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字仲谋(182年~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能在藩镇割据的东汉末年,秉承其父兄开创的基业,不断开拓进取,最终成就霸主之业,诚如其兄孙策临死前所言:“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霸,在战阵之间决机取胜,你不如我。但在举贤任能,使其尽心尽力,以保江东方面,我不如你……”应该说,孙策对其弟的看法还是相当准确的。那么,孙权在用人方面又有什么超常之处呢?礼贤下士对于任何一位封建君主来说,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并不容易。但是孙权做到了,尤其是在他初掌江东政权时,他的谦逊有礼的风范,帮助他迅速稳定了江东局势。当时孙权年仅18岁,不少江东旧部恐其太过年轻,终难成大业,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另投他人。此时的孙权依仗张昭、周瑜等人的全力铺佐,同时广揽人才,招贤纳士,不论是江东本土的才俊,还是北方来投的士大夫,只要前来投靠,孙权一概热情接待,一旦发现其确有真才实学,则不吝委以重任。史载孙权第一次与鲁肃相见,便与鲁肃合榻对饮,相谈甚欢。特别是当孙权听到鲁肃坦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也。孙权当即握住鲁肃的双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完全就是一种朋友之间的畅谈,哪里看得出是君臣对策?正是因为孙权的这种平和的态度,使鲁肃终其一生甘心为孙权所用。而孙权也以其用人重才的大度,不仅使那些首鼠两端的文官武将安下心来,且很快就招揽了鲁肃、诸葛瑾等一批有才有谋之士,使江东局面为之一新。知人善任能够正确识别手下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这是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在这一点上,孙权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东汉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乱局,各种割据势力相互之间战争不断,如何选拔一位智勇双全的统帅,这对孙权来说十分重要。孙权知道,自己的弱项恰恰就是亲临战阵,选一个合适的人代替自己临阵指挥,这是最合理的选择。所幸孙权做到了,从周瑜、鲁肃,再到吕蒙、陆逊,东吴统帅级别的几位将军都是名冠古今的军事家、谋略家,东吴方面因之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奇袭荆州等一系列关键战役的胜利,使江东方面最终得以三分天下取其一。诚然,在任命主帅之前,孙权也曾反复权衡,然而一旦决定,则会对其给予绝对的信任,这充分体现在对主帅继任者的选拔上。孙权均能够充分听取在任主帅的意见,像周瑜荐鲁肃、鲁肃荐吕蒙、吕蒙再荐陆逊,孙权毫无例外,都接受了,事实证明,孙权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有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孙权的知人善任。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先后委派赵咨、沈珩、冯熙出使魏国,三人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冯熙,为不辱使命,不屈从于魏国的利诱,最后竟在魏国境内引刃自尽,这在敌对的魏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树立了吴国的威信,也让人看到了孙权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古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孙权的身上也有所体现。诸葛瑾,字子瑜,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受到孙权的重用,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最后竟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这当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便私下中伤诸葛瑾明保孙权,暗通刘备,为其弟诸葛亮所用。对此,孙权付之一笑,言道:“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为了让众人相信,孙权还特意以当初诸葛亮来东吴时,自己曾授意诸葛瑾劝诸葛亮留下来一事加以说明。当时诸葛瑾就回绝了孙权,诸葛瑾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然投靠了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同一个道理。”“能够说出这些话的人,足以显示其高贵的品格,他又怎么会背叛于我呢?”孙权以这样的话做结束。事后,为了堵住众人的嘴,更为了显示对诸葛瑾的信任,孙权曾数次派诸葛瑾出使蜀国,而诸葛瑾也均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每次到蜀汉,只是在公众场合和弟弟见面,私下场合,兄弟俩从未会面过,诸葛瑾以他的忠诚,回报了孙权的信任。从谏如流
更多文章
君王以人为本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武王灭纣,非常之快.联军子月(周历正月)底出发,丑月(周历二月)底就攻进了殷都朝歌,殷纣王就自杀了.一个原本十分强大的政权,怎么说亡就亡了呢?直接的原因,是殷纣王派出去的部队,一到前线就掉转矛头,变成了周武王的先锋.纣王的军队为什么反戈一击?根本的原因,是殷商政权太不把人当人.具体表现有两个,一是活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相如出生贫寒,但文才出众,而卓文君出生富户,多才多艺,但却是个寡妇。按理两个人是不可能有交集的。但命运让他们有缘相遇。卓文君是个敢于追求真爱的奇女子,她喜欢上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爱上了卓文君,并为她奏一曲《凤求凰》。二人互相爱慕之事被卓文君之父卓王孙知道后,卓王孙感觉丢人,限制了卓文君自由。卓文
历史上有哪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实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敢这么说,又能做到的确不少,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有耐心、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不择手段。一、范睢:睚眦必报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范睢,原本是魏国人,家境不好只能给魏国中大夫须贾做下人。后来随须贾出使齐国回来,被丞相魏齐被痛打一顿,又仍在厕所里,理由是范睢接受齐王的金银、泄露魏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些皇帝善于用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善于用人的皇帝有这两位第一位刘邦,第二位刘备。首先来说一下刘邦,众所周知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小混混,但是多年以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就和刘邦的善于用人有关,刘邦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几位重要人物成就了他的皇图霸业。张良,刘邦的军师,基本上所有的计策张良都有参与,而且张
有关诚信的著名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
臣子进谏,君王纳谏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国时代从谏如流的臣子有邹忌和淳于髡,纳谏如流的君王有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
能不能介绍一些古代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实际上却很厉害的文臣,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某些开国勋臣,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担心其威高盖主,彼此关系日后难处,对方又不是反敌,不忍心就此开杀戒,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也识趣,找个理由让出权力,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汉初韩信死前喊出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小时候,听评书,每当听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还不明情理,帮着奸臣使劲儿。说书人讲得又绘声绘色,让人若在境中,于是便会恨得牙根痒痒。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会出现一位王炸,不是什么八贤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级重臣,手持先王御赐金锏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严声辩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颤颤抖抖,收了偏心。听到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
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