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回答,我是伯清,一个专注历史领域的逗比作者[耶][耶][耶]
其实在伯清看来崇祯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结局,除了当时明朝的腐朽之外,和他本身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崇祯即位时,只有16岁,虽然他执政以后一丝不苟、对国事上心,可当时的国内经济萧条,饥荒不断,崇祯也是有心无力。再加上当时还有个魏忠贤在皇宫内形成一片宦官当道的局面,崇祯的执政之路并不顺利。
上面说到的是明朝的现状,而为什么崇祯最后会上吊呢,伯清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崇祯的傲气。
松锦大战之后,明朝的土地已经丧失,但当皇太极和崇祯谈判的时候,崇祯的傲气却让这场谈判失败,最终皇太极加强了进攻。包括到后来李自成进攻的时候,其实也想和崇祯谈判,可惜,崇祯就是太傲,看不起别人,觉得他们不配和他说话
第二,崇祯感觉到了绝望。
崇祯认为,虽然有跑到南方的可能,但是他还是打不过李自成的军队,再加上大臣们都是贪生怕死的主,崇祯觉得即使跑到南方,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第三,名声。
前面说到崇祯这个人,傲气十足,作为一国之君,逃跑的结果也是死,可能以后还会背上耻辱的名声,还不如干脆自杀,达到“君王死社稷”这种效果,这样就算自己是自杀,应该也不会背上骂名了。
综上所述是伯清的一点点见解,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伯清。
我是伯清,关注我,带你品读不一样的历史[灵光一闪]
(1)古代不忘君王的故事:
感谢邀请。崇祯宁可死也不愿意逃跑?别搞笑了。这位崇祯帝吧,手上的牌面其实一点也不少,甚至到后来也有选择转移到南方的南京,以为后山再起的资本。但是啊,再好的牌也得看谁在打,最终崇祯只能饮恨自杀了。
先说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吧。这事首先是从谁开始的呢?原来是朱棣。朱棣打败了自己的侄子朱允文,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可是呢,朱棣本人常年生活在北方,对于江南地区的潮湿闷热,以及冬天的潮湿阴冷都很是受不了,身体需要,所以还是觉得北方气候更舒服。第二点,就是朱棣本身的根基在北方,那里文官武将都是自己的心腹,自己调度起来更为得心应手。而朱棣虽然占领了南京,看起来诸多势力都已经投降了自己,其实暗流涌动,加上朱允文究竟是死是活,还是没有个准信,万一这个侄子哪天蹦出来,举旗高呼,那自己这个皇位包括生命安全都受到很大威胁。第三点才说的上的,便是当时元朝势力依然强大,而方式明朝已经没有一个全面的军事统帅可以直接对抗元朝了,仅有的一位便是朱棣本人。
从当时朱棣处境来看,虽然蒙元还是强大,但是已经在前期被朱元璋削弱了很多,东北方向又有朱棣信任的朵颜三卫守护,其实暂时无虞的。
所以说朱棣借口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把国都搬到了北京城,其实私心占了很大一部分。
而到了崇祯时期则已经很不一样了。李自成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流连在中原腹地,不但把整个北方霍霍一光,导致明军连军员都不能保证和稳定,还截断南北交通,把北方和明朝粮食基地的江南分割开来。再加上新兴的清朝在东北地区,直接辐射到了山西、河北、山东,让北京陷入孤城的境地。君子不以身涉险,崇祯在这样的乱局之中,自己先就心神大乱,看不清全局,很多考量都从自身安全出发了,这也导致明朝末年虽然有翻盘希望,却又大败亏输。
但是崇祯另一个缺点又暴露出来,他想干啥把,又不坚决又不明确,总喜欢和大臣们打哈哈,想让大臣们自己说出来。可是他在对待大臣们时又多疑多虑,不敢放权又轻易迁怒于人,导致大臣离心,不敢上他的贼船。
最终,崇祯其实四五次的想要南迁,可惜都不能和大家达成一致,他自己更是被别人一句朱棣留下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给狠狠的羞辱了一番,让这个皇帝再也不敢跟老祖宗留下的思想对抗。
其实到了最后一次崇祯想要南迁的时候,即便想走都有点难度了。为啥呀?李自成已经把北京都给包了圆了,还能怎么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