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传位雍正错了?九子夺嫡时,若他脱颖而出,可能没有鸦片战争

康熙传位雍正错了?九子夺嫡时,若他脱颖而出,可能没有鸦片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528 更新时间:2024/2/19 9:40:56

不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雍正即位似乎是个错误,特别是乾隆登上皇位,直接导致清朝由盛转衰。如果康熙当初没有传位给雍正,也就不会有乾隆什么事,那么在他的众多皇子里,有没有人更适合当皇帝?

答案还真有,但却并不是表面温文尔雅,背地里阴狠狡诈的八阿哥,而是光明磊落、重视情义、有勇有谋的十三阿哥。

有人可能会问,十三阿哥胤祥难道比雍正更出色?为什么说他更适合接班?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康熙为啥选择雍正说起。

康熙晚年最大的政治事件,便是九子夺嫡,众皇子围绕着储君的位置明争暗斗,持续时间近20年。那段时间,康熙两次废黜太子胤礽,后者是他手把手调教出来的储君,结果却走上歧途,再加上其他儿子为了权力不顾兄弟情义,让他十分寒心。

在这种状态下,康熙身心俱疲,对政事也不是那么热衷,导致吏治严重腐败,国库空虚,社会陷入空前危机。

康熙不愿管事,又不想确立接班人,使得皇权受到威胁,清朝眼看着就要走向衰亡。当时,雍正装作一副不争不抢的姿态,是少数能让康熙感觉到家庭温暖和父子亲情的皇子,他经常去雍正的圆明园游玩,每次心情都特别好。

而在暗地里,雍正积极网罗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年羹控制了西北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雍正后来登上皇位的重要帮手。更关键的是,雍正安排才华出众的少年乾隆和康熙见面,直接抓住了老皇帝的心,为自己通向皇位铺平道路。

还有一点很重要,康熙并非昏君,他知道国家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如果选择一位性格软弱、坚持中庸的接班人,肯定会把吏治、财政、民生彻底搞坏。相比于其他皇子,为人处世认真严谨,办事一丝不苟的雍正,显然是最佳选择。

但问题是,雍正绝非完美的君主,他性格中狭隘、偏执甚至有些睚眦必报的特点,导致雍正朝13年,全国上下都处在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中。

雍正多年来的蛰伏策略,导致他的党羽数量很少,上台后政敌非常多,特别是八阿哥一党,让他如鲠在喉。为了打压政敌,雍正采取了残酷的手段,不惜对兄弟下手,将他们一个个圈禁起来折磨而死。

而为了填补国库亏空, 雍正想方设法从贪官污吏手中捞钱,动辄抄家流放,虽然在老百姓看来,打压这些国之蛀虫是好事,但毕竟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所有人都过得战战兢兢,一旦有人放开限制,实行宽容的政策,那么官僚体系必然会迅速腐化。

这就和当代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相同,中学时代过于辛苦,残酷严苛的教育风格,如今甚至向小学和幼儿园发展,过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学生长期绷紧神经,一旦考入大学,缺少老师和家长的监管,变化迅速沉迷于吃喝玩乐。

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育质量远不如预期的根本原因,过度的严苛和过度的宽纵,都会滋生问题,也是治国理政的一大忌讳。

很不幸的是,雍正时期的严苛统治风格,在乾隆朝被迅速扭转,导致清朝中后期,形成了无官不贪的混乱局面,政府办事效率也严重下滑,哪怕乾隆本人还不错,他之后的嘉庆道光也希望国家变好,却已经无法阻止清朝走向末路。

那么,胤祥比雍正强在哪里?他凭什么能成为更合适的接班人?

首先要注意的是,胤祥早年并不像影视剧中描绘得那样,是一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历史上的胤祥在康熙年间表现机会并不多,特别是太子被废后,他曾经从史料中消失10多年,后人猜测是遭到囚禁。

从雍正即位后,胤祥马上获得提拔的事情来看,他应该是在九子夺嫡时期,独自扛下了一些罪名,成功袒护了雍正,因而被视为绝对心腹。雍正朝,胤祥担任“副皇帝”8年,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平定西北叛乱,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胤祥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史书中还提到了他的一项优点,便是擅长协调人际关系,这点和八阿哥党的骨干九阿哥很像。

胤祥和绝大多数兄弟的关系都不错,大家也都信任他,如果胤祥登基为帝,肯定不会对手足那么残忍,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更不会像雍正那样急躁操切,结果适得其反。

比如曾静一案,雍正自认为占据正义,便亲笔书写《大义觉迷录》,针对外界的不实指控一一反驳,还让曾静等人到全国各地巡讲。但就是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洗刷雍正的冤屈,反而把很多宫廷传说带到民间,这就叫越描越黑。

胤祥办事的时候更加稳重,绝不会头脑发热,雍正在这方面明显有缺陷,虽然他锐意改革的志向和态度值得称赞,但行政风格和处理事情的方式,确实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综合以上几点,不少人认为胤祥比雍正更适合当皇帝,他若登基为帝,不仅可以带领清王朝走向巅峰,也不会出现乾隆这个败家子,近代中国很可能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这样的屈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后年俸禄1000两银子,折合成人民币价值多少?半数人不敢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100两银子排名,清朝一两金子换多少银子,清朝大臣们为后世留下多少钱

    在早期的时候,后宫嫔妃们的工资其实是实物供给,例如发的是稻谷,生活用品等。在唐朝以后,大多数就是以货币形式来支付了。小编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清朝后宫中的年俸制度。清军入关以后,按照明朝政治制度,清承明制在后宫嫔妃中的俸禄也分为三六九等,其中最高的是皇太后的年俸,每年黄金20两银子2000两。因此,清朝

  • 门票50元,为您详说天津海河东路39号,神秘的袁世凯旧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天津古建筑景点推荐,老天津望海楼图片,天津老租界景区有哪些

    河北区海河东路39号就是袁世凯旧宅,隔着一条马路就是劝他不要称帝的冯国璋的旧宅。一路之隔,左边是冯宅,右边是袁宅,所以天津人有“左右逢(冯)源(袁)”一说。冯国璋旧宅袁世凯旧宅门票50元,有导游为你讲解,买票后不久,导游就到了,却是一个广州小伙子,一口“广普”为我们全程解说。于是,一个西安人在天津被

  • 一天,康熙微服私访,在包子铺遇见了一位落魄才子,叫罗世长 罗世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康熙即使身处高位,也丝毫没有将自己高高挂起,而是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因此他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对于人才的重视也是毫不含糊,他在国家大兴科举,选拔贤能人才。但发生了一件事,让康熙帝感觉到了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衅。一天,康熙帝在皇宫内批阅奏折,批阅了许久,觉

  • 26岁的慈禧,为什么能轻松除掉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慈禧怎么逃过咸丰的,慈禧和咸丰有什么关系,慈禧怎么抓住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离世之后,慈禧对权力的渴望越发膨胀,已经不满足于当皇太后,而是渴望干政,这也导致她直接发动了辛酉政变,这场政变标志着她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出现,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辛酉政变可谓是慈禧初入政治舞台的首秀,对她而言,赢则一飞冲天,输则一败涂地,在此之前,她仅仅只是一个皇太后,且是一个被分权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靠两招打败霍元甲,一说起名字家喻户晓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最后一位武状元打霍元甲,霍元甲1-20,霍元甲老婆真人照片

    究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古代重文轻武罢了,武状元在古代的地位远远没有文状元的地位高,在历史记载上,文状元的数量也要高处武状元许多一、各朝各代的武状元而晚清最后一位武状元却名留青史,这是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相传呢,他是当时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武师,据说他能够把一柄一八十斤的大刀耍的虎虎生威。

  • 小孩都看不下去的穿帮镜头:海绵宝宝的手铐我忍了,大清朝就有了冲锋枪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穿帮镜头一:在某一集的剧情中海绵宝宝被抓了起来,他的双手被铐上了手铐。但是由于胳膊太细,手铐形同虚设,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恋爱中谁不是这样呢,给你我的心,你随意铐住我。穿帮镜头二:这位大哥,你穿现代版的靴子就不说啥了,您这大清朝就有了冲锋枪了吗?导演请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时代的剧?这让观众这么入戏呢。穿

  • 雍正王朝:关防大印有何作用,很重要吗?为何胤禛有而胤禩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康熙给众皇子下达的旨意是在畅春园召见所有皇子,因此邬思道给胤禛分析康熙很可能快不行了,这一晚召集皇子到畅春园就是为了宣读遗诏,多年的储位之争这一夜必将有个结果。所以邬思道最后给胤禛建议,让胤禛把当初康熙让他外出办差的钦差关防大印交给自己后再去畅春园候命,如果过了申时还没有胤禛的消息,那么邬思道就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霍元甲连踢三脚也纹丝不动,面不改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文举考试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内容,拔得头筹者,就可以得到状元的称号,进而入朝为官。科举考试是古代最公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吸纳了大批出身于中下阶层的人,丰富了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尤其是唐宋时期,呈现出了蓬勃的进步性,推动了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进步。两相对比之下,武举考试就显

  •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古瓷珍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口径10.9厘米,底径14.3厘米,高45.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器胎体厚重,器形高大。腹部绘有贯穿一周的三爪龙纹,龙纹体态威猛、身体粗壮,头部出现竖直披发,与前代不同。釉里红呈色偏黑,并不纯正。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时期被大量烧造,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宣德以后,釉里红

  • 刘伯温神机妙算,生前设下一计,连聪明的朱元璋也被他骗倒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足智多谋,最后一招骗倒了朱元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虽然一度被封侯,但众所皆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尤其到了后期更是几乎对于身边的人,都抱持着怀疑的态度,造成不少冤案。早就看穿一切的刘伯温,选择了告老还乡。即便远离了权力中心,朱元璋仍对他十分不放心,派人刺探。后朱元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