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2022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苏南汇,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0年7月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51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3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唐有祺主要从事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唐有祺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浦东新区
出生日期:1920年7月11日
逝世日期:2022年11月8日
毕业院校: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现浦东新区)新场镇。
1925年,入读南汇县新场小学。
1931年8月,在南汇县读初中。
1934年,考入上海中学。
1937年,从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同济大学。
1942年6月,从同济大学毕业;7月,任职于昆明兵工厂制磷厂。
1943年1月,任职于重庆渝鑫钢铁厂;10月,与人合营重庆钟声电化冶炼厂。
1945年8月,任教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深造。
1950年7月,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1951年9月,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63年12月,任北京大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主要成就
唐有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有祺毕生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的研究;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等的研究。
1955年,唐有祺筹组单晶结构分析工作;1956年,唐有祺筹组结构化学研究工作;1958年,唐有祺通过对葡萄石晶体的研究,确定出一种新的硅酸盐结构;1962年,唐有祺展开了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工作;1966年,唐有祺开展了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定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的研究工作;1974年,唐有祺从理论上研究催化剂的机理;1979年,唐有祺从事晶体结构测定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的研究工作;1991年,唐有祺开始了中国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1977年10月,唐有祺被国家授权筹建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1984年,在唐有祺的推动下,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唐有祺担任所长。这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专门的物理化学研究机构。此后几年间,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978年,唐有祺认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的结构化学研究各有特色,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有较好的互补性,如果两个单位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全中国的结构化学研究者提供开放的研究平台。1987年3月2日,在唐有祺的组织与推动下,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委的论证,唐有祺被授权负责实验室的筹建工作。1991年,实验室初步建成,唐有祺被聘为首任主任。这是中科院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6月,唐有祺发表论文400余篇。代表论著有《结晶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对称图象的群论原理》《有限对称群的表象及其群论原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催化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等,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邵美成,唐有祺.鲍林规则与键价理论[J].大学化学,1993(1).
[2]张玉芬,谢有畅,肖念华,等.添加剂MgO和La_2O_3对甲烷化镍催化剂的影响[J].石油化工,1985(3):4.
[3]曾杰,李根培,陈忠国,等.变色马兜铃中银袋内酯乙、丙的结构测定[J].化学学报,1986,44(6):551-557.
[4]唐有祺.展望今后化学之发展[J].化学通报,1998(07):6-9.
[5]唐有祺.对称性原理一[M].科学出版社,1977.
[6]唐有祺.对称性原理,化学卷[M].科学出版社,2010.
[7]唐有祺.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J].科学出版社,1964.
[8]唐有祺.生命的化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9]陈运泰,刘振兴,俞鸿儒,等.要重视科技期刊工作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1):1.
[10]徐东升,郭国霖,桂琳琳,等.以多孔硅为模板制备取向碳纳米管[J].中国科学B辑,2000.
[11]谢有畅,汪传宝,唐有祺.碱金属卤化物与NaA分子筛之间的固态离子交换反应[J].化学学报,1993.
[12]朱永法,桂琳琳,唐有祺.负载型TiO2/γ-Al2O3体系的制备及其表面状态表征Supportinfo[J].催化学报,1989,10(2):5.
[13]徐东升,郭国霖,桂琳琳,等.以多孔硅为模板制备取向碳纳米管[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0,43(004):28
[14]徐东升,郭国霖,桂琳琳,等.超临界干燥和普通干燥方法对多孔硅的结构及性质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9,44(21):5.
[15]唐有祺.当代化学前沿[M].中国致公出版社,1997.
[16]刘英骏,谢有畅,明晶,等.X光衍射法测定MoO_3在γ-Al_2O_3表面的单层分散量[J].催化学报,1982(04):18-23.
[17]徐筱杰,唐有祺.晶体工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J].无机化学学报,2000,16(2):10.
学术交流
承担项目
科研奖励
唐有祺人才培养
人才计划
唐有祺认为尽快培养和造就年轻学科带头人与骨干的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予以重视。1993年2月,唐有祺分别致信温家宝、江泽民、李鹏、李铁映、李岚清、朱开轩等,提出“尽快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建议国家组织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基金和“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从而推动整个科技、教育队伍的建设。唐有祺的推动在国家层面产生了反响,1993年10月,国家教委发布了《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实施方案,《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试行办法,以及“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评审办法,这项计划开创了中国科学在教育领域设立优秀年轻人才计划的先河,是中国在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方面的创新之举。之后,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了中国科学带头人与骨干人才的培养工作。
学科建设
1987年,唐有祺提出,“分子工程学”可以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1992年,在唐有祺的设计下,北京大学作为主持单位,联合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在中国范围内分片建设“分子工程学”。199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国际上率先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开始,中国国内一些高校的化学系陆续更名。201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也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子工程学”,正成为世界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共同的前沿。
开设课程
1945年—1946年,唐有祺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期间,讲授《化学》等课程。
1951年—1952年,唐有祺在清华大学讲授《物理化学》《分子结构》《化学键本质》等课程。
1956年—1958年,唐有祺在北京大学讲授《结晶化学》《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物质结构》等课程。
1958年,唐有祺在清华大学讲授《结晶化学》等课程。
1961年,唐有祺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讲授《统计力学》课程。
教育思想
唐有祺强调实验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但也非常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在其影响下进行的科学的抽象和假设这两个探索真理的环节。在教学中唐有祺倡导越基础越优先原则,并强调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编著教材
1957年11月,唐有祺编著的教材《结晶化学》,正式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64年,唐有祺编著的讲义《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74年11月,唐有祺编著的讲义《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77年和1979年,科学出版社分别以一、二分册的形式出版发行了唐有祺编写的《对称性原理》上、下两部讲义。
1984年,唐有祺编写并出版了教材《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一书。
教学获奖
培养成果
截至2022年6月,唐有祺培养的学生有:物理化学家桂琳琳教授,地质学家彭志忠教授,北京大学周公度教授,物理化学家林炳雄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化学家白春礼院士,北京大学徐筱杰教授,化学教育家邵美成教授,北京大学钱民协教授,晶体学家范海福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来鲁华教授等。
唐有祺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的一户小康人家。唐有祺的曾祖父亦曾读书入仕,但因祖父早亡,家道中落。唐有祺的父亲唐宗泰不得已辍学谋生,创立泰山堂药店。至唐有祺出生时,唐家再度中兴。唐有祺亦得以在小康的环境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唐有祺的兄长是唐有祥。
婚姻家庭
唐有祺的妻子是妇产科医学专家张丽珠教授。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张昭达,女儿唐昭华。
人物评价
“唐有祺是中国晶体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分子工程学的开创者,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殚精竭虑,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评)
“唐有祺以晶体、物化广探化学全貌,极具战略宏图。学广势伟气度非凡,握美晶照亮北大校园。分子工程,精巧绝伦,绘蓝图导向廿一世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胡亚东评)
“唐有祺在培养专业人才、学会组建和开展中国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也都作出过卓越成绩和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
“唐有祺为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和发展工作,为推动中国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和分子工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日报》评)
“他(唐有祺)是中国化学界泰斗,是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是一位拥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中国国门时报》评)
“唐有祺不仅是结构化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还是一位科研谋略者,他为中国的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研究做了奠基和发展工作,并在推动中国化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国际化,倡导中国在国家层面重视基础研究、建立科学研究资源和奖励的分配机制,关注科学研究人才的培育等方面作出诸多贡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