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文臣儒士,甚至一些皇帝也深谙此好,并且,他们的书法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唐代书法评论家窦臮(jì 音,同“暨”,字灵长,生卒年不详。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书法师张、王,草隶精深)著有《述书赋》一文,对从上古至南北朝到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以前)的历代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评述。
他在文中提到的喜爱书法,并有一定成就的皇帝们就有多个,如晋代的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孝元帝,陈武帝、陈文帝、陈炀帝,唐代则有唐高祖、唐太宗、则天武后、唐睿宗、唐玄宗。
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非常痴迷,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他在亲自撰写的《晋书·王羲之传》赞辞中评论道:钟繇“论其尽善,或有所疑”,王献之有“翰墨之病”,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等人都“誉过其实”,只有王右军王羲之“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可见,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之高。
他为了搜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惜以皇帝权威在国内各地苦苦搜求,甚至为取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派监察御史萧翼设法从辩才和尚手中骗了来,虽然赏给了辩才和尚许多财物作为补偿,但辩才和尚还是因此愁闷致死。
得到《兰亭集序》后,李世民命人临摹了多幅复制品分赠皇子及近臣。并且在他临去世前,他还拉着太子的手说,想要《兰亭集序》作为随葬品。因此,他去世后,唐高宗李治遵从他的遗愿,将《兰亭集序》的真迹作为随葬,埋入了昭陵。
虽然,李世民对书法爱好和追求值得称道,但是,他为求得《兰亭集序》,逼死辩才和尚,又将这一稀世作品带入陵寝,今天看来,确实有些不地道。为他一代贤圣皇帝的英名,添上了一个污点。
而反观常被后人贬斥的也酷爱书法的女皇则天武后,在同类事情的做法上,却比他好得多。
武则天登基后,酷爱书法的她得知凤阁侍郎王方庆,是晋朝丞相王导(也是一位书家,和王羲之同一家族,基本上处于同一时代)的第十世孙,家中保存有累代祖父二十八人的书法真迹,缉成了十一卷。
武则天就向王方庆索阅,王方庆也无话可说,把这些真迹都拿了出来,献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把这些真迹拿来后,也命人全都临摹了下来。而后,她把临摹本留在宫内,把这些真迹又重新装饰了一遍,装饰得更加精美,然后,又全部归还给了王方庆。这可是王方庆没有想到的。
虽然,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多有微词,但“君子不夺人之爱”,从这一点上看,武则天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要比李世民厚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