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想给自己挂上一件正义的马甲-《大唐上阳》026

李世民想给自己挂上一件正义的马甲-《大唐上阳》026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118 更新时间:2024/1/16 17:31:37

任见:李世民想给自己挂上一件正义的马甲-《大唐上阳》026

第七章 贞观其始

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进宫来,极为震惊,不由问道:“何故如此进宫?难道有人作乱?”

尉迟敬德答道:“禀陛下,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诛灭他们。担心惊动陛下,秦王派臣前来护驾。”

026

心细如发的长孙妃,平静了榻上的喘息,却无论如何也难以入睡了。

她对大唐朝廷上这场眼看逼近的权力争夺,担心和忧虑杂糅,冲动和期望相伴,想了许多许多,直到次日凌晨。

李世民从酣睡中醒来,长孙女士又是心疼,又是埋怨,说:“先前东宫和齐王一次又一次向你施放暗箭,你终夜心神不宁,如今剑拔弩张,千钧一发,你竟能安然入睡,了无顾虑了。我想了一夜,闹不明白,问自己:他是不是给吓傻了?”

李世民笑道:“举棋不定,难以成眠。成竹在胸,大梦香甜。”

长孙妃子明白了,即将爆发的萧墙之战,这位身经百战的秦王,定能稳操胜券。她紧紧地抱住夫君,给了他一个深长而甜蜜的吻。

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火热的六月,大唐王朝的火药库即将爆燃。

老而昏头的皇上李渊,浑然不觉危机即临,召大臣裴寂、李纲、陈叔达、裴矩封德彝等会茶。

在茶场上,李渊道:“秦汉以降,皇权继承问题,历代帝王无不头疼。远的不说,前朝文帝,殚思竭虑,代价高昂,朕每忆及,不寒而栗,教训太大了。”

大臣们听着皇上高论,个个想着自家心思。

尚书仆射、大宰相裴寂应道:“陛下圣明。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妥善理顺本朝嗣继,实乃大唐之幸,万民之福啊。”

礼部尚书兼太子少保,享受朝廷副相待遇的李纲听了裴寂颂谀之词,心中有所不悦。

大家明知太子和秦王厮斗,难分难解,裴寂却要闭着眼睛说瞎话,这不是欺君行为吗?

但李钢看陈叔达等人处之泰然,没有任何情绪,回转心来,何必去捅马蜂窝呢?不如也扛一杆顺风旗好了。

但是,李纲内心的正直,又不容自己掩盖忧虑,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说道:“历代以来,立储定嗣,事关大局。前朝文帝,英明一世,晚年深居内宫,为奸臣谗言所惑,以致福祚短暂,实为千古憾事。”

封德彝会察言观色,趁机说道:“吾皇决断明智,处置恰当,不愧为大唐圣君。”

李渊听后,哈哈大笑,说:“圣君,朕不敢承当,不过,还是要当一个明君的。在大业继承方面,朕有三点经验。一是坚持‘立嫡以长’的优良传统,不能搞那些废长立次、立幼什么的;二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不能听信颂语谗言,迷失了大方向;三是律子必严,教子必公,皇子间的名分,任职,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巧妙,维护兄弟和睦,提倡手足情义,不偏袒、不歧视……”

诶哟哟,李渊先生的宏大思想,特色理论,着着实实地让人佩服啊。

还没佩服完呢,忽见内侍官慌里慌张,一步三跟头闯宫来报:“陛下不好了,突厥数万骑兵,攻破边塞,向南进军,杀人无数……”

吓一大跳。还当是按照剧本设计,太子和秦王杀起来了,原来是边关警报。

裴寂大声呵斥道:“慢着!呈送个边防消息,什么‘陛下不好了’!站稳了,耐心说。”

内侍官大喘气之后,说:“小突厥又骚扰我大唐了。”

李渊道:“朕知道了。”一挥手,将内侍官挥了出去。然后说:“边防之事,再做决断。”让近臣们也都走了。

裴寂、李纲等近臣们走后,李渊不由恼火:“可恶的突厥人,真成心腹大患了。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掳掠一番。必欲彻底制服而后快,可是,派谁带兵去呢?”

按理说,该派二郎去。二郎有勇有谋,是最佳人选。

可是,让世民带兵前去,建成和元吉会猜疑。

而且,世民心高气傲,天性要强,功劳又大,早就对建成看不起了,一旦,万一……万一给了二郎大军,他佯做出征,扭回头来突然夺嫡,可该咋办?

为了制止李世民夺嫡,设法削弱他的实力,以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李渊已经外放了他的大将程咬金,驱逐了他的智囊人物房玄龄、杜如晦。

但是,派李建成去,更不恰当,哪有派太子领兵去冒险的?

建成和世民都不能去,只有派元吉了。

可是,一想到元吉,李皇上就烦。这个儿子,平素看他就不成大器,难当大任,怎么能率领千军万马,去御敌讨贼,卫边疆保社稷呢?

李渊惴惴不安之中,想起方才与几个近臣的谈话。

有的赞扬自己是一代圣君,自己还扬言要当明君,唉!“圣君”别说了,做个“明君” ,已不易不易大不易矣。

李渊在太极宫里发愁。太子李建成也正在东宫召四弟李元吉计议同一件事。

李建成说道:“我向父皇面奏,荐你率领各路大军,北征突厥,当为最好。”

李元吉非常愿意:“只怕父皇信不过我。若派我去,自然最好,若是让我跟着老二去,受制于人,我可不干。”

李建成说:“派你去最合适,派别人我不同意。我这就去面见父皇。”

李元吉忙说:“我跟着去,积极请战,岂不更好。”

李建成笑道:“更好。父皇会答应我们的请求。”

兄弟二人骑上快马,一刻工夫来到太极宫前,滚鞍下马,进入宫里。父皇正在御座上想心事哩。

李建成开门见山地禀报道:“父皇!四弟今年进步很大,派他率军前往抗击突厥,给他施展的机会,让他得到锤炼,更加提高自己。”

李渊听后,看着跟来的李元吉,问道:“小四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否?”

李元吉应道:“父皇果真派儿臣带兵前去,保证击退突厥,传回捷报。”

李渊想了想,派四子元吉去,既能阻挡突厥侵略,又能防止世民夺嫡,还可以锻炼这个不成材的小四儿,也是一举数得呢,于是,说:“听你大哥的,派你去。命令:罗艺、张公瑾……跟随前往御敌。”

李元吉提出:“让秦王府里那些骁将,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段志玄、侯君集等,随同出征,以保取胜。”

李渊满口答应:“好,好,甚好。不过他们是你二哥的心腹爱将,你可得细心呵护啊。”

李建成忙说:“父皇放心,四弟一向爱将惜才,知道礼数。”

李渊说李元吉:“过来。为父告诉你,只有将帅一心,才能同仇敌忾,消灭敌人,打得胜仗。”

李元吉说:“父皇教诲,为儿谨记。”

接着,李元吉又提出挑选秦王府中的精悍骁勇兵士带去作战,李渊也予以答应,说:“这些要求均为合理,父皇自然全力支持。”

拜别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高兴地回到东宫。

李建成拍着李元吉的肩膀夸奖:“四弟天才。两条建议,绝妙无比,一要求将,一要求兵,抽掉其精华,充实了咱俩。”

李元吉也抑制不住,沾沾自喜:“嘿,嘿,嘿嘿。”

李建成道:“有了秦王府一班猛将,又有精悍武士,四弟此番出征,必能凯旋而归。我要好好地为你庆贺。现在就要庆贺。”

李建成立即大声命人准备丰盛的酒宴,兄弟俩要一醉方休。

而在秦王府里,皇上派遣齐王带兵北征突厥的消息又爆炸了。

李世民意识到形势危急,立即请来长孙妃的舅舅高士廉、哥哥长孙无忌,并召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等心腹们计议。

高士廉说:“这不已是摊牌,要秦王交出兵权了吗?”

段志玄说:“是的。若抗拒圣命,成为叛逆,那就要被镇压了。”

程咬金大叫道:“欺人太甚,太甚!老程情愿顶上叛逆罪名,也不能忍受这般屈辱。”

长孙无忌道:“秦王若不先发制人,恐将为人所害,大唐社稷也有旦夕之危。”

高士廉说:“老夫年长,吃盐更多。先发制人,后为人制。生死抉择关头,秦王不可犹豫了。”

李世民并非不急,他还想试一试众心。

看到在座一个个瞠眉怒目,摩拳擦掌,又是咒骂,又是叫嚷,他故意说道:“我这两个兄弟,不顾骨肉亲情,祸害朝廷大事,各位均已洞悉。然而,骨肉相残,古来视为丑事。我虽受其陷害,而且就要遭祸,要我先行下手,还是于心不忍。是不是等他俩动手,我们再仗义讨伐?”

尉迟敬德急道:“大王面临灭顶之祸,仍怀仁爱之心,纵然不为自己着想,也要考虑社稷苍生、朝廷未来啊。我等誓死拥戴大王,请求大王临难不避,大义灭亲,有何惧哉,有何忧哉?”

尉迟敬德激动得站起来摘下冠冕,脱下官服,继续道:“假如阁下不听肺腑之言,某只有逃奔他乡,亡命荒野,总不能留在秦王府里,束手听任他们宰割吧?”

长孙无忌说:“敬德主张极是,秦王再不肯听,一旦大家都离开秦王府,事情就很难有指望了。”

侯君集说:“自古以来,临难不屈,乃忠臣气节,大将风范。转祸为福,智士之先机,因败成功,明贤之高见。”

尉迟敬德大声批评道:“秦王处事犹疑,面对危难,不能决断,算不上英雄好汉。纵然不为自己,也该为府中妻儿老小想一想,他们的命运会怎样?何况秦王平日培养的八百多勇士,摩拳擦掌,穿甲执兵,秦王又怎能忍心制止他们,将他们送上死路呢?”

李世民说:“好吧,听你们的。不过,我还想遣人去请房玄龄与杜如晦回来,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遂让长孙无忌安排,接应房玄龄、杜如晦。

房玄龄等害怕,不敢此时再事秦王,李世民恼火了,授给尉迟敬德宝剑,说:“再去请一趟。仍然不来,斩下首级带回。”

最后,房玄龄、杜如晦换穿了道士服装,返回了秦王府。

其实,李世民并非犹豫不决,他早有成熟打算,之所以如此委蛇,是想把自己打扮成无辜的角色,挂上一件正义的马甲,既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又不背上弑兄杀弟、夺取帝位的历史恶名。

他一犹豫,二犹豫,三犹豫,也把手下将佐们的义愤和士气给鼓动起来了。

这日是李渊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的六月三日,秦王府的心腹干将会齐了,李世民宣布了他早已考虑成熟的细致周密的行动计划:决胜玄武之门。

李世民身经百战,一向用兵以谋,他向心腹们说道:“鉴于我们兵马较少,不能不先发制人。最理想的作战时间:早朝之前;最理想的作战地点:禁军所守的玄武门。”

大家“嗡”地议论开了,有人惊讶,有人不解,有人反对。

李世民吩咐身边的秘书长薛收:“把玄武门的地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薛收说:“玄武门,太极宫之北门。东门青龙,西门白虎、南门朱雀、北门玄武。东面是太子东宫,西面是后妃西宫,南面乃系皇城。禁卫军大本营,就在玄武门外。”

李世民说:“诸位知道玄武门的重要性了。禁卫军驻守之地,军事制高点,得此门者,何愁大事不成?至于禁军指挥常何等人,我自有安排,诸位不用担心,按照分派,各尽全力就是了。”

听到这里,在场人等,血气上涌,不由赞美秦王智勇:“我们秦王……嘿,瞧好儿吧您呐。”

秦王府的武将文士摩拳擦掌激动不已-《大唐上阳》025

巴黎雷欧著《国际商务述论》目录+节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时回纥为什么帮唐朝平叛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回纥大唐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巅峰的时期,尤其在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但是开元盛世过后,天宝年间。社会矛盾严重,而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洛阳,后来又攻下了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留下太子李亨平定叛乱,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唐肃宗就任用了两员大将,就是著名的郭子仪和

  • 李世民杀兄逼父,本是乱臣贼子行为,如何后来成了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整个封建历史,李世民的口碑,绝对也是进去前几的,一起来看看,他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吧。首先就是杀人的范围,政变一定是会死人的,不过李世民在政变的过程中,杀了和自己敌对的李建成、李元吉两人,以及他们的儿子,对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以及其他的家人,都很宽容,从战争层面上来说,他杀的人不算多。他选择在玄武门

  • 为什么唐代以前皇帝都称帝,自唐代以后皇帝都称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到元朝的皇帝,人们一般习惯叫什么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宗真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人们一般习惯叫什么什么皇帝,比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等。都是皇帝,怎么“格式”都不同呢?三种称号古代的帝王是神圣的,所以直呼其名肯定不合适。所以,人们自然要给他们尊称。皇帝活着的时候,叫“陛下”、“圣人”之类的称呼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都,令各个阶层向往,为何却留不住武则天的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这样的大都市就如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样,自然是令人向往的,比如剧中的旅贲军统帅崔器,为了从陇右回到长安,牺牲了家兄、放走了狼卫;狼卫首领右刹为了在长安过上舒服的生活,将曹破延等狼卫出卖给龙波。就是这样一个繁花似锦,让人如痴如醉,仿佛中了毒一样让人沉迷的地方,却留不住武媚娘的心。长安在隋

  • 这支地方军与大唐天子齐名,多次废杀节度使,最终被主帅阴谋铲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事情要从魏博牙兵说起。牙兵即“衙兵”,古时地方镇将的官署称“衙”,所信任的亲兵即被称为“衙兵”。牙兵本质上就是将领亲兵,虽然历朝历代都有,但中唐五代的牙兵,却往往成为将领权力来源。牙兵最早见诸历史的记载,发生在中唐时期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设牙兵,随后他的侄子田悦

  • 李世民、武则天都酷爱名家书法,可武则天这一做法比李世民厚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不光是文臣儒士,甚至一些皇帝也深谙此好,并且,他们的书法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唐代书法评论家窦臮(jì 音,同“暨”,字灵长,生卒年不详。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书法师张、王,草隶精深)著有《述书赋》一文,对从上古至南北朝到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以前)的历代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评述。他

  • 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大唐继往开来,蒸蒸日上。可晚年的一些不合理举动,也引发了朝野的动荡。其中包括武则天称帝后召集大量男宠;扶持太平公主等人把持朝政;打算改立自己侄子为继承人,建立全新的“武周”等等。前面的还好说,迫于武则天的绝对权威,大家敢怒不敢言。可最后一点,忠于李唐的重臣们就不答应了,甚至武则天的

  • 为什么没人提李白的婚姻和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光靠写诗就成了“仙”。唐玄宗见了他,下辇相迎,杨贵妃为他研墨。 百姓仰望,崇拜他,就像天上的月亮。他是李白。以一己之力,照耀了半个盛唐。电影《妖猫传》剧照可你知道吗,这样一个世人眼中的天才、狂生,临死前却说: 天下无人知我心。15岁年少轻狂,他写出《明堂赋》,那时真是心比天高。20岁离乡远走,想靠

  • 李晓伟:找李白喝酒|中原作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汝州作家(官微)一总在想,如果生在唐代,找李白喝酒,应该不是难事。他可以跟山喝、跟水喝、跟月喝、跟树喝,不喝他还不乐意。所以,他当然也很乐意跟人喝。如果李白生在现代,找他喝酒,肯定很不容易。毕竟,人家的身份、知名度摆在那儿,一般人想找他老人家喝酒,先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够不够。李白是诗仙,同时

  • 为何隋朝死磕高句丽?都说要怪这一民族,果然此族让唐朝尝尽苦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高句丽这一王朝的起止时间,是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到公元七世纪为止。据学者考证,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起了一个政权,因为地处高句丽县,因此史称“高句丽”。作为高句丽建国的扶余人,是中国古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极盛时期的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