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3/12/22 17:47:45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大唐上阳》213

第五十四章 夙愿得偿

被视为天才武将的李世民,英武吧,有胆有识吧,久经沙场、厮杀大半生吧,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本领过人。可在他战无不克的业绩中,亲征高句丽,连番苦战,是失败而还的。

英明领袖带着遗憾走了,接收了他的小妾武照的他的儿子,黏黏糊糊的今上李治,蛰居深宫内院,顶着漫天妖星,日夜唉声叹气,居然决胜于千里之外,征服了宿敌高句丽,遂了两代王朝长久以来的一桩大心事。

只问你,服不服?你不信命,还真不行吧?

213

征服蕞尔小邦高句丽,是大唐朝廷的既定志向。

或可说,这个志向也是以前多个朝代的梦想。英雄一世的先皇上李世民,战马踏遍天下,惟独储存了败于高句丽的遗憾。

高句丽目前虽不曾大举入侵,但仍常常扰乱东北边境,使民不得安。

自从魏国夫人小贺兰逸之惨死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事能安慰李治空虚的心灵了。

不错,封禅大典勉强可以算作一个丰功伟绩,是伟大的父皇都未能完成的。但是回头看,封禅大典不过是武照的刻意安排而已,武照前前后后,突出得不得了,他李皇上却像个傀儡,越回想越不舒服。

忧思凝聚,愁肠百结,愈加烘托出强烈的愿望,要以自己的意思,完成一件天子应当成就的大业。最为可能成就的,就是征服高句丽。

李治身体欠佳,没有提出亲征,但他在朝会上以认真的态度和悲壮的表情宣示,征服高句丽,在异邦面前一展大唐之威,是朝野的荣耀,否则,就是难以洗雪的耻辱。

没有大臣反对。武照没有反应。

武皇后此时最关心的不是对外作战,而是对内连续取胜。故而她提议改元,再来一个新的开始,改“乾封”为“总章” 。

李治同意,遂定于三月六日改元。

武照对李治征服高句丽的决定不置可否,群臣则表决,支持增援辽东。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春天,右相刘仁轨被李治任命为辽东道副大总管,再度远赴战场。

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在今之辽宁康平打败高句丽兵,取得“金山大捷”后,率领三千军马,准备乘胜进攻扶余城。

扶余城,在今天的吉林农安县地方。

诸将认为三千军马力量薄弱,劝阻薛仁贵“缓进” 。

薛仁贵说:“不要阻拦我。兵不在多而在用,看将军如何指挥罢了。”遂率军如尖刀一般插入敌占区,与高句丽交战,获得巨大胜利,杀死和俘虏万余人,攻下了扶余城。

扶余郡的四十余小城都望风请求投降。

太子李弘非常关心辽东战事,动员青年人支援前线,鼓励识字的女青年向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写慰问信,做绣花鞋垫,源源运往前线,士气大振。

侍御史、宫廷监察官贾言忠,奉命出使辽东,返回京师。向李治禀报军事情况。之后李治询问他对战争的看法。

贾言忠说:“陛下英明,高句丽定能平定。”

李治询问理由。贾言忠说:“当初,隋朝炀帝东征失败,是由于人心离散,百姓怨恨;先帝东征而未能建功,是因为高句丽本身强固,无有破绽。今天高句丽王高藏本领微弱,大臣专权。泉盖苏文死后,泉盖男建兄弟自相攻击,争夺朝政。泉盖男生倾心归附大唐,充当唐军向导,高句丽之虚实,大唐军队尽知。而且高句丽饥荒叠加,灾异连年,军备不继,人心恐惧。大唐依靠陛下明圣,军力强盛,壮士尽力,必然一举得胜,无须再等。”

李治听得高兴,头晕病瞬然痊愈大半。又问人事。

“现在辽东的诸位将领,谁人堪称德才兼备?”

“薛仁贵勇冠三军,智谋亦强;庞同善虽不擅战斗,但治军严整;高侃严以律己,忠诚果断,也有谋略;契苾何力沉着坚毅,且能决断,虽妒忌强于自己之人,但有统率指挥才能;然而日夜小心翼翼,忧虑朝廷而忘记个人,他们谁也比不上李勣。”

李治赞同贾言忠的意见和对辽东将领们的鉴定,说:“武将在前方流血拼杀,后方定要权力支援,加强保障。”

泉盖男建又派遣五万士兵反攻扶余城,与李勣的唐朝大军遭遇。双方交战,唐兵大胜,杀死和俘虏三万余人,又攻下了大行城。

大行,是今天的辽宁丹东。

李勣攻下大行城后,指挥多路大军进攻平壤。

高句丽发兵抵抗,李勣等奋力出击,把高句丽军打得大败,追击二百余里,攻下辱夷城,其他各城敌人弃城逃跑和投降的接连不断。

辱夷城,在今之朝鲜安州地方。

高句丽各地守军,或弃城逃走,或献城投降,前后相继不断。

契苾何力率先领兵冲到平壤城下,李勣大军接着到达,把个平壤团团围住。

平壤被围一个多月,高句丽王高藏,派遣泉盖男产,带着军政官员九十八人,打着白旗,到唐朝的远征军营帐,向李勣投降。

李勣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以礼对待他们。

泉盖男建垂死挣扎,闭门抵抗,不断派兵出战,但均告失败。

泉盖男建把军事指挥权委托给僧人信诚,信诚却秘密派人暗通李勣,请求作为内应,献城立功。

过了五个工作日,信诚深夜打开城门,迎接李勣的唐军大部队入城。

唐军进入平壤,呐喊震地,且焚烧四角城楼,火光连天。

泉盖男建自杀未遂,为唐军生擒,成了俘虏。

归顺的高句丽王高藏受到了礼待。高句丽王廷三宫六院的小佳人也全都上缴给唐军了。

固若金汤的平壤终于陷落。

自隋朝文帝杨坚以来,两朝帝王征服高句丽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在总章元年,即公元668年,九月十二日。

被视为天才武将的李世民,英武吧,有胆有识吧,久经沙场、厮杀大半生吧,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本领过人。可在他战无不克的业绩中,亲征高句丽,连番苦战,是失败而还的。

英明领袖带着遗憾走了,接收了他的小妾武照的他的儿子,黏黏糊糊的今上李治,蛰居深宫内院,顶着漫天妖星,日夜唉声叹气,居然决胜于千里之外,征服了宿敌高句丽,遂了两代王朝长久以来的一桩大心事。

只问你,服不服?你不信命,还真不行吧?

当然,征服高句丽,以往的经验教训不可抹煞。曾经的失败,前线指挥人员在策略、武器、粮秣、运输诸方面,均已通盘检讨,施以新策,是荣获大捷的重要原因。

两个月后的十一月,远征高句丽的大军,在李勣率领下凯旋,回到长安。

在近郊整顿军容后,太鼓、金钹、笛、箫、胡笳、筚篥等乐器队前导,演奏着李治御定的凯旋专曲《神功破阵乐》 ,浩浩荡荡,进入京师。

沿途吏民,夹道欢迎。百姓们都在地方干部安排下,“自发走上街头”拥军。

老大娘操着鸡蛋篮,把涂得鲜红的熟鸡蛋塞进子弟兵手中。

老大爷捧着热汤面,挨个儿地往子弟兵面前送:“孩子,喝吧,热的!那些逃兵,可吃大亏啦!”

李勣将军骑着骏马,率领军队威风凛凛地向宫城挺进,面容上掩饰不住长期征战的疲惫和困顿。

李治命令李勣先将高藏等献到昭陵,给先皇上李世民“瞅瞅” ,然后再举办大型仪式,将俘虏献给皇家祖庙——太庙。

十二月初七日,李治、武照双圣,在含元殿接受李勣“献俘” 。

因高藏虽是高句丽王,却不掌握实权,李治特别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朝廷政务院工程部编外部长,但是支给全薪,跟体制内部长的待遇一样。

泉盖男产被任命为司宰少卿,宫廷膳食部副部长。泉盖男生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

信诚和尚投降有功,给了个文官从三品职称——银青光禄大夫。

李勣以下远征将领,各按不同第次,封爵奖赏。

泉盖男建,流放黔中,今之贵州东部山区。扶余丰,流放岭南,大庾岭南,荒蛮之地。

大唐朝廷将高句丽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重新分配为九都督府、十六州、一百县,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作为最高军政机关,统辖全境所有军区及州县。

李治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镇守安抚于平壤当地。

另外,唐廷选拔有功的原高句丽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县令,配合唐朝官员,共同治理地方。

十二月十七日,李治到长安南郊祭祀昊天大神,禀告:皇天在上,高句丽已平定,特此奉知,永葆安宁。

李治祭祀过了,让老功臣李勣第二个上禀苍天。

十九日,拜谒太庙,禀明祖宗。也由李勣第二个进献祭品。随在皇上身后,作为第二个,是一项难得的殊荣。

行军辽东,远征高句丽的士卒,也都给予多少不等的奖赏。

远征军中的逃兵,李皇上有令,在进军途中逃亡的,在规定期限内不自首或自首后又逃亡的,要处死,其妻子儿女要没入官府为奴婢。

发布这项命令的时候,太子李弘提出不同意见。

李弘心思善良,他认为:“如此追查起来,人数太多。有人因为生病,赶不上队伍,畏惧而逃亡;有人因外出打柴草,被敌人俘虏;有人在渡海时,落水而失踪;有人因追击敌人,深入敌方阵地而被杀害;有人因负伤而无法行动等,不一而定。可是,军令似乎一律从严。因军法严厉,同队的人怕一起获罪,即报告他们逃亡。战争之中,没有时间核实情况,直接根据军队的通知,转告军士所属的地方官府,他们的妻子儿女即告蒙难,情状实在值得哀怜。”

李弘说:“《书经》有言:‘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与其诛杀一个无罪的人,宁可释放一个有罪的人。”

太子恳切请求对逃亡兵士的家属,免除他们被籍没发配的刑责。

李治觉得太子的意见有道理,遂听从太子,宽宥了逃兵的家庭。

乍一看,李弘的意见和建议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要有战争,多少都会有士卒逃亡现象。可是,军令不严,一心向善,如何维持战场上的纪律,如何保证队伍强盛,打得胜仗?

而且,李太子的谏言,对逃亡的士卒能产生多少实际的感化效果,也是个大的疑问。

曾记得,李弘小时候跟太子率更令郭瑜念书,专司漏刻的太子宫属官郭瑜,实际是太子的辅导老师,小小的李弘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正义意识,郭瑜领着读《春秋左氏传》 ,读到楚子商臣逼死父王一段的时候,坚决不要读了。

小李弘说:“为了王位竟然弑父,这种事情我正眼都不瞧它一下,为何还要写在书卷里呢?”

李弘那时还小,现在十六岁了。他本来就非常相像父亲李治,身体虚弱,又有点神经质,随着逐渐长大,越发多愁善感。

李弘的脸颊本来就苍白无色,刚刚长成青年,额头上就浮现出青筋,使他的苍白增添了小部分的顽强和大比例的老相。

尽管李弘的体质和父亲一般虚弱,但他决心不要成为像父皇那般文弱的男人。

事实上,李弘对父皇母后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没有做出一件合乎道德的事,仅仅产生了和他目前年纪不相符的不满和批评。

李弘更看不顺眼的是母后武照。他心中一直坚定地认为“牝鸡无晨” 。而“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母鸡打鸣报晓,所在之家是要破败的。如母亲这般篡权乱世,乃系凶祸之兆。

祖母长孙文德皇后笃守妇道,李弘在内心深处赞誉有加。

母后掌握天下权力,拨弄朝政,气势凌人、欺压父皇,让做儿子的李弘极端不满。

武照也是看不惯李弘的。

仁慈、宽厚,实际是懦弱,还有点神经质,哪里是个政治家的料啊?

让一个懦弱仁慈、满怀正义的人做接班人,武照叹气。

任见:武照和李治决心把朝廷弄到东都洛阳办公-《大唐上阳》212

巴黎雷欧:国际商务合作的研究

巴黎雷欧: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最后的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死前含泪讲出皇室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就算是贵为金枝玉叶,公主们也往往难逃与生俱来的政治宿命:国之强盛时期尚且好些,即便是被当作政治联姻的工具也有强大母国为背景不会受欺,只是饱尝背井离乡的思念之苦罢了,至少可保性命无虞,一生尊贵无忧。可若是恰逢国之颓败之际,那么公主不仅尊贵不复,反而会因为皇室的身份遭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正如清朝最后的

  • 唐朝皇帝并未抓住平定安史之乱的机会导致战事延续八年且留下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

  • 太平天国灭亡后,这支中国军队逃到南美,如今有30万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太平天国运动是以洪秀全为主要代表进行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其声势可以用“浩浩荡荡”四个字来进行形容,虽然这次农民起义运动最终以失败的结局告终,但它仍旧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甚至可以说,为往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其将

  • 唐朝前期奠定的强大基础保证其在安史之乱后仍能苟延残喘百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举几组数字为例。安史之乱后的唐宪宗时期,宣武节度使韩弘有一回向朝廷进贡,“献马三千,绢五千,杂缯三万,金银器千”;但这只是九牛一毛,他的库存是这样:“库厩尚有钱百余万缗,绢百余万匹,马七千匹,粮三百万斛”,而且,这只是他手里的现货。唐穆宗时期,卢龙节度使刘整曾经一次性随手向朝廷进献战马1.5万匹。所

  • 清朝时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的一品有正一品和从一品,另有文武之分。正一品在当代的级别应该是正国级。此中武官包孕:1.“三公”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名誉上是太子的先生,属于声誉上的一种虚职,并无实践的权力,不少都是天子为了表现恩宠而加封。可能相当于当初的天下政协主席或许天下人大委员会委员长之类。2.大学士,清代的大学士由“三

  • 以隋唐的统治而论,运河开凿乃是必然,但隋炀帝开运河加重时人负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下面就说说为什么运河必须开凿?关陇地区的农业生产既然衰退,而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多年间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却成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富饶之区。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南方,然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

  • 清朝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影响,到底能不能过300年大关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王朝,因此留下的史料很多,甚至还有一些影像资料,相比较其他朝代,清朝更为人所熟悉,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很热门的朝代。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清朝的制度入手,来说说如果清朝没有外部因素也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会不会过三百年的大关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关于清朝的历

  •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 清朝正一品大官,能享受什么待遇?放到现在,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以前的中国,存在很多可以干一生的职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铁饭碗,但是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但是还有一个职业是非常好的,那就是当国家的官员。不管是什么时候的官员,也都是为国家做事的人,自然是要有很好的待遇,这是对官员的一种嘉奖,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古代的时候,当官的福利也是很好的,他们可以免除赋税,可

  • 由李白@韩荆州、杜甫@韦左丞、白居易@顾况,看唐人科举的干谒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干谒,是唐人科举时代,应试者与上层社会攀结、交游的一种十分广泛的文化现象。唐承隋制,除了三省六部制,也把隋代的科举制完整继承下来,这样,下层社会——即“庶族”知识分子,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跃龙门”。跻身上层社会——即“士族”,继而步入仕途,宦海浮游,因此,科举开考之前的“干谒”名流,必不可少。干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