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的知耻而后勇的故事?

古代的知耻而后勇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4/1/17 20:00:27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薪(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

为什么说赵匡胤是一个知恩图报的皇帝?

赵匡胤曾经流落街头,穷困潦倒的时候,多亏好心人的帮助,他才能勉强度过了难关,他当皇帝后,居然不忘记别人的好处,专门派人打听过去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可见,赵匡胤应该是一个知恩图报的皇帝!

1赵匡胤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偷和尚的萝卜和莴苣,他实在是饿呀!这个平素锦衣玉食的公子哥赵匡胤,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某一天,流落到荒郊野外,靠偷萝卜和莴苣吃度日!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日子艰难,赵匡胤在家乡待不下去,就千辛万苦来复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这个地界,他是准备投奔父亲的老友王彦超。

可惜人家看不起他,给点银子把他当叫花子打发了。

五代时,有一名叫卓奄的和尚,靠种菜度日。

一日午饭后,他在菜地旁小憩,梦见一条金色巨龙飞临菜地,偷食他的莴苣。和尚猛醒,但梦中情景仍历历在目。

和尚心想定有贵人来临,抬头朝莴苣地望去,见一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之人,正欲取莴苣。

他赶紧谦恭地走上前去,将莴苣馈赠给这个陌生人。

赵匡胤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蹭蹭手上的泥,跟着老和尚进了寺庙。和尚招待赵匡胤吃过晚饭,老和尚盯着赵匡胤,操着沙哑的声音说:“贫僧观施主龙行虎步,形容伟岸,绝非常人可比,将来一定会贵不可言”。

赵匡胤也顺坡上驴直说:自己乃后汉大将赵弘毅之子,是正儿八经的将门之后,绝不是偷鸡摸狗、掐谷扭穗之徒,当前的穷困潦倒是一时的不走运罢了。

老和尚听了微微一笑,对赵匡胤说施主所言,贫僧尽知。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施主你想要肩负天下的重任,必先苦身励志,铸就经天纬地之大才呀!

临别时,和尚说:苟富贵,勿相忘。

那个赵匡胤回答道:我哪天得志发达了,定当为您修一座寺庙,以谢今日馈赠之恩。

后来,每当赵匡胤回想起当年的事情,总觉得有点跌身份儿,据说他还多次暗地里派人到复州苦苦搜寻当年的老和尚。

世事沧桑,哪里能找到老和尚的影儿!

2赵匡胤在临清地面,犯了法,被关进临清狱中,被一个老狱卒放了,此后他恋恋不忘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爱的战将,自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他也就开始受到冷落,十几年里,朝代已是两度更迭,天子也换了五六位,但他的官职却一直没有得到提升。

这期间,赵家又添了二男二女,家境也日益艰难。

赵匡胤结婚成家,要立业了,但家中窘迫潦倒的现状告诉赵匡胤,依靠家庭的帮助干一番事业的路子是走不通的。

20来岁那年,他毅然离家出走,决心在外面闯荡一番。

有一次,他来到临清地面,不小心犯了法,被关进临清狱中。

那一天的夜里,一位老禁卒提着灯笼出来查看牢房,听得赵匡胤正在呼噜呼噜地睡大觉,就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过来看。

不看便罢,这一看让他着实地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什么赵匡胤,只见有一条黄龙卧在那里。

他不由“啊”的惊叫了一声。

只这一声惊叫,黄龙不见了,再看赵匡胤,还躺在那里。

这个老狱卒暗想:人们都说皇帝是真龙天子下界来,看来这个赵匡胤绝非凡夫俗子,以后是要做皇帝的。

可是,他如果老在这儿困着,到什么时候才能当上皇帝呢?

于是乎,他就想放了他。

可是赵匡胤担心他,对他说:“那你以后咋着过呀”!

老狱卒说:我这个光棍汉,没牵没挂的,怎么着也能混。不像你还年轻,需要闯荡”。

于是,他取来了银子丢给了赵匡胤,打开狱门,就让赵匡胤逃走。

赵匡胤拿过银子,谢了老人家,扭头就走。

可没走几步,他又停了下来,扭头对老人家说:你老人家放了我,官府知道了怎么办?我还是不走为好。

老狱卒把手一摆说:你放心走吧,我有个办法,等你一走,我就放一把火,把牢房烧了,让他们没法找。

赵匡胤一听,这倒是一个好办法,可就是不放心,嘱咐说:老人家,你可要小心点,可别把自己烧着了。

等赵匡胤走后,老狱卒真的把牢房点着了火。

赵匡胤选择了离开后,又是流落街头了。

一天傍晚,赵匡胤走到了一个山里的小镇,路边有一个卖莜面的小摊点,他早已饥肠辘辘,顾不上问价钱就吃了起来。

那莜面面薄汤真的美呀!赵匡胤一口气吃了十八大碗,还喝了三大碗金针菜、木耳、蘑菇做的三鲜汤。

吃完后,他精神倍增,不由得感慨道:活了二十多岁,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饭菜,然后,转身问:卖莜面的多少银子?

莜面加卤子一大碗3文钱,十八大碗是54文;三鲜汤每大碗1文钱,总共为57文钱。

卖莜面的不紧不慢的回答。

当赵匡胤把手伸进口袋取钱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没钱了,顿时感觉窘迫不已。

事实上,赵匡胤那个时候连一文钱都没有了,他拿不出钱来,卖莜面的也没办法,只好说:这顿饭就算我送你啦!

若干年后,赵匡胤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吃腻了,他突然想起了当年的莜面及三鲜汤,于是派了两位心腹大臣去找那个卖莜面的,说找到后定要当面致谢。

两位大臣扮成商人,出了京城,二人找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找到了当年卖莜面的人。

他们对卖莜面的人说:京城有位大财主很喜欢吃你的莜面,你能跟我们去京城一趟吗?

哪个卖莜面的人也是推辞不过,就回家收拾了一下,跟着他俩向京城进发。

到了京城,两位大臣将做莜面的领进了皇宫,见到皇帝,那人吓得不轻,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人就是皇帝。

赵匡胤赏赐了很多银子给他!

可惜哪个放他离开监狱的老头,后来没有找到,但是赵匡胤一直没有忘记那件事儿,希望能够帮助他的后人。

由此可见,赵匡胤真的是一个知恩图报的皇帝,他没有杀功臣,有没有非常残暴的对待文臣武将,这个也体现了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皇帝。

一起探讨英雄人物的那些事,欢迎关注我!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仍然在用碎布缝制的被单,他到底有多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后,挥挥手让太监去他的寝宫,不一会儿,那太监捧着一块被单出来了。朱元璋接过被单,展开让大臣们看。大家一看,整个被单五颜六色,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意思是说:这件被单是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如果

  • 历史上有哪些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毫无疑问,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莫过于毛主席。毛主席在十三岁变写下了《呈父亲》的立志诗,诗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见毛主席从小便志向远大。毛主席自从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后,就坚定了要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推翻三座大山,他于1920年提出新民学会的时候说“要变为

  • 乾隆皇帝一生最喜欢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延禧攻略》中,卫龙夫妇(魏璎珞和乾隆)可以说让屏幕前的每个人都很羡慕,而在我们吃这把高甜狗粮的时候,你们可知道,历史上乾隆心中的C位,明明就另有其人。她就是长得好看+性格温柔的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而且乾隆一遇富察皇后就化身宠妻狂魔,和其它包办婚姻不同,乾隆和富察,婚后生活时刻都散发着恋爱的酸臭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

  • 道光帝一生“节俭”,为何他却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陵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节俭终究是相对的。清朝皇帝中,道光素有“节俭”的美誉,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关于这位皇帝厉行节俭之事,还有个颇为讽刺的段子:道光皇帝为了省钱,逼着后宫后妃学习针线活,缝补衣服,而大臣们为投其所好,纷纷跑到旧货店买破衣服,致使京城里的旧衣服,卖的比新衣服还贵!提倡了大半辈子借鉴的道光,虽然也想给自

  • 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

  • 管仲与鲍叔牙的舍得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一、管鲍分金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不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后来病发身亡。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建议,一意孤行,发动对郑国的战争,结果打草惊蛇。攻打郑国不成,反被晋军所败。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很欣慰看到有同样三国兴趣的职场人。官渡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弱胜强、

  • “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编这种段子的人,本意是抬高刘伯温的“天才之处”,结果弄巧成拙,整体拉低了朱元璋集团的智商。这个段子大概是这样的,某一次朱元璋请客吃饭(朱元璋的段子十有八九都是关于吃的,可见段子手很爱吃),各位大臣们兴高采烈的来了,想跟着吃一顿好的。谁知道,宴会上都是素菜,整体档次似乎低了一点那也没办法,毕竟是大老板

  • 舍得有的关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舍得”的故事据说人死后,离开阳界到阴界接受阎王爷重新发落。如果这个人在世时。好事做的多,允许转世仍然为人;好事做的少,只能托生为动物;做过坏事的,不能转世,只能在阴界做鬼;坏事做的太多的,不但不能转世,就是在阴界当鬼都不行,要放在油锅里煎熬,以示惩处。有两个人离开阳界,来到了阴界,战战兢兢地站在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