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可能至死都不知道,龙凤胎名字连读,竟是甄嬛背叛他的铁证

雍正可能至死都不知道,龙凤胎名字连读,竟是甄嬛背叛他的铁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11 更新时间:2024/3/11 1:39:59

爱新觉罗·胤禛,便是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他是大清第5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但中国描写历代皇帝的影视剧总喜欢把帝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此许多上不了台面的负面史料就被自动过滤了。

在《甄嬛传》的小说中,雍正的爱妃甄嬛为他诞下龙凤胎,这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他到死都不知道的是,这对龙凤胎并不是他的血脉,而是为别人做了嫁衣。其实,把龙凤胎的名字连读,就会发现甄嬛背叛他的铁证。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严格来说,历史上是没有甄嬛这个人物的。她的原型是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但她根本没有电视剧那么受宠,所以也就当做娱乐,至于正史歪史便先忽略不计了。因此,我们暂且就当雍正皇帝有这个女人,而且是他非常喜欢的女人。

皇帝喜欢的女人肯定倾国倾城,甄嬛天生丽质,雍正一见倾心,自然便纳进宫来,成为了自己的枕边之人,为他生儿育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令雍正万万没想的是,甄嬛也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居然敢给皇帝戴绿帽子,可谓胆大包天。

甄嬛的情人叫果郡王,身份也非常显赫。果郡王允礼是康熙的小儿子,雍正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康熙的子女中排行第十七,这就是剧中雍正一直称呼他为老十七的原因。因为果郡王则受过优良的教育,是个知书达理的翩翩公子,不然甄嬛也不会看上他。

雍正对自己的这个弟弟很好,因为他低调温顺,知道自己只是康熙最小的儿子,皇帝的位置根本就轮不到他坐,也就随遇而安。要不是因为甄嬛从中间插了一脚,果郡王允礼也不会由于害怕,而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病死了却此生。由此可见,你碰谁都可以,但皇帝女人万万不可碰,否则真是不得善终。

甄嬛喜欢雍正皇帝吗?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皇帝是九五之尊,连江山社稷都是他的,更何况一个妃子。因此,即使是不喜欢皇帝,甄嬛也得逆来顺受。再加上雍正皇帝确实对她不错,日久生情也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在这个圈子里呆久了以后,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很容易就让人迷失方向,随波逐流了。

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甄嬛心里彻底凉透了,就是她误穿了已经逝去的纯元皇后的衣服被皇帝禁足。突然间她就明白了皇上并不是真心喜欢她,而只是把她当做纯元皇后的替代品罢了,这很伤人心,让甄嬛从此不再把雍正当成自己唯一爱的人,开始逢场作戏。

也就在这个时候,皇帝召见了果亲王允礼,按道理来说果亲王是根本见不到后宫的女人的。但导演不按常理出牌,偏偏就让这两个人误打误撞碰上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脱了鞋的甄嬛在溪边玩耍,允礼惊为天人,随口便吟出了“缥色玉柔擎”的诗句。

这要是换了一般的人敢在宫内用这么轻浮的句子挑逗贵妃,有10颗脑袋都不够杀的。但允礼是果亲王,皇上的弟弟,加上他比雍正年轻英俊,这句诗歌又一下钻到了甄嬛的心里,干柴遇到了烈火,立刻就熊熊燃烧起来。

接着就是两人七夕之夜在桐花台相遇,当然也是导演的杰作。正是明月当空照,暗影双叠,痴男怨女互诉衷肠。但甄嬛毕竟是个贵妃,敢在宫里与人暗结连理真的是欺君灭族的罪过了。所以,聪明的甄嬛当时甚至拒绝了果郡王的告白,从而暂时避免了一场灾祸。

可是果郡王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开始穷追不舍,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主动亲近甄嬛。甚至将装有甄嬛小像的荷包故意掉出来让甄嬛看见,利用满湖的荷花和漫天的风筝给甄嬛庆生......这种小儿科般的把戏差点被雍正看见,甄嬛吓的是花容失色。

此后,甄嬛果然尽量躲着允礼,以免惹祸上身。那么有人要问了,甄嬛所生的龙凤胎到底是不是雍正皇帝的孩子?按照电视剧发展的情节来推算,大概率可能真的是果郡王的孩子。因为雍正与甄嬛相差28岁,属于老夫少妻。

再加上后宫妃子无数,年老体弱的皇帝得雨露均沾。甄嬛生的又是龙凤胎,古代又没有亲子测试的工具,所谓滴血认亲纯是无稽之谈。而且果郡王允礼出入皇宫就像走平道一样,保不其在某一天某个时辰就与贵妃单独相见。

如果时间地点合适,两人真的做出点什么来,他人也并不知晓。反正雍正皇帝的这顶绿帽子是戴上了,戴的正正好,戴的结结实实。这一点可以从甄嬛生下龙凤胎后为孩子起名看出眉目来,男孩叫弘曕,女孩叫灵犀。

要是把两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合起来就变成了“夕颜”,而这正是当初果郡王送给她的定情信物。这也就基本上证实了甄嬛是出轨在先,生养在后,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了,不过好在雍正皇帝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爱妃。但果郡王的结局不太好,剧中他后来被雍正赐死了。

中国历史上许多记载在册的多半都是真的,那些传记与民间杜撰就真假难辨了。所以对龙凤胎的名字连读,就是甄嬛背叛雍正的证据,我们也只是一听而过便罢,千万莫当真,否则真就成了自己骗自己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国力在开元时期达到鼎盛,但疆域的巅峰期却在唐高宗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等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保证自己统治武则天打压唐朝宗室。忠诚于李唐的将领或被杀、或调整,而吐蕃、契丹、突厥都趁机侵占土地或者复国。唐朝版图也大幅缩水,到唐玄宗时期才凭借鼎盛的国力逐步恢复了部分疆域。但是此时的唐朝版图与高宗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唐在唐太宗时期完成了中原一统,在高宗时期迅速把唐朝版图

  • 唐朝诗人小传(4)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官文安县尉。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六首。【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

  • 雍正王朝:雍正非要赐死儿子弘时的背后,实则是康熙一手所导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可谓是残酷至极,虽说没有出现兄弟自相残杀兵戎相见,诸如唐朝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但其残忍程度,比之赤裸裸的流血夺嫡也不遑多让,毕竟是失败者大部分落得圈禁下场,胜利者雍正和老十三最后是活活累死,结局实属惨烈。到了雍正年间,夺嫡之争再次出现,这次虽然夺嫡波及范围很小

  • 雍正是篡位夺权还是合法登基?康熙传位遗诏:揭开雍正继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雍正却是争议较大的皇帝,其中最让后世关注和议论的,莫过于雍正继位之谜。他究竟是合法继承?还是篡改遗诏?这也成为了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那么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到底是如何取得皇位的?康熙是否真的传位于他呢?这背后究竟有何秘密?九子夺嫡的背后,千古一帝的凄凉晚年要想厘清雍正继承皇

  •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大唐上阳》213 第五十四章 夙愿得偿被视为天才武将的李世民,英武吧,有胆有识吧,久经沙场、厮杀大半生吧,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本领过人。可在他战无不克的业绩中,亲征高句丽,连番苦战,是失败而还的。英明领袖带着遗憾走了,接收了他的小妾武照的他的儿子,黏黏糊糊的

  • 清朝最后的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死前含泪讲出皇室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就算是贵为金枝玉叶,公主们也往往难逃与生俱来的政治宿命:国之强盛时期尚且好些,即便是被当作政治联姻的工具也有强大母国为背景不会受欺,只是饱尝背井离乡的思念之苦罢了,至少可保性命无虞,一生尊贵无忧。可若是恰逢国之颓败之际,那么公主不仅尊贵不复,反而会因为皇室的身份遭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正如清朝最后的

  • 唐朝皇帝并未抓住平定安史之乱的机会导致战事延续八年且留下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

  • 太平天国灭亡后,这支中国军队逃到南美,如今有30万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太平天国运动是以洪秀全为主要代表进行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其声势可以用“浩浩荡荡”四个字来进行形容,虽然这次农民起义运动最终以失败的结局告终,但它仍旧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甚至可以说,为往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其将

  • 唐朝前期奠定的强大基础保证其在安史之乱后仍能苟延残喘百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举几组数字为例。安史之乱后的唐宪宗时期,宣武节度使韩弘有一回向朝廷进贡,“献马三千,绢五千,杂缯三万,金银器千”;但这只是九牛一毛,他的库存是这样:“库厩尚有钱百余万缗,绢百余万匹,马七千匹,粮三百万斛”,而且,这只是他手里的现货。唐穆宗时期,卢龙节度使刘整曾经一次性随手向朝廷进献战马1.5万匹。所

  • 清朝时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的一品有正一品和从一品,另有文武之分。正一品在当代的级别应该是正国级。此中武官包孕:1.“三公”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名誉上是太子的先生,属于声誉上的一种虚职,并无实践的权力,不少都是天子为了表现恩宠而加封。可能相当于当初的天下政协主席或许天下人大委员会委员长之类。2.大学士,清代的大学士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