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文采

王文采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687 更新时间:2024/1/15 11:55:58

采(1926年6月5日-2022年11月16日)出生于济南,原籍山东掖县,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194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系任助教半年;1950年3月调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院士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领域的引领者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他对中国植物区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共发表28个新属约1370个新种,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系的16个间断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是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等类群分类研究的集大成者。发现了一些植物迁移路线和分布中心等。2022年11月16日,王文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文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1926年6月5日

逝世日期:2022年11月16日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

人物生平

1926年6月5日,王文采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山东掖县(今名莱州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幼的他随母亲前往北京求学。

1945年,王文采从北平第四中学毕业,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1949年8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担任动物分类学、生物切片技术和外系的普通生物学三门课程的助教。

1949年8月至1950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1950年3月至12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员。

1953年至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53年4月到11月,和世英等人组成广西队到广西西南部考察橡胶宜林地。

1954年,又到江西武功山进行采集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逆境之中,王文采仍然保持着平和的心境,坚持着自己的植物研究。

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81年到1983年,中科院组织了由王文采主持的综合考察队前往横断山区考察三年,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

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

2022年11月16日15时13分,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王文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王文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王文采从事毛茛科、荨麻科、紫草科、苦苣苔科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现20新属,约550新种;根据他揭示出的演化趋势,对翠雀属、唐松草属、侧金盏花属、铁线莲属、楼梯草属、苎麻属、石蝴蝶属和唇柱苣苔属的分类系统作了重要修订;建立了赤车属、微孔草属、后蕊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的分类系统;根据96科植物分布区的分析,划分出东亚植物区系的7种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北扩展中形成的一个发展中心;发现云南东南、广西和贵州南部的岩溶地区是世界上苦苣苔亚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拥有此亚科的全部5族,及42属,210种,并认为此岩溶地区是此亚科的原始分化中心。

一、植物分类学研究

1、王文采通过对毛茛科科植物深入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主持编著《中国植物志》第27、28卷(毛茛科),发表论文17篇。发现3个新属,193个新种,这样,中国毛茛科由20世纪50年代原知的36属,593种,增加到42属,约800种,基本反映了中国极为丰富的毛茛科植物区系。根据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等方面的特征揭示了毛茛科,以及翠雀属、乌头属和唐松草属三个大属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指导对这三属的分类系统作了重要修改和补充。

2、王文采对苦苣苔科的分类和系统学作出了贡献。主持编著中国苦苣苔科志《中国植物志》69卷,发表论文24篇。发现15个新属,138个新种,随着近年的新发现,中国此科由20世纪50年代原知的40属,210种,增到56属,420种,基本反映出中国拥有的苦苣苔科植物区系。根据形态学方面的观察,揭示苦苣苔科的演化趋势。

3、王文采主持编写中国紫草科志《中国植物志》64卷,2分册。发表论文8篇。发现2新属,27新种。根据形态学和孢粉学等方面和特征,揭示了紫草科的演化趋势,并据此确定诸属的演化水平和系统位置。

4、王文采参与合作编著的中国荨麻科志《中国植物志》23卷,承担赤车属、楼梯草属、苎麻属等7个属的编写工作,发表论文18篇。发现132个新种。根据对形态方面的观察,揭示了上述三个属的演化趋势。曾对中国番荔枝科、樟科、肉豆蔻科、罂粟科、十字花科、虎耳草科、豆科马鞍树属、葡萄科、金丝桃科、山龙眼科、萝摩科和唇形科青兰属进行过研究,发表论文11篇,发现65个新种。

二、植物物地理学研究

1、王文采在“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一文根据对毛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葡萄科,并参考种子植物其它92科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划分出东亚植物区系中的由西南到东方向7种分布式样,以及对一些科、属的地理分布和亲缘关系的分析,发现了从中国西南分别向东到达日本、向西到达喜马拉雅山区和向东北到达西伯利亚扩展出的三条迁移路线。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向北扩展到上述地区时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

2、王文采在“中国植物区系中的一些间断分布现象”一文根据对毛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紫草科,以及其它19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研究,划分出中国植物区系中的西南部与台湾、四川与日本、西南、华南或华东与东北和西伯利亚、亚洲大陆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南或华南与欧洲等16间断分布式样,并做出初步解释。

3、王文采在“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地理”一文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广西、云南东南和贵州南部这一岩溶地区是世界上苦苣苔亚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这里出现了这个亚科的全部5个族,42属,210种,原始的苦苣苔族(共有5个属)在这里分布有3个属。特产此地区的植物有15个属,163种。作者提出这一地区显然是这个亚科的分化中心,有可能是其起源中心。

科研获奖

1987年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3年

东亚苦苣科植物的分类与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奖年份

项目名称

获奖级别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科技专家库官网显示,王文采可见的最早中文论文发表是1956年在《生物学通报》上的关于水毛茛一文,最早外文论文发表是2005年在《GEOCHEMICALJOURNAL》上的Effectsofbiodegradationonthecarbonisotopiccompositionofnaturalgas-AcasestudyinthebamianheoilfieldoftheJiyangDepression,EasternChina一文。截至2017年在《植物研究》《广西植物》《植物分类学报》《REGIONALENVIRONMENTALCHANGE》《ASIA-PACIFIC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等期刊上共发文192篇。

根据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官网显示,王文采共发表著作10部。

王文采主持编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王文采为二书编写的第一负责人),共邀请全国130位专家参加编写工作,自1965年起费时19年完成。收藏中国高等植物近15000种,其中9082种配有墨线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植物图鉴类著作,是农、林、牧、医药、轻工业等部门开发利用中国植物资源的重要基本资料,也是植物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王文采主持编写了《横断山区维管植物》。该书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59位专家根据1981-1983年横断山区综考队采集的植物标本,以及过去六十年积累的大量标本,费时5年完成的。收载横断山区维管植物8559种。全书分为二卷,分别于1993年2月和下半年出版。由于横断山脉拥有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山地植物区系,为该山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该山区植物区系的研究提供最新的基本资料。

王文采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1979年、1980年,王文采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系统植物学。

1982年至1987年,王文采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授系统植物学。

学术报告

根据2020年6月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王文采曾先后访问瑞典、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和瑞士的一些植物标本馆,作过有关中国植物区系的学术报告。

王文采荣誉表彰

获得年份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1996年

生物志奖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1997年

生命科学奖

香港梁何利基金会

199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06年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国科学院

社会任职

年份

组织

职务

1962-1982

北京植物学会

理事

1979-1983

中国植物学会

理事

1974年

《植物分类学报》

编委

1979年

《植物分类学报》

第一副主编

1982年

《植物分类学报》

主任主编

198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

生物卷植物学编委会委员

1986年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植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委员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王文采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山东掖县(今名莱州市)。父亲王蓝玉,字宝玺,生于1892年,从事商业贸易。母亲赵燕文,北京人,生于1902年,母亲为父亲第二位妻子。有同父异母之一兄二姊,兄年长其十岁。

迷上植物

王文采学长起初对植物分类学产生兴趣,源于大三时上的一门课:“植物分类学”。讲课的是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林镕先生,上课时他一手拿着植物标本,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绘图,讲述有关植物的科、特征,属生动的教学方式引起了王文采对这门学科的初步兴趣。1948年5月初,正是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时候,林先生便领着学生们去玉泉山实习。他采下山上盛开的花朵,给同学讲述各种植物所隶属的科、拉丁学名和花的构造。花的构造在被子植物中是非常重要的,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包含四百多科,一万多属,二十多万种,分化主要表现在花的结构变化上。各式各样的花的结构引起了王文采强烈的兴趣,他非常好奇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各种花的结构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以后,林先生又带着学生去了北京的天坛,香山实习,但引起了学习劲头的王文采不满足于此,他还经常自己跑到西山、八达岭、南口等地去看花,画图;没有工具,就拿着刮胡子的刀片在野外解剖花,采集更多的植物标本。因为那时没有可以查植物拉丁学名的参考书,采来的标本很多不认识,王文采就去请教那时住在西直门的林先生。就这样,他认识了不少植物,掌握了不少科、属的特征,同时,因为他酷爱采集标本,宿舍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标本,这个“植物迷”的绰号也远近皆知了。

专职研究

1948年,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先生从内地回北京,同时任师大生物系的兼任教授,担任他的助教的是王文采的师兄王富全先生,他热心地向胡先生介绍了王文采对植物分类学感兴趣。于是,1949年11月的一天,胡老托王富全找到王文采,对他说:“听说你对植物分类学感兴趣,我现在要编写一部《中国植物图鉴》,你来帮助我怎么样?”对于胡老的信任和器重,王文采有些诧异,因为当时他对中外有关植物分类学文献,植物学拉丁文等都未曾学过,对于专业的编写工作,还有很多的不懂之处,但更多的是高兴,因为这就意味着能经常去规模更大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植物标本馆看标本,查文献了。

不久,中国科学院成立,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植物部分、北平研究院植物所和上海生物科学社植物部分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胡老又把王文采找去,问他愿不愿意去植物所,对于当时的王文采来说,这个消息如同喜从天降,在胡老的极力推荐下,不到一个月,王文采就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正式开始了以后长达五十多年的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生涯。

惊险雨林

“野外考察很多时候是非常危险的。”1958年11月,在云南勐腊热带雨林考察中,王文采不幸得了恶性疟疾,连续高烧,只好返回昆明,住进昆华医院。到12月,他病势越发严重,多日高烧不退,吃药不见效。在这危急时刻,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志为王文采输血1600毫升。“这一大罐血输到我体内后,体温才逐渐降下来,也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请辞院士

1993年,王文采当选中科院院士,对于许多人来说,当选院士是梦寐以求的荣誉,但王文采对于这件事却从未留意。当时,王文采已经退休,当选院士之后便不得不又回到在职状态,而工作内容又尽是些投票选举活动,这对习惯了跟花草树木打交道的王文才来说是一种精神负担,他甚至跑到植物所领导办公室请求撤掉自己院士的帽子,但是院士是终身制,他这一请求最终也没能实现。

人物评价

王文采是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在近70年的潜心治学中,王文采院士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赢得国际声誉,得到学术界广泛尊崇。他在探明中国植物的种类、分布状况、经济用途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张张标本,一个个物种让他始终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他的一生都遨游在植物王国的世界中。植物分类学、植物标本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评)

王文采不但是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在植物科学绘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评)

植物学家王文采善于描绘植物之美,他绘制的植物标本图美轮美奂,而他的“出塞诗意图”挥毫间层云顿生、丘壑林立,显露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气与浓厚的古意。(人民政协网评)

标签: 王文采

更多文章

  • 唐有祺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有祺

    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2022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苏南汇,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0年7月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51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 杨叔子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叔子

    杨叔子(1933年9月5日-2022年11月4日),出生于江西九江,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江学院名誉院长,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1956年杨叔子从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师、副教授、正教授;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

  • 解思深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解思深

    解思深(1942年2月18日-2022年11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解思深于1965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8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

  • 张佑启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张佑启

    张佑启(1934年9月18日-2022年9月23日),出生于香港,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佑启于1958年从华南工学院毕业;1964年获得英国威尔士大学

  • 张兴钤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兴钤

    张兴钤(1921年10月16日——2022年7月29日),出生于河北武邑,金属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委顾问。张兴钤于1942年从武汉大学矿冶系毕业,之后分配到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工作;1949年获得美国凯斯理工学院物理冶金硕士学位;1952年获得麻省

  • 徐叙瑢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徐叙瑢

    徐叙瑢(1922年4月23日—2022年7月12日),男,生于山东临沂。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5年获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发光学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叙瑢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春物

  • 范海福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海福

    范海福(1933年8月15日-2022年7月8日),男,广东省广州市人,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

  • 於崇文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於崇文

    於崇文(1924年2月15日-2022年6月12日),男,浙江宁波人,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於崇文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动力学和地质系统复杂性研究。於崇

  • 庄巧生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庄巧生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2022年5月8日),福建省闽侯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1945-1946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学习小麦品质测试技术

  • 潘际銮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潘际銮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出生于江西瑞昌,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1944年潘际銮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