,只能被动接受现实;

有的人不愿意接受清朝灭亡的事实,至死都在为复辟大清王朝奔走呼号;

也有人坦然接受清王朝的覆灭,为继续享受身前荣华富贵,不惜充当日伪走狗,甘当汉奸,但终究都是化为一缕尘埃,随风而逝……

每个朝代的灭亡,都会有一批祭奠者,满清这最后一批封疆大吏,或殉死、或被斩杀、或寿终正寝、或当走狗汉奸,不论结局如何,他们都不得不接受新时代的来临,谁也阻挡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无数历史事实都已证明,顺应时代潮流,才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朝代更迭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85年版;

[2] 人民网:驻藏大臣赵尔丰与西藏

[3] 搜狐网:张勋:末路“辫帅”

[4] 《辛亥革命史料丛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代时期,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主要从事哪些女工作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安史之乱(755-763)以后,藩镇割据,战事频繁,兵役繁重,成年男性不免背井离乡,参与防秋,甚至客死异乡。维持家庭诸口生计的责任即落到主妇身上,这就使得不少底层女性,不得不“昼则力田,夜则纺缉”,相当辛苦。基于此,所要梳理的就是唐代女性家庭生活中的女红之责。

  • 清朝吴三桂临死留下一封密信,陈圆圆照做,结果后代幸存3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而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吴三桂临死前留下密信,妓女陈圆圆照做了,非但没有性命之忧,还让他的后代延续了近三百年。这位失败的藩王有何独到的眼光?这封密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帮助清军入关,封王却欲反叛三桂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而他的舅舅是祖大寿,可见吴三桂的家庭背景本就非常优渥。作为手握兵权的父亲,自然会注重培

  • 唐代中晚期以后,灶具在墓葬中出现的概率很低,这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虽然画面简单,但诸多例子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厨事活动和庖所布局。至于墓葬中经常发现的陶瓷材质家居模型则有灶、磨、井、碓等多样组合,其中灶的出土数量当属第一。这些模型灶是古代家用灶具的缩影,为我们了解古代家庭灶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江西新干金鸡岭南朝6号墓出土

  • 李治的八个儿子有五个被武则天害死,但李弘之死史学界尚有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李治的八个儿子中,武则天生了其中四个,分别是:五子李弘、六子李贤、七子李显、八子李旦。萧淑妃生了一个,四子李素节。其他三个儿子都是宫人所生,也就是宫女的儿子。他们分别是:宫人刘氏所生的长子李忠,宫人郑氏所生的次子李孝,宫人杨氏所生的三子李上金。宫人生的这三个娃虽然年长,可惜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萧淑妃生

  • 回纥与突厥为世仇,唐朝击败突厥后扶持建立回纥汗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回纥汗国的建立与唐朝的扶持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回纥最终没有成为那个“吃水忘了挖井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回纥也不单纯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角色,特别是在助唐朝灭亡东突厥的战争中发挥了不替代的作用。东突厥灭亡后,回纥承担起了为唐朝守护边境的责任、全力围剿后突厥残余。因此,对于这个忠心耿耿的藩属,唐朝自然要

  • 清朝外交部很忙:77年签订709个不平等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南京条约从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起,西方列强在1842~1919年间共迫使中国签定了709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英国163个,日本153个,沙俄104个,法国73个,德国47个,美国41个,比利时26个,葡萄牙13个,意大利7个,荷兰5个,奥匈帝国5个,西班牙4个,其他国家

  • 大隋二世而亡的悲哀:为废掉太子杨勇,隋文帝竟使用栽赃陷害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高颎被清除出朝廷之后,他一直力挺的皇太子杨勇就惨了,因为此时的朝廷里面,再也没有可以保护他的政治力量了。在此之后,代替高颎第一宰相之位的人,无疑就是和隋文帝夫妇一样,力挺晋王杨广的大臣杨素。由此,废长立幼也就势在必行了! 杨广收买太子宫属官,命其诬告太子谋反 关键节点,晋王杨广事先收买的一个小人物姬

  • 清朝土崩瓦解后,权势显赫的封疆大吏们,命运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驻防将军和提督是武职高官。清朝在各省险要之地派驻八旗兵,设将军、都统等官,统率所属旗兵。全国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其官阶为正一品,后改为从一品。提督,通常为各省绿营最高武官,统辖一省的陆路或水路官兵。官阶为从一品。总督和巡抚是文职高官,合称为“督抚”。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的政务、军事及经济等事务。清朝

  • 清朝最后一个格格,临终之前含泪说出皇室丑闻,川岛芳子是她姐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后,皇族除了爱新觉罗溥仪一脉之外,都纷纷被赶出了紫禁城,为了生活下去,很多爱新觉罗的后代都改了姓氏,其中大多都为金。于是,二十一世纪之后,就有很多自称爱新觉罗的后代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自然,一群群的格格们都说自己是皇族,肯定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有那么一位清朝格

  • 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该承担多少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大唐的国力达到巅峰,后期却开始沉迷享受,又因为流恋后宫,宠信亲近后妃的佞臣,先是有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后有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的杨国忠。而且唐玄宗本人甚至试图通过掌控安禄山和杨国忠来平衡政治势力,然而这两个人的权力之争,最终却成为了安史之乱最直接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