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渠梁,即位时21岁。他是带领秦国走向称霸的第一位领导人,所以贾谊的叙述从他开始。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秦国
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卫国的皇室,但因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实亡了。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但卫国微弱,不足展期才能,就跑去魏国,但得不到魏王的赏识。这时候秦孝公在国中求贤,于是他决定去那儿碰碰运气。
商鞅的治国之道完全打动了当时的秦孝公,《史记》记载,两人挑灯夜谈三天三夜。从此,商鞅开始执掌秦国的大权,而秦国便有了一个延续135年的国策:耕战。
秦孝公在政治上的贡献是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在军事上从魏国手中夺取了黄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大门。
秦惠文王
嬴驷,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与商鞅之间有很深的梁子。他当太子时曾犯法,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就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劓刑。因此惠文王一上台就往死里整商鞅,指使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无法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无奈之下回到商邑,集聚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秦王发兵讨之,商鞅战败于渑池被斩于军阵之中。尸体被运回咸阳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灭族。
惠文王杀了商鞅,但他以及之后的几代秦王,都延续了法制和耕战的国策,加速向外扩张,四处攻城略地。
惠文王在政治上,任用魏国人张仪为丞相,行“连衡”之策;在军事上,攻占汉中、巴、蜀,打通了南进楚国的道路。
秦武王
嬴荡(好名字!),秦惠文王之子。他是个大力士,并且把一批大力士都封为大官。这位秦王谥号为“武”,但最牛的壮举不是打仗,而是跑到洛阳去“问鼎”。结果不光问鼎,他还想让手下的大力士举鼎。有一个大力士举起来了,那么武王觉得自己也举得起来,结果一举举得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有23。自己贪玩没分寸,害的那位大力士被夷族。
秦昭襄王
嬴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无子,诸弟争位。秦昭襄王在赵武灵王与秦国的魏冉等大臣支持下抢到王位,简称秦昭王。
这位昭襄王一上任就平定了一次宫廷政变,之后一生都在对外打仗。打着打着,终于把六国都打怕了。昭襄王时期,有过一次五国共攻秦,最后秦人割地求和。真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战役,是发生在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6年,昭王灭东周。前251年,昭王死,年七十五。
昭王在位时间长久,任用有包括有范睢、魏冉、白起等名臣,治军备战,富国强兵;军事上长平一战将赵国彻底打垮,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嬴柱,秦昭襄王之子,继位前被称为安国君。孝文王上台后先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第一天大赦天下,第二天到皇家园林逛了一圈,第三天就挂了。
秦庄襄王
嬴异人,为安国君与夏姬所生。后过继于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为嗣子,故赐名子楚。在位三年,对秦国唯一的贡献就是生下嬴政。
贾谊说“奋六世之余烈”是一句概述,嬴政之前的六代秦王并非人人牛逼。但贾谊这么写是在暗示秦国能持续走强的秘密:政策的延续性!
秦国强大靠制度的本质。靠个人等于靠运气。强人死气数尽;唯有靠制度才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秦王。
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据说分封了八百多位诸侯,但等到战国时期,就只剩下二十多个,这也难怪孟子会说,春秋无义战。
剩下的这二十多个诸侯国,最终都成为秦国的地盘,统一被改朝换代为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不是一代人的功劳,而是通过秦国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得到的结果。其中秦国倒数第七位君主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启商鞅变法,这才奠定秦国崛起,统一六国的基础。
再加上秦国最后六位君主毫不动摇的坚持商鞅变法,坚持法治,这才有秦国的灭六国之战。下面就来看看,自秦孝公后,秦国最后六位君主都为秦朝的建立做出过哪些贡献。
1,倒数第六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31年前311年秦惠文王虽然将商鞅给杀了,但他知道秦国想要国富民强,想要威震东方六国,就必须坚定的实行新法,遵循商鞅定下来的规矩。等后来平定以甘龙为首的士族叛乱,秦惠文王的权力和地位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稳定。
于是在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28年期间,秦惠文王数次发兵进攻魏国,魏国屡战屡败,不得不割地求和。至此,秦国不仅占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还在黄河的东岸建立起东进的前进阵地。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主持下,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结果被秦惠文王派出的樗里疾,趁燕国和楚国的军队未到,现在修鱼打败魏赵韩三国,斩首八万,使五国攻秦破灭。
公元前316年,在司马错的建议下,秦国进攻巴蜀,进而占领巴蜀大地,为秦国拿下兵源和粮食来源的重要基地。公元313年,张仪出使楚国,诱骗楚国和齐国断交。等楚国意识到自己被骗后,立马发兵进攻秦国,结果不仅三战三败,反而还把汉中丢给了秦国。
在开疆拓土上,秦惠文王为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选拔人才上不仅重用秦人,还破格提拔外籍能臣。在权力上他立相分权,防止君权滥用。若不是秦惠文王染病,只活到46岁,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至少可以提前十几年。
2,倒数第五位,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前307年秦武王刚登基不就,巴蜀便发生叛乱,但是在甘茂的指挥下,最终平定巴蜀叛乱。随后又让甘茂北上进攻义渠、丹犁。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进攻韩国。这一仗打了大半年,最终秦国取得胜利,占领宜阳,并斩首六万。
但是这位好战的秦王有个缺点,就是喜欢意气用事,又因为天生神力,喜欢举重。于是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跑到周王畿,说要试试九鼎的重量,看看能不能把大鼎举起来。
结果举是举起来了,但毕竟那么重,秦武王手一滑,然后就活生生的被大鼎给砸死了。
3,倒数第四位,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嬴稷在赵国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当上秦国国君,史称秦昭襄王。虽然秦国的文武大臣们大都反对嬴稷当上秦王,但是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嬴稷最终还是稳固了他秦昭襄王的位置。
虽说是王,但他母亲,也就是芈月芈太后听政,丞相和大将军又是魏冉,因此当时的秦昭襄王说白了就没啥权力。也正是急于想证明自己,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竟然把楚国的楚怀王骗到武关,然后就把楚怀王给绑架了。
本来秦昭襄王是想用楚怀王当筹码,让楚国割让城池作交换的。结果倒好,楚国根本不管楚怀王,直接让太子上位,史称楚顷襄王。
绑了人家老大,秦昭襄王还派兵攻打楚国。公元前298年,秦国进攻楚国,斩首5万,占领楚国十六座城。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派白起为帅,和韩国魏国爆发伊阙之战,斩首24万。
再到公元前286年,这些年来秦国一直在进攻韩国和魏国,令这两个国家是连连败退,再也不可能对秦国产生重大威胁。
公元前282年,秦国进攻赵国。可以说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是战争不断,跟他紧挨着的韩国,魏国,楚国是饱受其害,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揍。要不是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赵奢打败秦国,秦国说不定也会一直追着赵国打。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这一战秦国虽然灭掉赵国40万大军,但自己也付出20万人的代价。从此东方六国是再也无法抵抗秦国的进攻,只能沦为鱼肉,什么时候被灭掉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4,倒数第三位,秦孝文王,在位三天秦昭襄王当了56年的秦王,活到75岁,所以他儿子秦孝文王即位的时候都已经53岁了。在两千多年的战国,53岁已经算是长寿了。
可能是因为自己好不容易才当上秦王,实在是太高兴了,结果乐极生悲,所以他才当了3天的秦王,就去找他父亲作伴了。
5,倒数第二位,秦庄襄王,公元前250年前247年秦庄襄王是秦孝文王的儿子,刚当上秦王就发兵进攻韩国。后来又发兵进攻魏国和赵国,可以说他当秦王的这三年,主要精力就是在对付韩赵魏三国。
值得一提的是,周朝的彻底灭亡,就是在秦庄襄王手中。虽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进攻周王畿,周朝灭亡,但占领的是西周国的地盘,真要说的话,还得灭掉东周国,周朝这才算是彻底灭亡。
6,最后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正是在祖先们的努力下,秦始皇这才可以在十年之内灭掉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便开始他为期十年的灭六国之战。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赵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
自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中国也由此进入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