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君王以人为本的事例

君王以人为本的事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94 更新时间:2024/1/20 8:39:49

灭纣,非常之快.联军子月(周历正月)底出发,丑月(周历二月)底就攻进了殷都朝歌,殷纣王就自杀了.一个原本十分强大的政权,怎么说亡就亡了呢?直接的原因,是殷纣王派出去的部队,一到前线就掉转矛头,变成了周武王的先锋.纣王的军队为什么反戈一击?根本的原因,是殷商政权太不把人当人.具体表现有两个,一是活人殉葬,二是活人献祭.比如江苏铜山丘湾商代社祭遗址中,就同时发现了人骨和狗骨.可见当时是把活人像狗一样,当做牺牲品的.这种特殊的牺牲品,就叫“人牲”.牲,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对于畜,二是相对于牺.动物,养着的时候叫“畜”,要杀的时候叫“牲”,合起来叫“畜牲”.它们用于祭祀,毛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牺牲”.祭祀用“人牲”,就是把人当牲口,是典型的不把人当人.用人做牺牲品叫“人牲”,做陪葬品叫“人殉”,同样是不把人当人.可是这两种制度,在殷商时代非常盛行.送上祭坛和埋进坟墓的,不仅有奴隶和平民,甚至还有贵族.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牺牲品和陪葬品,原本是人神之间进行交易的筹码.出价越高,红利越大.因此,如果是重大祭祀,有特殊要求,或者去世的人物地位特高,光杀战俘和奴隶就“不够意思”,非杀贵族不可.比如纣王的大臣比干,我怀疑就是因此而被杀,或者以此为借口杀的.然而,尽管殷商政权杀了那么多的人,甚至杀了贵族来陪葬,皇天上帝还是不保佑他们.显然,周人要想保住胜利果实,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殷的统治者既然不把人当人,那么,周的统治者只有一种选择:把人当人.把人当人,就是“仁”,也就是“人其人”.周武王在伐纣之前,曾发表宣言,说“惟人万物之灵”,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意思是有再多的亲戚,也不如仁爱人民).周武王是不是真说过这话,难讲.但要说周人有这种观点,大约是实.范文澜先生甚至说,周人是废除了“人牲制度”和“人殉制度”的,而且认为这件事具有“重大进步意义”.当然,一种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制度,说废除就废除了,并不可能.事实上此后的人牲和人殉,仍史不绝书.不同的是:这两件事已不像在商代那样被认为理所当然.相反,谁要再搞,还会遭到抵制和批评.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与曹国、邾国的国君会盟,让邾文公杀国的国君(子爵)祭祀社神,司马子鱼反对说:用大牲口来进行小祭祀,尚且不可(小事不用大牲),哪里还敢用人(而况敢用人乎)?子鱼还说:祭祀,原本是为了人(祭祀以为人也).人,是神的主人;神,是人的客人(民,神之主也).用人做牺牲品,谁能够享用(用人,其谁飨之)?你们这样倒行逆施,只怕没有好结果.将来能够善终,就是万幸(得死为幸)!遗憾的是,子鱼的反对似乎并没有成功,那个倒霉的郜子爵还是被杀了.也有反对成功的,齐国的大夫陈子车死于卫国,他的老婆和管家就商量着要用人殉葬,而且连要杀的人都定下来了.老婆和管家的理由是:夫子死在卫国,生病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所以应该派两个人到阴间照顾他(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然而陈子车的兄弟陈子亢说,用人殉葬,不合礼法(以殉葬,非礼也).当然了,你们也有你们的道理,我哥哥生病的时候“莫养于下”嘛!不过,最该照顾他的,也就是二位(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所以,我的意见是:能够不用人殉葬,最好(得已,则吾欲已).实在不行,就只好杀你们两个(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结果大家也能想象,是陈子车的老婆和管家都不再坚持人殉.孔子也是反对人殉的,而且连用俑都反对.俑是殉葬用的土偶和木偶,比如秦始皇墓中的兵马俑.对于这类东西,孔子深恶痛绝.孔子曾明确表示“为俑者不仁”;“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第一个发明俑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发明土偶和木偶,原本是为了代替人.与用人殉葬相比,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孔子为什么还要诅咒?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孔子不知道这个过程,以为用俑在前,用人在后.有了俑殉,就会有人殉.我倒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孔子是从根本上反对人殉.因为俑是人的替身,也是人的象征.用俑殉葬,就是承认用人殉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何况当时的俑,都做得活灵活现,某些木俑还能“踊动”,这才叫做“俑”.所以孟子认为,孔子反对用俑,就因为它们太像人了(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用这样酷似真人的俑殉葬,与用人简直没有区别(不殆于用人乎哉)!故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可长.此例一开,人殉就有复辟的可能,因此连这个口子也必须堵住.显然,这是一种原始的、素朴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核心,就是要把人当人,不能把人当牲口.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相如出生贫寒,但文才出众,而卓文君出生富户,多才多艺,但却是个寡妇。按理两个人是不可能有交集的。但命运让他们有缘相遇。卓文君是个敢于追求真爱的奇女子,她喜欢上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爱上了卓文君,并为她奏一曲《凤求凰》。二人互相爱慕之事被卓文君之父卓王孙知道后,卓王孙感觉丢人,限制了卓文君自由。卓文

  • 历史上有哪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实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敢这么说,又能做到的确不少,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有耐心、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不择手段。一、范睢:睚眦必报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范睢,原本是魏国人,家境不好只能给魏国中大夫须贾做下人。后来随须贾出使齐国回来,被丞相魏齐被痛打一顿,又仍在厕所里,理由是范睢接受齐王的金银、泄露魏

  •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些皇帝善于用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善于用人的皇帝有这两位第一位刘邦,第二位刘备。首先来说一下刘邦,众所周知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小混混,但是多年以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就和刘邦的善于用人有关,刘邦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几位重要人物成就了他的皇图霸业。张良,刘邦的军师,基本上所有的计策张良都有参与,而且张

  • 有关诚信的著名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

  • 臣子进谏,君王纳谏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国时代从谏如流的臣子有邹忌和淳于髡,纳谏如流的君王有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

  • 能不能介绍一些古代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实际上却很厉害的文臣,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某些开国勋臣,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担心其威高盖主,彼此关系日后难处,对方又不是反敌,不忍心就此开杀戒,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也识趣,找个理由让出权力,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汉初韩信死前喊出

  •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小时候,听评书,每当听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还不明情理,帮着奸臣使劲儿。说书人讲得又绘声绘色,让人若在境中,于是便会恨得牙根痒痒。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会出现一位王炸,不是什么八贤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级重臣,手持先王御赐金锏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严声辩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颤颤抖抖,收了偏心。听到

  •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

  • 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

  • 中国历史上用人不计前嫌的名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魏征,当然这里主要说是管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曾经在齐桓公还没有即位之时射伤了他,但齐桓公最后还是邀请管仲来辅佐他成就了霸业,对他们来说,能成大者都有博大的胸怀,知人善用,对待有才之人能够不计前嫌。而管仲作为臣子,即使去辅佐之前的敌人,在其位谋其事,也尽心尽力,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管仲年幼时丧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