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魏博牙兵说起。牙兵即“衙兵”,古时地方镇将的官署称“衙”,所信任的亲兵即被称为“衙兵”。牙兵本质上就是将领亲兵,虽然历朝历代都有,但中唐五代的牙兵,却往往成为将领权力来源。牙兵最早见诸历史的记载,发生在中唐时期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设牙兵,随后他的侄子田悦、儿子田绪、孙子田季安、堂侄田兴(田弘正)等人先后统治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牙兵成为他们家天下的资本。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田弘正移镇成德后被成德乱军刺杀。田弘正之子田布率魏博军士讨伐成德。田氏部将史宪诚煽动人心思变的牙兵杀掉田布,使史宪诚成为魏博主人。之后魏博先后为何氏、韩氏、乐氏、罗氏统治。这些节度使将领的上位,居然主要不是来源于中央任命,而是因为牙军的支持而拥立。牙兵在魏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节度使的所作所为不被牙兵认同,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唐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魏博牙兵先后诛杀长官乐彦祯、赵文建,推举养马小吏罗弘信继任节度使。牙兵随意废立节帅,俨然一副土皇帝的架势,正所谓“流水的节帅,铁打的牙兵”。牙兵的权势可谓达到了巅峰,时谚云:“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唐昭宗天佑三年(公元906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在朱温的主持下尽诛牙兵,田承嗣所立的这支牙兵方才退出历史舞台,纵横魏博居然长达四十年之久。
唐朝灭亡后,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再次设立牙军,号“银枪效节都”。到后梁末帝时,因为试图将魏博分镇引起叛乱,魏博牙兵随机投靠后唐庄宗李存勖,并帮助李存勖灭梁。但李存勖的刘皇后爱财,向地方索取无度,从而又导致魏博牙兵的叛乱。后唐庄宗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驻守魏州的银枪效节军发生兵变,奉命镇压叛乱的是后唐将领李嗣源,但他却在变军首领赵在礼支持下回师杀回洛阳。
此时,李嗣源称帝成为唐明宗。不过,借助银枪效节军称帝的李嗣源对他们的能量自然也是心怀忌惮,于是一场围绕牙军的阴谋诞生了,也就是文章开头的“芦台兵变”,当时芦台军守将房知温在镇地故意放纵军士赌博,然后煽动军士在赌桌上杀死乌震。等乌震被杀后,房知温却马上对乱军翻脸。事发后李嗣源对此事件的处理也颇为耐人寻味:事变主要责任人房知温不仅未受到处罚,反而升为徐州节度使兼侍中(使相)。
不难看出,这次兵变很可能是唐明宗李嗣源和房知温唱的一出双簧,由房知温煽动牙兵作乱,给唐明宗诛杀牙兵以口实。事后,唐明宗除掉隐患,房知温被调离是非之地并得以获得使相的荣誉。使相是晚唐五代时期中央为了笼络地方节度使设置的一种荣誉性官职,名义上是与宰相平起平坐的“相”,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权力。自此,纵横中唐五代近二百年的魏博牙兵完全覆灭。魏博作为河朔割据型藩镇的代表,其牙兵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节度使私兵。
纵观魏博牙兵兴亡的历史,可以发现,牙兵作为唐五代时期的一支时代气息浓厚的军队,世代生活在军镇,骄横跋扈,权势滔天。牙兵作为节度使的亲兵,是节度使维持自己统治的军事倚靠。他们不仅能帮助节度使维持地方上的统治,抗拒相邻藩镇的威胁;当节度使的统治遭到朝廷的威胁时,牙兵又是他们要挟朝廷的坚强后盾。但他们往往是节镇内的“钉子户”,保持着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在节镇内的地位高于节镇内其余军队,而节帅对牙兵也往往持纵容态度。
但自从田绪在牙兵支持下杀死堂兄田悦自立之后,牙兵逐渐掌握了节度使的废立大权。所以,当牙兵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时,或者节镇内民众对节度使不满时,牙兵可以出面驱逐甚至杀死节帅,这客观上维护了节镇民众的利益,得到民众的拥护,也是魏博牙兵能长期称霸节镇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拥有以上特点,魏博牙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所以他们对唐末五代的政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鼎盛时期,他们甚至能决定天下的归属。
所以,在魏博牙兵支持下篡夺帝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对魏博牙兵自然是心怀忌惮,当李嗣源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后,也就顺理成章的向魏博牙兵举起了屠刀。在李嗣源的屠刀下,魏博牙兵的历史也走向了终点,只有魏州、相州、博州等地的田间地头,还故老相传着牙兵的故事。
中唐五代的牙兵,当然不只是魏博一处,放眼同时代,还有后梁朱温的破柴都、后唐李存勖的金枪都和银枪都、吴国杨行密的黑云都、后蜀孟昶的破柴都,等等。这些牙兵大多骁勇善战,有的效忠于主将,但也有不少随时倒戈。后梁太祖朱温即是被子朱友珪与左龙虎统军率五百牙兵杀于寝宫,之后后唐庄宗李存勖依靠银枪都灭后梁,但自己也是被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率领牙兵叛变所杀。牙兵制度到北宋才逐渐绝迹,可以说是中唐五代特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