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家有没有发现,古代舍得杀最宠宦官的君主最终不会是昏君?

大家有没有发现,古代舍得杀最宠宦官的君主最终不会是昏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836 更新时间:2024/1/29 22:33:57

没有的事,真正的好皇帝就不会有什么宠信的宦官,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谁宠信宦官的。像一些中兴之主如汉朝的文帝、景帝、宣帝,(唐朝中后期情况特殊)宋朝的仁宗、神宗、孝宗,明朝的仁宗、宣宗、孝宗,他们留在史书里的是与大臣的关系、对话。宋朝和清朝在制度上就对外戚和宦官进行限制,宦官在这两朝也翻不起大浪。(安德海、李莲英是慈禧太后宠信的,而且一个被外臣杀了,一个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明武宗朱厚照杀了宠信的宦官刘瑾,明武宗不能算明君吧。明神宗朱翊钧抄了他的“大伴”冯保的家,万历皇帝能算有名的昏君吧。唐玄宗李隆基是明君吧,他身边的高力士一直被宠信跟随左右,直到李隆基被儿子架空。

(1)关于古代君王舍得的故事简短:

连身边亲近的人都下得了手,这么狠,怎么会轻易被人说成昏君

白帝城托孤是否有弦外之音?刘备真舍得将江山社稷赠送给诸葛亮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粉们津津乐道的事,这事史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可不必过于解读。

01

刘备托孤

《三国志先主刘备传》: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三国志诸葛亮传》: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又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事已经说得很清楚啦:丞相你有能力,十个曹丕也不是你的对手;我儿子能行就辅佐他,不行你就自己来。而且嘱咐儿子们把丞相作为父亲看待。

这基本就是托孤的全部。

02

弦外之音

对刘备托孤遗言,不必过于解读,因为刘备交待的非常清楚啦。

如果仅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来看,可以有所想象,但这里还有一个人在,那就是李严。

李严是在章武二年,也就是在刘备死去的前一年,就被征召到永安宫,并任命为尚书令。

章武三年,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诏辅佐少主刘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从这个人事安排看,刘备的意思就是你们全力辅佐少主刘禅,刘禅要听丞相的话,像听我的话一样听丞相的。

意思很明白,我辛苦打下来的江山还舍不得送给别人,但你丞相要取你就取吧,反正我是管不了你了,你看着办吧。

至于“君可自代”,倒是正说明了刘备一向的套路,送个人情,留下个把柄。

都是聪明人,点到为止,心知肚明就行啦,多言无益。

03

事后诸葛

今天看这事,有几点看头:

第一,刘禅行不行刘备不清楚吗?不至于像江湖上传说中的那么不堪,但绝不会有多少能力,起码比他老子差不少。刘备活着都不行,他知道他儿子更不行。

第二,刘备不是要匡扶汉室吗?直接让诸葛亮干不就结了吗?还搞啥子“如其不才,君可自代”干嘛呢?刘备的汉室不是献帝刘协的汉室,仅仅姓刘而已。其意昭然若揭,时人都清楚,就是后人不明白哦。

第三,说与不说都一样,如果诸葛亮想自代,起码刘备是管不了啦。

第四,李严为尚书令,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而且留守永安,不跟诸葛亮一处办公,就是牵制,搞制衡。

第五,没叫你管军事,你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诸葛亮要统一中国,刘禅,李严都不同意,因为刘备最终没有交待要匡扶汉室哦。

第六,没有完成统一,你诸葛亮不自代;完成统一以后,会不会自代呢?会不会把帝位还给献帝呢?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是其一意孤行,不是刘备的遗愿,得不到君臣配合支持,咋会成功呢

建兴九年(231年),再出祁山,李严筹办粮草,由于阴雨绵绵,粮草运输供给不上,诸葛亮撤军,把李严免啦。

234年,诸葛亮死后,李严激愤发病而死。李严一直期望诸葛亮再次起用他,因为除了诸葛亮没有大臣可以任用他。

由此可见诸葛亮与李严作为托孤大臣,跟其他的同事们的关系是如何对立的。

结论是:诸葛亮既没有像刘备说得自代,但也没有按照刘备的遗嘱去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啦最好,否则还不好收拾。

诸葛亮死啦,对得起刘备,对得起刘禅;诸葛亮不死,可能对得起天下,对不起刘备爷们啦!

诸葛亮北伐与岳飞抗金好有一比,但性质不同。

诸葛亮没有那么伟大。

(1)关于古代君王舍得的故事简短: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于诸葛亮说的那句,可辅则辅之,若当真不能辅佐便可取而代之的话,自然不是简单的对诸葛亮的信任,或者说真的舍得把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家业在自己还有后的情况下就这么拱手让与诸葛亮了,刘备这么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刘备剧照

处于对诸葛亮的了解刘备这一生除了靠自己中山靖王后裔的名头以及自己的仁义之风来打拼事业外,他看人,识人的本事也是非常厉害的,在识人这点上三个诸葛亮抵不过一个刘备,而在长期的与诸葛亮相处,交谈之中,刘备早就摸清了诸葛亮的为人个性,所以说自己临终托孤,即便说是让诸葛亮可取而代之,但刘备自己也明白,自己越这么说,诸葛亮反倒是越不会如此去做,从而使得诸葛亮更加的感恩戴德,效忠于刘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刘备剧照

以此赋予诸葛亮绝对大权,安定巴蜀刘备自己深知,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自己的蜀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时候自己这个蜀汉的支柱却又即将倒下,蜀汉集团内的各势力恐将失衡,所以此刻蜀汉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必须得有一个人拥有绝对的大权,才能够力挽狂澜,稳住自己的家业,并且这个人得有一定的威望和很强的能力,关键的是还得忠心,没什么野心,所以诸葛亮就成了最佳的人选,有能力,够忠心,在刘备集团中绝对的前几号人物,威望名声都具备,加上刘备临终托孤的那番话,也使得其余人兴不起反抗诸葛亮的念头和说辞。

诸葛亮剧照

为刘禅铺路刘备临终前曾下诏对刘禅说过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其实就是把诸葛亮绑到了刘禅的战车之上,毕竟在古时那个天地君亲师的时代,事之如父,得多大的殊荣,诸葛亮安敢不为之感动涕零,安敢不为之效死力,即便说刘禅再怎么顽劣不堪,有了这层关系在,诸葛亮难道还真的会取而代之吗?所以说这也是刘备在为刘禅最后一次铺路,当然如果最后结果实在不堪,那让自己的老臣子继承自己的家业也总好过被曹魏夺取来的好吧,当然了,这也是最为恶劣,极端的情况罢了。

诸葛亮剧照

所以说刘备的托孤也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嘱托,而是深思熟虑又时不我待之下的一次政权交接,不过后来的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证明了刘备的眼光和诸葛亮的忠心,真的是到了最后,也是鞠躬尽瘁,最后亡故于北伐途中,长使英雄泪满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的知耻而后勇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

  •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仍然在用碎布缝制的被单,他到底有多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后,挥挥手让太监去他的寝宫,不一会儿,那太监捧着一块被单出来了。朱元璋接过被单,展开让大臣们看。大家一看,整个被单五颜六色,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意思是说:这件被单是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如果

  • 历史上有哪些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毫无疑问,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莫过于毛主席。毛主席在十三岁变写下了《呈父亲》的立志诗,诗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见毛主席从小便志向远大。毛主席自从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后,就坚定了要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推翻三座大山,他于1920年提出新民学会的时候说“要变为

  • 乾隆皇帝一生最喜欢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延禧攻略》中,卫龙夫妇(魏璎珞和乾隆)可以说让屏幕前的每个人都很羡慕,而在我们吃这把高甜狗粮的时候,你们可知道,历史上乾隆心中的C位,明明就另有其人。她就是长得好看+性格温柔的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而且乾隆一遇富察皇后就化身宠妻狂魔,和其它包办婚姻不同,乾隆和富察,婚后生活时刻都散发着恋爱的酸臭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

  • 道光帝一生“节俭”,为何他却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陵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节俭终究是相对的。清朝皇帝中,道光素有“节俭”的美誉,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关于这位皇帝厉行节俭之事,还有个颇为讽刺的段子:道光皇帝为了省钱,逼着后宫后妃学习针线活,缝补衣服,而大臣们为投其所好,纷纷跑到旧货店买破衣服,致使京城里的旧衣服,卖的比新衣服还贵!提倡了大半辈子借鉴的道光,虽然也想给自

  • 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

  • 管仲与鲍叔牙的舍得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一、管鲍分金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不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后来病发身亡。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建议,一意孤行,发动对郑国的战争,结果打草惊蛇。攻打郑国不成,反被晋军所败。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很欣慰看到有同样三国兴趣的职场人。官渡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弱胜强、

  • “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编这种段子的人,本意是抬高刘伯温的“天才之处”,结果弄巧成拙,整体拉低了朱元璋集团的智商。这个段子大概是这样的,某一次朱元璋请客吃饭(朱元璋的段子十有八九都是关于吃的,可见段子手很爱吃),各位大臣们兴高采烈的来了,想跟着吃一顿好的。谁知道,宴会上都是素菜,整体档次似乎低了一点那也没办法,毕竟是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