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就是,我把所有的计策和谋略全部告诉你,你早就知道自己会这么败,会什么时候败,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阳谋这个词,发明者是毛主席。毛主席本人,就是一个顶级的阳谋大师。毛主席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次阳谋,当属伟大的《论持久战》。
一,《论持久战》是光明正大的谋略,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战争时期,一个国家、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的战略战术规划,这都是绝对保密的情报。可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则是一开始就在《新华日报》上连载,就是说,共产党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抵抗派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投降派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就连我们的的对手日本帝国主义,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当然,还有英美这些旁观者绥靖者,也都能看到《论持久战》。
毛主席用七天七夜时间写完的这5.5万字的小册子《论持久战》,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人,全都能看到。甚至,毛主席认为,知道理解甚至能够运用《论持久战》的人越多,中国抗战的希望就越大!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中国人瞧!只要这么干,绝对能打败日本人!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日本人瞧!我就是要这么干!你只能慢慢接受失败的命运!
二,《论持久战》是有效的阳谋,是敌人无法的阳谋。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客观分析了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结论很简单,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速胜,不会亡国,注定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抗日战争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尤其是对武汉会战后中日进入相持阶段的论述,应验十分准确。日本没有伟大的战略家,没有人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就顺着这个剧本走下去,最终失败。到19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力量已经发展壮大,不断压缩日军生存空间,不断收复县城。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毛主席认为,广泛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团结是抗战力量源泉,因此,不能抓兵,不能买兵,而要促使百姓主动参军。毛主席还说,要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多种方式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发动反攻消灭敌人。
这些,日军全都知道,但,全都无法!
三,不理解《论持久战》的人,后来都成了失败者。
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理解了《论持久战》,在抗日最前线的炮火中拯救了上亿中国人民,在人民的支持下发展了百万大军,从缺枪少炮的6万孤军弱旅,变成了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
国民党中的投降派,读不懂《论持久战》,在抗日相持阶段就投降了日军,建立起南京伪国民政府,成了为日军掠夺战争资源、残害抗日志士的哈巴狗。
国民党中的抵抗派,读不懂《论持久战》,或者读懂了不敢用,抗日战争的8年时间,前四年节节抵抗苦撑待变,珍珠港事变后,开始积极反共,坐等胜利。最终,这些温室里养着的军队,三四年就被全部瓦解,逃到了台湾。
国民党中少数的开明派,读懂了《论持久战》,也支持《论持久战》,在抗日的这条洪流中,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
日军中,读不懂《论持久战》的多数人,占净优势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长远规划,不断被削弱,最终彻底失败。
日军中,读懂《论持久战》的少数人,做不了主,只能随大流,一块陪葬。即便能做主,也找不到的办法。
从《论持久战》写成并发表的那一刻,中国抗战必胜的局面已经奠定!
文史频道之159期之阳谋毛主席是阳谋这个词的发明者和践行者,在革命事业中有两次突出的表现。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主席在分析原因后得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结论,他认为在当时革命形势下,不能把命运交给反动派,而要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随后毛主席到湘赣边界组织起义运动,他组织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参加革命队伍,在三湾地区进行军队改编,提出了当前形势下,敌强我弱夺取大城市不太现实,应该从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始,逐步壮大人民军队,实现夺取大城市的军事理论。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主张是正确的,在
队伍到井冈山上后,发动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有了田地后纷纷踊跃参加革命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革命队伍壮大到30余万,影响范围有3000万人。
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根据反动派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镇压进步人士所产生的,蒋介石虽然知道革命队伍依靠农村而发展,但是他们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应对。
第二,重庆谈判的斗智斗勇在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以中国发展前途为借口,邀请毛主席去延安,连发三封电报催促毛主席到重庆参加和平建国的会议,其目的就是要把挑起内战的罪名推给革命队伍。
鉴于事情重大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毛主席再三权衡下,决定亲自到重庆参加和平谈判会议,来表示革命队伍的诚心和愿望。
毛主席对国民党的作风非常清,这次去重庆虽然表面平静,但暗地里去暗藏玄机,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危险。
在去重庆之前,毛主席在报纸上宣传将要参加和平谈判,并且邀请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陪同前往,在赫尔利明确表示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毛主席一行做飞机到了重庆。
毛主席认为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他要去重庆,并且美国大使也公开表态,这次重庆之行已经没有太大危险,蒋介石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他做出过激行为。
果不其然,重庆谈判最终达成和平建国协议,史称双十协定。
毛主席这两次的沉着冷静,堪称是伟人阳谋的经典之作,也是毛主席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伟大决策。
End
原创作品
作者:冷月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