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宁可上吊也不逃跑,真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崇祯宁可上吊也不逃跑,真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104 更新时间:2024/1/20 6:19:39

谢邀回答,我是伯清,一个专注历史领域的逗比作者[耶][耶][耶]

其实在伯清看来崇祯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结局,除了当时明朝的腐朽之外,和他本身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崇祯即位时,只有16岁,虽然他执政以后一丝不苟、对国事上心,可当时的国内经济萧条,饥荒不断,崇祯也是有心无力。再加上当时还有个魏忠贤在皇宫内形成一片宦官当道的局面,崇祯的执政之路并不顺利。

上面说到的是明朝的现状,而为什么崇祯最后会上吊呢,伯清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崇祯的傲气。

松锦大战之后,明朝的土地已经丧失,但当皇太极和崇祯谈判的时候,崇祯的傲气却让这场谈判失败,最终皇太极加强了进攻。包括到后来李自成进攻的时候,其实也想和崇祯谈判,可惜,崇祯就是太傲,看不起别人,觉得他们不配和他说话

第二,崇祯感觉到了绝望。

崇祯认为,虽然有跑到南方的可能,但是他还是打不过李自成的军队,再加上大臣们都是贪生怕死的主,崇祯觉得即使跑到南方,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第三,名声。

前面说到崇祯这个人,傲气十足,作为一国之君,逃跑的结果也是死,可能以后还会背上耻辱的名声,还不如干脆自杀,达到“君王死社稷”这种效果,这样就算自己是自杀,应该也不会背上骂名了。

综上所述是伯清的一点点见解,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伯清。

我是伯清,关注我,带你品读不一样的历史[灵光一闪]

(1)古代不忘君王的故事:

感谢邀请。

崇祯宁可死也不愿意逃跑?别搞笑了。这位崇祯帝吧,手上的牌面其实一点也不少,甚至到后来也有选择转移到南方的南京,以为后山再起的资本。但是啊,再好的牌也得看谁在打,最终崇祯只能饮恨自杀了。

先说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吧。这事首先是从谁开始的呢?原来是朱棣。朱棣打败了自己的侄子朱允文,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可是呢,朱棣本人常年生活在北方,对于江南地区的潮湿闷热,以及冬天的潮湿阴冷都很是受不了,身体需要,所以还是觉得北方气候更舒服。第二点,就是朱棣本身的根基在北方,那里文官武将都是自己的心腹,自己调度起来更为得心应手。而朱棣虽然占领了南京,看起来诸多势力都已经投降了自己,其实暗流涌动,加上朱允文究竟是死是活,还是没有个准信,万一这个侄子哪天蹦出来,举旗高呼,那自己这个皇位包括生命安全都受到很大威胁。第三点才说的上的,便是当时元朝势力依然强大,而方式明朝已经没有一个全面的军事统帅可以直接对抗元朝了,仅有的一位便是朱棣本人。

从当时朱棣处境来看,虽然蒙元还是强大,但是已经在前期被朱元璋削弱了很多,东北方向又有朱棣信任的朵颜三卫守护,其实暂时无的。

所以说朱棣借口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把国都搬到了北京城,其实私心占了很大一部分。

而到了崇祯时期则已经很不一样了。李自成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流连在中原腹地,不但把整个北方霍霍一光,导致明军连军员都不能保证和稳定,还截断南北交通,把北方和明朝粮食基地的江南分割开来。再加上新兴的清朝在东北地区,直接辐射到了山西、河北、山东,让北京陷入孤城的境地。君子不以身涉险,崇祯在这样的乱局之中,自己先就心神大乱,看不清全局,很多考量都从自身安全出发了,这也导致明朝末年虽然有翻盘希望,却又大败亏输。

但是崇祯另一个缺点又暴露出来,他想干啥把,又不坚决又不明确,总喜欢和大臣们打哈哈,想让大臣们自己说出来。可是他在对待大臣们时又多疑多虑,不敢放权又轻易迁怒于人,导致大臣离心,不敢上他的贼船。

最终,崇祯其实四五次的想要南迁,可惜都不能和大家达成一致,他自己更是被别人一句朱棣留下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给狠狠的羞辱了一番,让这个皇帝再也不敢跟老祖宗留下的思想对抗。

其实到了最后一次崇祯想要南迁的时候,即便想走都有点难度了。为啥呀?李自成已经把北京都给包了圆了,还能怎么跑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有哪些典型的位高权重者成功消除了君王的猜忌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大臣位高权重,而得以善终,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最著名的前有李靖,后有郭子仪。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几次被解除兵权,但是正逢乱世,国难思良将,皇帝虽然心有猜忌,还是不得不屡屡启用他。但战乱一平息,往往就解除实职,高官厚禄把他供起来,幸亏郭子仪深谙谦退之道,功成不居,最终福禄寿大全。仔细梳

  • 大家有没有发现,古代舍得杀最宠宦官的君主最终不会是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没有的事,真正的好皇帝就不会有什么宠信的宦官,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谁宠信宦官的。像一些中兴之主如汉朝的文帝、景帝、宣帝,(唐朝中后期情况特殊)宋朝的仁宗、神宗、孝宗,明朝的仁宗、宣宗、孝宗,他们留在史书里的是与大臣的关系、对话。宋朝和清朝在制度上就对外戚和宦官进行限制

  • 古代的知耻而后勇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

  •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仍然在用碎布缝制的被单,他到底有多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后,挥挥手让太监去他的寝宫,不一会儿,那太监捧着一块被单出来了。朱元璋接过被单,展开让大臣们看。大家一看,整个被单五颜六色,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意思是说:这件被单是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如果

  • 历史上有哪些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毫无疑问,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莫过于毛主席。毛主席在十三岁变写下了《呈父亲》的立志诗,诗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见毛主席从小便志向远大。毛主席自从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后,就坚定了要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推翻三座大山,他于1920年提出新民学会的时候说“要变为

  • 乾隆皇帝一生最喜欢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延禧攻略》中,卫龙夫妇(魏璎珞和乾隆)可以说让屏幕前的每个人都很羡慕,而在我们吃这把高甜狗粮的时候,你们可知道,历史上乾隆心中的C位,明明就另有其人。她就是长得好看+性格温柔的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而且乾隆一遇富察皇后就化身宠妻狂魔,和其它包办婚姻不同,乾隆和富察,婚后生活时刻都散发着恋爱的酸臭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

  • 道光帝一生“节俭”,为何他却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陵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节俭终究是相对的。清朝皇帝中,道光素有“节俭”的美誉,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关于这位皇帝厉行节俭之事,还有个颇为讽刺的段子:道光皇帝为了省钱,逼着后宫后妃学习针线活,缝补衣服,而大臣们为投其所好,纷纷跑到旧货店买破衣服,致使京城里的旧衣服,卖的比新衣服还贵!提倡了大半辈子借鉴的道光,虽然也想给自

  • 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

  • 管仲与鲍叔牙的舍得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一、管鲍分金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