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是篡位夺权还是合法登基?康熙传位遗诏:揭开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是篡位夺权还是合法登基?康熙传位遗诏:揭开雍正继位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641 更新时间:2024/3/11 1:39:34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雍正却是争议较大的皇帝,其中最让后世关注和议论的,莫过于雍正继位之谜。

他究竟是合法继承?还是篡改遗诏?这也成为了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

那么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到底是如何取得皇位的?康熙是否真的传位于他呢?这背后究竟有何秘密?

九子夺嫡的背后,千古一帝的凄凉晚年

要想厘清雍正继承皇位的真相,就不得不追溯到其父亲康熙皇帝的晚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千古一帝,康熙在其61年的执政生涯中,取得了功垂青史的伟大业绩。

他治下的清朝,不仅开了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更是幅员辽阔,与周边各国友好往来,影响力贯穿整个亚欧大陆。

然而,与早年的文韬武略、睿智卓绝相比,到了晚年的康熙,却仿佛褪下了往日的威严与英姿,如同一个孱弱无助的老人,孤单又凄凉。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心境,与九子夺嫡这一困扰康熙整个晚年,并且对政局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有着莫大的关系。

康熙是我国上罕见地有着旺盛精力的皇帝,不仅活了69岁,更育有35子、20女,实乃多福多寿之人。

经过早年的励精图治,到了晚年儿孙满堂的康熙原本应该卸下统治帝国的担子,颐养天年。

常言道多子多福,但皇室毕竟不同于寻常人家。

庞大的皇子群体,并没有给日渐年迈的康熙带来多少欢乐与安宁,而是让他反受其累,增添了许多烦恼。

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康熙内心早有答案,那就是二皇子胤礽

出于对其母亲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笃爱,加之皇后早逝,康熙便将全部的感情寄托在出生不久的胤礽身上。

胤礽刚满周岁即被公开册立为皇太子,他也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也就此成为了许多大臣眼中的储君。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皇帝与太子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微妙的关系。

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与太子的关系不仅是父子,更大程度上更像是君臣。

就像那句话“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没给你的,你不能抢。”

皇权的唯一性,决定了君臣之间的忌惮往往胜过了父子之间的亲情。

皇权从来不容许与他人分享,这就让皇帝与太子形成了一对矛盾体,二者之间注定关系微妙,甚至反目成仇。

历朝历代父子之间争夺皇权的事件并不少见。

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长子刘劭就因担任了二十多年太子后急于登基,于是亲手弑杀了自己的父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弑父篡权的太子。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第二任皇帝朱友珪就因其父,后梁太祖朱温欲将皇位传于他人,便提前发动政变弑父登基。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除了那些通过不正常手段夺得皇位的皇子,能够坚持到正常继位的太子,无不是在父皇的阴影下毕恭毕敬、如履薄冰。

一方面他们不能够表现得太过积极突出,否则容易被怀疑结党营私,抢班夺权。

另一方面也不能表现得消极无为,清心寡欲,否则同样会被认为是没有德才,不足以继承家国大业。

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历朝历代,但凡涉及到权力争斗,即便是血缘至亲,也同样难免尔虞我诈、相互提防。

如平常百姓家兄谦弟恭、父慈子孝的场景更是极少出现。

但康熙对胤礽,却是一个特例。

康熙对胤礽偏爱的程度,可以说再没有哪位帝王可以做到和康熙一样。

“丢失”了权力机器的冷漠,像当今许多老来得子的老父亲一样,将儿子捧在手心,生怕磕着碰着。

胤礽不仅在襁褓之中就被确立为皇太子,更是得到了父亲康熙皇帝的亲自照料,这在许多朝代的历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清代对于皇子的教育可谓是十分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继任者能够具备较高的能力。

事实上,与其他朝代相比,清朝的十二位皇帝的整体素质都是较高的。

而胤礽的太子地位被确立不久后,康熙就有意培养其成为明君的能力。

不仅设立专为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还为其配备官员。

在构建关系网的同时锻炼胤礽作为皇帝必修的“驭人之术”,更是在其出阁读书后请到了汤斌、尹泰等儒学大家担任讲师,为胤礽精通满汉文化打下基础。

另外清朝皇帝每年都会有几次围猎活动。

一方面是为了团结官员,以示恩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强健体魄,在强化御射技术的同时观察社会,了解民间的见闻。

康熙每逢皇家围猎,都会带胤礽同行,这也使得胤礽年少便精于射术,可谓是文武双全。

而胤礽平时小小的感冒发烧也会让疼爱儿子的康熙焦急不已。

胤礽四岁曾感染上天花,这在当时被看作不治之症。

为此康熙不仅亲自为儿子端汤送药,更是一连数月前往寺院、太庙祷告。

胤礽病愈后,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当即下发诏书,向全国臣民宣告了这一喜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亲自征讨葛尔丹的途中,康熙特命太子胤礽监国,稳定后方,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

但这也为胤礽发展太子党,日后行篡逆之事提供了温床。

可以说,在对待爱子胤礽上,康熙完全摒弃了作为皇帝的“架子”,一心一意地想要将其培养成一代贤君。

但由于过分的宠爱,胤礽的人格发展很快偏离了康熙所设想的轨道。

事实上在胤礽长大后结交私党,培植自己的势力时,康熙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但依旧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只要太子行为不是太过,都无关紧要。

殊不知这种放纵,更是让天生含着金汤匙的胤礽更加恃宠而骄,目无法纪,直到康熙四十七年矛盾彻底激化。

这一年在康熙巡幸塞外的同时,太子胤礽因与众皇子不和遭到控诉,大阿哥胤禔等向康熙报告称太子骄纵傲慢,暴戾不仁,以至其“荼毒众人”。

这让康熙第一次对胤礽感到失望,对其有了恣行其事的评价。

而此时的胤礽大概并不知道父皇已经对自己产生不满。

就在这一年,康熙刚满七岁的第十八子胤祄患了重病,让他十分担忧。

但胤礽身为长兄,却对胞弟生死全然不顾,只顾着密行阴谋之事。

这件事也让康熙回想起自己征战葛尔丹时患病唤太子在身边侍奉。

太子胤礽不仅未体现出丝毫对父亲病情的关心,甚至流露出些许喜色,这让康熙龙颜大怒,耿耿于怀。

而当康熙批评起胤礽时,胤礽不仅不虚心接受,更是当场顶撞父亲,忿忿离场。

在返京的路上,康熙甚至发现了胤礽秘密监视自己的行动,这使得康熙开始怀疑他“欲行不轨”,随后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玉不琢不成器,而胤礽在康熙精心雕琢之后,仍然是顽劣不堪,对于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康熙大概也感到无奈吧。

在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后,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加之朝思暮想回到太子之位的胤礽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众兄弟之间相互攻讦,并广结党羽,形成了大爷党、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等多个派系。

围绕皇位的斗争已然上升到朝堂之上,众大臣相互倾轧,让政局变得极为混乱。

党争向来是亡国的征兆,明朝之所以灭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朝堂上不同党派相互倾轧,极大地损耗了国力,对此康熙是深以为然的。

眼看着众多皇子为了皇位广结党羽,收买人心,老的皇帝还未驾崩,新的势力就已经蠢蠢欲动。

康熙不禁感觉到,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朝堂之上,竟然只有自己是孤独的一人。

为此,索额图、明珠等一干大臣相继入狱,康熙原以为通过这样,就可以制止朝廷中结党营私之风。

但没想到,风波之后党争依旧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

康熙日渐衰老,朝堂之上无止尽的争斗,让他心生倦怠。

眼下众多的儿子和大臣,竟没有几人能理解自己心中所想。

到了晚年的康熙,是极为重视亲情的,为了制止皇子之间的争斗,他曾多次下旨参与调停,但围绕权力的斗争注定不死不休,又岂是他能干涉的?

兄谦弟恭、父慈子孝,同心协力稳定大清基业的场景曾无数次在康熙的脑海中浮现过,但注定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晚年的康熙逐渐变得怠政,这位花甲之龄的老人,只想身边能有个亲近的人,却发现自己仿佛早已沦为了孤家寡人。

只有年幼的弘历,能给他寂寞的心灵,带来一丝温暖。

雍正真的篡位了吗?

尽管九子夺嫡引发的宫廷争斗,让晚年的康熙不堪其扰,但相较于其他皇子而言,四阿哥胤禛还是让晚年孤单凄凉的康熙,感受到了些许亲情。

在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后,与其不合的众多皇子都寻觅到了良机。

他们对太子不仅落井下石,还朝思暮想地觊觎着太子的宝座,更有人向康熙建议处死胤礽,这让康熙对众人彻底失望。

而此时只是四阿哥胤禛说了胤礽的好话,为他开解释罪,这也让康熙感受到胤禛不同于其他人的德行。

此后在对众多皇子的考察中,胤禛确实表现得更甚一筹,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康熙的青睐。

或许最能让胤禛继位的理由,是源于康熙对其子弘历,也就是日后的乾隆皇帝的宠爱。

康熙晚年对皇子之间的政治斗争十分厌恶,因此与众皇子之间的关系并不算亲近,而是将全部的爱投入了弘历身上。

弘历年幼聪颖,相貌不凡,让康熙十分满意,因而总是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爷孙二人形影不离,其乐融融。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政治信号,将皇孙接在身边照顾,这是皇太子才拥有的待遇。

尽管康熙没有在明面的册立,但在事实上却说明了其对于胤禛父子的偏爱。

因为宠爱孙子而让儿子获得皇位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明成祖朱棣就曾因为宠爱孙儿朱瞻基,便将其早早地立为了皇太孙,即便是征战漠北时也将其带在身边有意历练。

后来朱瞻基也成为后来的明宣宗,而他的父亲,跛脚的朱高炽最终也荣登大宝,是为明仁宗。

从弘历的“待遇”来看,四阿哥胤禛,即雍正继位的合法性是存在一定事实基础的。

到底是篡位夺权,还是合法登基?

2013年,随着辽宁博物馆中《康熙皇帝遗诏》的问世,这一持续了几百年的谜团终于被解开。

此前一直有野史或者民间传言,说康熙当时是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的,是雍正将诏书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才能顺利登上帝位。

但这种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清代皇帝但凡公布重大消息,都会用满汉两种文字同时撰写。

公布新任皇帝这样隆重的消息,怎么会仅仅只用一种文字呢?

另外“于”和“十”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于”这个字在清朝是写作“於”的。

再加上诏书里都是加有“皇”这个字,如果将“十”字改成了“於,就变成“传位皇於四子”,也是不通顺的。

所以民间流传的雍正篡改遗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而在《康熙皇帝遗诏》中明确写到,“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从法理上说明了雍正皇帝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也可以直接证明雍正是合法继位的。

为何总是被抹黑?

尽管雍正继位之谜得到“破案”,但流传下来的关于雍正皇帝的流言并不少见。

不光是继位时被怀疑篡位,就连意外死亡也被当作是为正义的刺客所杀。

在种种流言中,雍正皇帝仿佛就是不道义的象征,被人们调侃数百年。

那么,为何他总是被抹黑呢?

事实上,雍正皇帝算的上是承前启后,开启盛世的一代明君。

他励精图治十三年,大力改革,有效地改善了康熙晚年以来朝廷腐败、政局混乱的局面。

在边境实施改土归流,有效地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他出兵边境,平定叛乱,稳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还整顿吏治,使朝廷不良之风焕然一新,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而雍正皇帝最伟大的一项措施,莫过于实行了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从而彻底废除了剥削广大贫苦大众数千年的人头税。

此前历代王朝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官绅与富商占据了绝大多数土地,他们隐瞒财产,只承担极少部分赋税。

而广大无地可耕的农民,却要承担巨额的赋税,这也是无数王朝发展到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灭亡的内在原因。

摊丁入亩实施后,使得无数穷人卸下了沉重的负担,让富有者缴纳应有之税,一方面扩大了中央财政的税源,另一方面让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这项措施,无疑触犯到了众多官绅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在人亡政息之后,捕风捉影,反攻倒算随即开始,这亦是历史的常态。

不过古往今来伟大的改革者,鲜有能够全身而退者。

从秦代的商鞅,到宋代的王安石,再到明代的张居正,无一不是如此,因此也就不难解释,雍正为何会一再被人刻意抹黑了。

当历史的迷雾逐渐散去,相信后人会给那些敢于打破权贵的既得利益,为普通大众谋得生存机会的改革者一个公正的评价。

而雍正皇帝的继位,既是广大劳苦民众的心之所盼,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大唐上阳》213 第五十四章 夙愿得偿被视为天才武将的李世民,英武吧,有胆有识吧,久经沙场、厮杀大半生吧,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本领过人。可在他战无不克的业绩中,亲征高句丽,连番苦战,是失败而还的。英明领袖带着遗憾走了,接收了他的小妾武照的他的儿子,黏黏糊糊的

  • 清朝最后的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死前含泪讲出皇室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就算是贵为金枝玉叶,公主们也往往难逃与生俱来的政治宿命:国之强盛时期尚且好些,即便是被当作政治联姻的工具也有强大母国为背景不会受欺,只是饱尝背井离乡的思念之苦罢了,至少可保性命无虞,一生尊贵无忧。可若是恰逢国之颓败之际,那么公主不仅尊贵不复,反而会因为皇室的身份遭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正如清朝最后的

  • 唐朝皇帝并未抓住平定安史之乱的机会导致战事延续八年且留下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

  • 太平天国灭亡后,这支中国军队逃到南美,如今有30万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太平天国运动是以洪秀全为主要代表进行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其声势可以用“浩浩荡荡”四个字来进行形容,虽然这次农民起义运动最终以失败的结局告终,但它仍旧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甚至可以说,为往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其将

  • 唐朝前期奠定的强大基础保证其在安史之乱后仍能苟延残喘百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举几组数字为例。安史之乱后的唐宪宗时期,宣武节度使韩弘有一回向朝廷进贡,“献马三千,绢五千,杂缯三万,金银器千”;但这只是九牛一毛,他的库存是这样:“库厩尚有钱百余万缗,绢百余万匹,马七千匹,粮三百万斛”,而且,这只是他手里的现货。唐穆宗时期,卢龙节度使刘整曾经一次性随手向朝廷进献战马1.5万匹。所

  • 清朝时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的一品有正一品和从一品,另有文武之分。正一品在当代的级别应该是正国级。此中武官包孕:1.“三公”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名誉上是太子的先生,属于声誉上的一种虚职,并无实践的权力,不少都是天子为了表现恩宠而加封。可能相当于当初的天下政协主席或许天下人大委员会委员长之类。2.大学士,清代的大学士由“三

  • 以隋唐的统治而论,运河开凿乃是必然,但隋炀帝开运河加重时人负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下面就说说为什么运河必须开凿?关陇地区的农业生产既然衰退,而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多年间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却成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富饶之区。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南方,然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

  • 清朝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影响,到底能不能过300年大关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王朝,因此留下的史料很多,甚至还有一些影像资料,相比较其他朝代,清朝更为人所熟悉,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很热门的朝代。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清朝的制度入手,来说说如果清朝没有外部因素也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会不会过三百年的大关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关于清朝的历

  •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 清朝正一品大官,能享受什么待遇?放到现在,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以前的中国,存在很多可以干一生的职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铁饭碗,但是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但是还有一个职业是非常好的,那就是当国家的官员。不管是什么时候的官员,也都是为国家做事的人,自然是要有很好的待遇,这是对官员的一种嘉奖,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古代的时候,当官的福利也是很好的,他们可以免除赋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