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是一个悲剧。
但是作为一代国君,秦武王纵使再孔武有力,也不会干出毫无由头的事情来。
那秦武王为什么要去周王室举鼎呢?
旭哥将从周王室的鼎有什么特别之处、秦武王举鼎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周王室的鼎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起供奉于周王室的鼎还真不一般,不是一尊,而是九尊青铜大鼎,这便是大禹九鼎。
夏朝初年,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令各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成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封禅书》
从此之后,九鼎便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也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灭亡后,九鼎迁于商,商朝灭亡后,周王室得到九鼎。
故而,九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代代流传。
秦武王举的大鼎便是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龙文赤鼎是九鼎中最大的鼎,也是雍州的象征,而雍州是周王室兴起之地,也是秦国兴起之地。
秦武王为什么要举鼎,而不是问鼎呢?至今流传一个成语,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左转》的记载。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的机会,将军队开到东周洛邑,一见到周定王派来慰劳的王孙满,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实际上想表明取周代之的雄心,王孙满说,国家的兴亡在德不在鼎,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还在,所以九鼎的轻重不能过问。楚庄王只能性悻然离去。
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转》
可见,问鼎中原,也就是通过问九鼎的轻重,来表明取而代之、改朝换代的雄心。
既然楚庄王已经问过九鼎的轻重了,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而此时的秦国远非楚庄王时期的楚国可比,争霸诸侯之间,早已不是秦国所图,秦国的目标已然是取周代之,一统天下。
所以,一定要比楚庄王更进一步,干脆不问九鼎的轻重,直接将九鼎举起,难道还能不知道九鼎的轻重,天命之所归吗!
而且,秦武王举的大鼎为龙文赤鼎,是九鼎中最重的,也是代表着雍州,而雍州是周王室和秦人兴起的地方,举龙文赤鼎,寓意不是一目了然吗!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赵世家》
总结:历史往往充满了偶然性,秦武王举鼎,并没有知道鼎之轻重,反而被大鼎砸死,令人可悲可叹。
也许正如王孙满所言,周室虽微,天命未改。
相传九鼎是大禹治水后,收天下九州之铜,铸九鼎,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上面刻有各州的人口田赋。夏启建立夏朝后,将九鼎置于国都,成为镇国神器,也成为天下正统的像征。商汤灭夏,迁九鼎入商都,意味着商朝取代夏朝成为天下正统。周武灭商,迁九鼎于镐京,意味着周朝代替了商朝。周平王东迁洛阳,又将九鼎迁到洛阳,意味着他才是天子。
夏、商、周三代,九鼎成为君权神授的象征,也是天下共主的象征,跟后世的传国玉玺有一样的作用。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上中原,饮马黄河,意图迁九鼎入楚,但是周室虽衰,天命未改。如果楚国真要迁九鼎入楚都,那么齐、晋、秦三个大国不会坐视不管,必然会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灭了楚国。楚国连一个晋国都打不赢,何谈同时击败齐、秦、晋三大强国?
战国中期,秦武王有了代周自立的想法,他想得很简单,那就是学习商汤灭夏,周武灭商的故事,一举灭了周王室,那么秦国自然是天下共主了。然则时过境迁,攻灭天下共主,在战国时代并无法成为下一任天下共主。秦国虽强,但是六国协力伐秦,秦国还是很难招架的;就算秦国灭了周王室,天下诸侯也不会听秦国号令,因为天下诸侯早就不听周王室号令了,又怎会听取代周王室的秦王室的话呢?
秦武王到了洛阳后,看到衰败的周王室,突然明白为何父亲秦惠文王不灭周,离周最近的三晋为何不灭周?周王室灭与不灭意义不大,还会招来列国仇恨,因此不灭周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秦武王都到了周王室洛阳了,不带一点东西回秦,岂不很没有面子?于是秦武王想搬走雍州鼎,雍州乃秦国之地!明要雍州鼎结局可能跟楚庄王一样,因此秦武王直接来一个扛鼎大赛,扛得起就直接带走。不想两位大力士皆力竭而亡,雍州鼎纹丝不动,秦武王大怒,亲自去扛鼎,他虽然扛起了鼎,但是因皮带崩裂而泄气,鼎掉下来砸断了他小腿,当夜失血过多而亡。