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你能想到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阳谋是什么?

你能想到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阳谋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3 更新时间:2024/1/5 0:24:52

阳谋就是,我把所有的计策和谋略全部告诉你,你早就知道自己会这么败,会什么时候败,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阳谋这个词,发明者是主席。毛主席本人,就是一个顶级的阳谋大师。毛主席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次阳谋,当属伟大的《论持久战》。

一,《论持久战》是光明正大的谋略,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战争时期,一个国家、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的战略战术规划,这都是绝对保密的情报。可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则是一开始就在《新华日报》上连载,就是说,共产党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抵抗派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投降派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就连我们的的对手日本帝国主义,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当然,还有英美这些旁观者绥靖者,也都能看到《论持久战》。

毛主席用七天七夜时间写完的这5.5万字的小册子《论持久战》,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人,全都能看到。甚至,毛主席认为,知道理解甚至能够运用《论持久战》的人越多,中国抗战的希望就越大!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中国人瞧!只要这么干,绝对能打败日本人!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日本人瞧!我就是要这么干!你只能慢慢接受失败的命运!

二,《论持久战》是有效的阳谋,是敌人无法的阳谋。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客观分析了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结论很简单,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速胜,不会亡国,注定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抗日战争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尤其是对武汉会战后中日进入相持阶段的论述,应验十分准确。日本没有伟大的战略家,没有人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就顺着这个剧本走下去,最终失败。到19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力量已经发展壮大,不断压缩日军生存空间,不断收复县城。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毛主席认为,广泛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团结是抗战力量源泉,因此,不能抓兵,不能买兵,而要促使百姓主动参军。毛主席还说,要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多种方式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发动反攻消灭敌人。

这些,日军全都知道,但,全都无法!

三,不理解《论持久战》的人,后来都成了失败者。

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理解了《论持久战》,在抗日最前线的炮火中拯救了上亿中国人民,在人民的支持下发展了百万大军,从缺枪少炮的6万孤军弱旅,变成了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

国民党中的投降派,读不懂《论持久战》,在抗日相持阶段就投降了日军,建立起南京伪国民政府,成了为日军掠夺战争资源、残害抗日志士的哈巴狗。

国民党中的抵抗派,读不懂《论持久战》,或者读懂了不敢用,抗日战争的8年时间,前四年节节抵抗苦撑待变,珍珠港事变后,开始积极反共,坐等胜利。最终,这些温室里养着的军队,三四年就被全部瓦解,逃到了台湾。

国民党中少数的开明派,读懂了《论持久战》,也支持《论持久战》,在抗日的这条洪流中,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

日军中,读不懂《论持久战》的多数人,占净优势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长远规划,不断被削弱,最终彻底失败。

日军中,读懂《论持久战》的少数人,做不了主,只能随大流,一块陪葬。即便能做主,也找不到的办法。

从《论持久战》写成并发表的那一刻,中国抗战必胜的局面已经奠定!

史频道之159期之阳谋毛主席是阳谋这个词的发明者和践行者,在革命事业中有两次突出的表现。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主席在分析原因后得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结论,他认为在当时革命形势下,不能把命运交给反动派,而要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随后毛主席到湘赣边界组织起义运动,他组织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参加革命队伍,在三湾地区进行军队改编,提出了当前形势下,敌强我弱夺取大城市不太现实,应该从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始,逐步壮大人民军队,实现夺取大城市的军事理论。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主张是正确的,在

队伍到井冈山上后,发动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有了田地后纷纷踊跃参加革命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革命队伍壮大到30万,影响范围有3000万人。

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根据反动派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镇压进步人士所产生的,蒋介石虽然知道革命队伍依靠农村而发展,但是他们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应对。

第二,重庆谈判的斗智斗勇在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以中国发展前途为借口,邀请毛主席去延安,连发三封电报催促毛主席到重庆参加和平建国的会议,其目的就是要把挑起内战的罪名推给革命队伍。

鉴于事情重大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毛主席再三权衡下,决定亲自到重庆参加和平谈判会议,来表示革命队伍的诚心和愿望。

毛主席对国民党的作风非清,这次去重庆虽然表面平静,但暗地里去暗藏玄机,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危险。

在去重庆之前,毛主席在报纸上宣传将要参加和平谈判,并且邀请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陪同前往,在赫尔利明确表示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毛主席一行做飞机到了重庆。

毛主席认为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他要去重庆,并且美国大使也公开表态,这次重庆之行已经没有太大危险,蒋介石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他做出过激行为。

果不其然,重庆谈判最终达成和平建国协议,史称双十协定。

毛主席这两次的沉着静,堪称是伟人阳谋的经典之作,也是毛主席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伟大决策。

End

原创作品

作者:冷月钩沉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吴起(约前440年-前381年),春秋末期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曹县)人,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是我国古代兵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吴子兵法》一书,与孙武并称“孙吴”。题主问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但不可否认,吴起确实是中国战国时期了不起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历史

  • 石勒是如何从奴隶逆袭为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石勒曾言:“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姣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母,狐媚以其天下也。”可见石勒之心胸气魄。石勒字世龙,原名石勹背小字匍勒,羯族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父辈都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小帅,长大以后的石勒在并州一带替人种田糊口,永嘉乱起打破了石勒的平静日子,他被司马腾

  • 有些帝王为何以孝为谥号,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孝者最忠。孝报恩不救回报,恒义难得。作为皇帝,无忠字可讲,以孝诱臣忠于!用孝者多。我小解不认同!中国古代帝王除一般都有庙号、谥号、尊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

  • 听信谗言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听信谗言的典故。是亲佞臣洙。。战国时期赵国幽缪王中秦国反间计,听信身边奸臣郭开谗言。在赵国即将开战的时候,杀大将李牧,司马尚,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秦军过了三个月,乘赵军营中没有大将可用,派王翦乘机攻击,打败赵军,平定了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迅速攻下邯郸,俘虏赵王迁及颜聚。这个典故应

  •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这倒是个很有见地的问题。不然,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以为白起死于范雎的谗言。仔细分析秦昭襄王,就会发现问题远非范雎谗言这么简单。秦昭襄王是一个很明智、善于决断的人,但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并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名誉地位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心地比较纯洁的人。自19岁即位,朝政大权就由母亲宣太后和舅父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孝道是修身立品的君子之道,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儒家思想的陶熏。现在以古时人不同,如今出外谋生的人多,不能在父母身旁照顾,但为事业和自己小家庭打拚在外,也是一种孝,通过金钱赡养父母,时节探望等,都是孝顺的延续,不拘一格的义务感和尊敬系新时代的进步。不拘小节,孝义长注心间,在于尊老爱幼的日常言

  • 在古罗马,奴隶主买来的奴隶是怎么生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罗马的法律里,人是指有承担义务和相应权利的主体。而奴隶不具有法律人格,不能享有权利义务主体,换句话说奴隶没有人身权,婚姻权,自由权,财产权。罗马公民买个奴隶和买只阿猫阿狗是一样的。一.奴隶是怎么来的在爱琴海的奴隶交易市场,天还没有亮,市场就热闹起来了,一群群等待出售的奴隶们脖子上套着小木牌,上面

  • 历史上,自大、自以为是,听信谗言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王朝的兴衰败亡,跟当朝统治者的品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众所谓国君的一言一行关乎国家的江山社稷。社稷兴亡,国君有最大的责任。周幽王逢火戏诸侯图比如周幽王宠爱贵妃褒姒,褒姒有一段时间闷闷不乐,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叫宫里的太监点燃城墙上的烽火台。大家知道古时候不像现在,没有通讯设备。打仗靠举火为号。各

  • 秦始皇时期有哪些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荆轲刺秦王2和氏璧3孟姜女哭倒长城4秦始皇统一中国任兄今天来说下自己所知道的秦始皇时期的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秦国军队不断向北扩张,占领了赵国邯郸后,逐渐接近燕国地域,燕太子丹也不得不采取行动。于是历史上有了易水送别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和荆轲筹备工作过后,到了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了。最终燕太子

  • 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最直接的责任人当然是石显、弘恭的阴谋诡计,以及汉元帝的糊涂。但是从根子上讲,萧望之之死,是儒家与法家的思想阵地抢夺战,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自汉武帝崇儒政策以来,法家对新兴的儒家思想,最后一次反击战。萧望之冤死事件汉宣帝驾崩前,为太子刘留下了一个三人的辅政团队,他们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光禄勋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