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吴三桂临死留下一封密信,陈圆圆照做,结果后代幸存300多年

清朝吴三桂临死留下一封密信,陈圆圆照做,结果后代幸存300多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780 更新时间:2023/12/14 14:18:41

而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吴三桂临死前留下密信,妓女陈圆圆照做了,非但没有性命之忧,还让他的后代延续了近三百年。

这位失败的藩王有何独到的眼光?这封密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帮助清军入关,封王却欲反叛

三桂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而他的舅舅是祖大寿,可见吴三桂的家庭背景本就非常优渥。

作为手握兵权的父亲,自然会注重培养吴三桂的军事才能、领兵打仗的能力和武术。

吴三桂不仅没有抱怨父亲对他的严加管教,反而能够听从父亲的安排,每次都能非常完美地完成父亲布置给他的任务。

“虎父焉有犬子”吴三桂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在明崇祯年间的武状元的考试中,考中武举。

考中武举后的吴三桂,得到朝廷的重用,而他也在每次的战斗中屡建奇功。

在明朝灭亡时,吴三桂已经累迁至宁远团练总兵,公元1644年,受到多尔衮的威胁,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将李自成打败。

吴三桂凭借着自己卓著的功勋,被年幼的顺治帝封为平西王,虽然此时的他一心向着反清复明,但是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的主力军被消灭之后,朝廷派吴三桂出镇锦州。

作为军中之人,他自然能够了解朝廷的用意,而吴三桂自此以后,再无反清复明的想法,死心塌地跟随清朝。

在治军西北地区之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被派去镇守云南,将处死南明永历帝,被封为亲王。

吴三桂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因杀害桂王有功,被康熙皇帝加封为爵亲王,而他的弱冠之年的儿子吴应熊也和公主成婚,成为驸马,被世人称为“和硕额驸”。

吴三桂也实现了在云南开藩设府,在云南坐镇,阶级地位的快速上升,使得他所拥有的权力达到极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吴三桂作为称霸一方的藩王,和朝廷自然有许多矛盾。

让康熙帝没想到的是,本以为得到属于自己的“封地”能够就此安心,但是谁能想到这反而让其野心逐渐膨胀,直到最后,与朝廷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清廷开始对吴三桂下手,最明显的就是将吴三桂手中的兵权裁撤一部分,然后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以云贵地区较为稳定作为借口,将吴三桂的军印收归中央,这也就是说朝廷要收回吴三桂手中的兵权。

不仅如此,朝廷还“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这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吴三桂最直接的利益。

身为臣子的吴三桂,只能“忍气吞声”接受朝廷的安排,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吴三桂辞去了总管云贵两省事务的职务。

此时的清廷认为是架空吴三桂的大好机会,不仅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还让云贵两省的督抚直接接受中央的管理。

还剥夺了吴三桂在云贵两省的司法权,并且还命令道:“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可见朝廷对吴三桂可以说是“赶尽杀绝”。

吴三桂在看到朝廷的种种表现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反叛的决心,于是他上书说:“构衅苗蛮,借事用兵”,并且要求扩大军队,增加粮饷,以此来报复朝廷,而这也就让吴三桂和清廷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终于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三桂无法接受朝廷的撤藩决定,将自己命为“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和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动了震惊朝野的“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定国号为大周,年号昭武,吴三桂在这年秋天病逝,他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去世的时候是六十七岁。

去世前留密信,如今真相大白

《诗经》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而吴三桂作为一个封建家庭的家长,自然要为他的后代做打算。

于是他给陈圆圆写了一封密信,而这信的内容就是让陈圆圆带着家里的人赶快逃跑。

吴三桂死后,遗体被他的孙子吴世璠带回昆明埋葬,吴三桂去世的第三年,清军进入昆明,找到了吴三桂的墓穴,但是始终没有找到陈圆圆的墓穴。

吴三桂和妓女陈圆圆的爱情故事,也是人尽皆知,清朝诗人吴伟业就曾写过一首《圆圆曲》,以此来谴责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让朝廷很疑惑,但是并没有一直追究下去。

直到2010年,在贵州黔东南的马家寨则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那就是文物专家在这里发现了陈圆圆的墓穴。

她的墓碑上刻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经过多方考证,也证实了马家寨就是吴三桂后人的藏身之处。

而马家寨的家族历史,只有一位“秘传人”知晓,只有在他去世前夕,才能将祖宗的历史口述给下一任“秘传人”。

现在马家寨的“秘传人”是吴有鹏,作为第十代“秘传人”的他,对陈圆圆的碑文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他说:“‘吴门’代指苏州,也就是说墓主人出生在苏州,‘聂氏’,并不是姓,‘聂’字由‘双’与‘耳’构成,即‘阝’,被解释为‘邢’与‘陈’,也就是陈圆圆。”

虽然吴有鹏的解释让人无法理解,但是他说起吴三桂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我们无法想象当陈圆圆见到吴三桂的遗体时,会怎样的悲恸,但是她明白吴三桂的良苦用心,吴三桂家族的秘密,到三百年后的今天,真相大白。

小结

无论是一代枭雄,还是泛泛之辈,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都会回归到最普通的问题,就是为自己的家人谋划。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代中晚期以后,灶具在墓葬中出现的概率很低,这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虽然画面简单,但诸多例子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厨事活动和庖所布局。至于墓葬中经常发现的陶瓷材质家居模型则有灶、磨、井、碓等多样组合,其中灶的出土数量当属第一。这些模型灶是古代家用灶具的缩影,为我们了解古代家庭灶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江西新干金鸡岭南朝6号墓出土

  • 李治的八个儿子有五个被武则天害死,但李弘之死史学界尚有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李治的八个儿子中,武则天生了其中四个,分别是:五子李弘、六子李贤、七子李显、八子李旦。萧淑妃生了一个,四子李素节。其他三个儿子都是宫人所生,也就是宫女的儿子。他们分别是:宫人刘氏所生的长子李忠,宫人郑氏所生的次子李孝,宫人杨氏所生的三子李上金。宫人生的这三个娃虽然年长,可惜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萧淑妃生

  • 回纥与突厥为世仇,唐朝击败突厥后扶持建立回纥汗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回纥汗国的建立与唐朝的扶持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回纥最终没有成为那个“吃水忘了挖井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回纥也不单纯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角色,特别是在助唐朝灭亡东突厥的战争中发挥了不替代的作用。东突厥灭亡后,回纥承担起了为唐朝守护边境的责任、全力围剿后突厥残余。因此,对于这个忠心耿耿的藩属,唐朝自然要

  • 清朝外交部很忙:77年签订709个不平等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南京条约从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起,西方列强在1842~1919年间共迫使中国签定了709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英国163个,日本153个,沙俄104个,法国73个,德国47个,美国41个,比利时26个,葡萄牙13个,意大利7个,荷兰5个,奥匈帝国5个,西班牙4个,其他国家

  • 大隋二世而亡的悲哀:为废掉太子杨勇,隋文帝竟使用栽赃陷害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高颎被清除出朝廷之后,他一直力挺的皇太子杨勇就惨了,因为此时的朝廷里面,再也没有可以保护他的政治力量了。在此之后,代替高颎第一宰相之位的人,无疑就是和隋文帝夫妇一样,力挺晋王杨广的大臣杨素。由此,废长立幼也就势在必行了! 杨广收买太子宫属官,命其诬告太子谋反 关键节点,晋王杨广事先收买的一个小人物姬

  • 清朝土崩瓦解后,权势显赫的封疆大吏们,命运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驻防将军和提督是武职高官。清朝在各省险要之地派驻八旗兵,设将军、都统等官,统率所属旗兵。全国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其官阶为正一品,后改为从一品。提督,通常为各省绿营最高武官,统辖一省的陆路或水路官兵。官阶为从一品。总督和巡抚是文职高官,合称为“督抚”。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的政务、军事及经济等事务。清朝

  • 清朝最后一个格格,临终之前含泪说出皇室丑闻,川岛芳子是她姐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后,皇族除了爱新觉罗溥仪一脉之外,都纷纷被赶出了紫禁城,为了生活下去,很多爱新觉罗的后代都改了姓氏,其中大多都为金。于是,二十一世纪之后,就有很多自称爱新觉罗的后代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自然,一群群的格格们都说自己是皇族,肯定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有那么一位清朝格

  • 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该承担多少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大唐的国力达到巅峰,后期却开始沉迷享受,又因为流恋后宫,宠信亲近后妃的佞臣,先是有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后有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的杨国忠。而且唐玄宗本人甚至试图通过掌控安禄山和杨国忠来平衡政治势力,然而这两个人的权力之争,最终却成为了安史之乱最直接的导火索。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曾用两招打败霍元甲,一说起名字很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都是文人治国,提倡的都是文治方面的功绩,武力不被世人推崇,因此武人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有些人宁可花费数十年去考科举,也不会选择当粗鄙的武人,因为文官的地位高,升官的机会也很大。武将就不一定了,除非有了莫大的战功,否则很难出头,而这都是封建思想的陋习。清朝之所以重视武举,完全是因为其民族背景的关系

  • 陇右文库文献《甘肃金石录》第三编晋魏南北朝篇目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第三编 甘肃金石录晋魏南北朝篇卷032 晋魏南北朝甘肃陇西金石卷56 陇西魏率善羌佰长印56 陇西后秦姚苌刀铭56 陇西晋昌太守张隽碑56 陇西狄道人李蕤墓志铭56 陇西狄道人魏故怀令李超墓志铭57 陇西狄道人李挺墓志铭57 陇西狄道人魏故龙骧将军洛州李遵墓志57 陇西狄道人李艳华墓志铭58 陇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